流行音樂、實用主義與基督教

Pixabay

作◎Billy Kristanto

譯◎林章平

在日常用語中,一般會將「流行音樂」這個詞描述成一種較「藝術音樂」還簡單的音樂類型,它能迎合廣泛的愛好,且係預備讓未受過音樂教育的廣大群眾享受與欣賞,並非僅僅為著少數的菁英人士。這種音樂典型元素有旋律簡單、好聽的曲調與不斷重複的複歌。基督徒該如何看待與評估「流行音樂」與其孕育的文化?

體驗重於本質

為了明白這個大眾藝術的現象,我們必須先了解一種助長這些現象蓬勃發展的哲學背景,那就是實用主義哲學。根據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John Dewey)的看法,藝術獨特的功用主要在於增強人直接的體驗,美學的登峰造極在於能立即讓人樂在其中,亦即實用主義的最終原則並非真理,而在於體驗。實用主義批評藝術的現代觀念,這觀念已將藝術從現實生活中分離出來,並將它送進一個像音樂廳與博物館這樣的獨立區域。藝術已被隔離在僅有特定人士可以觸及到的上流階層裡,而非讓美學的體驗與日常生活聯繫起來。

杜威反對這樣的菁英主義傳統,欲將藝術帶回日常生活中,故此他屏棄上流文化與大眾文化的二元對立,而堅持兩者根本的一致性。

根據實用主義的看法,在音樂廳(或甚至在一些傳統教會中)演奏所謂「上流高雅」的藝術音樂,早已將藝術自人們生活中抹去。因此,實用主義的美學觀以藝術的體驗為首要,使藝術本身退居二線,而通往這被高舉的藝術體驗之不二法門,就是透過大眾藝術。

速食與忽視真理

我們欣賞杜威對於菁英主義傳統這些中肯的疑慮。毋庸置疑,聖經並不主張菁英主義,相反地,聖經對所有階層採取廣泛的包容度,如〈耶穌喜愛世上小孩〉所唱:「耶穌喜愛一切小孩,世上所有的小孩。」我們也欣賞杜威試圖將藝術帶回日常生活中而付出的努力。然而,從基督教視角來看,作為實用主義解決方案的大眾藝術,存在一些很棘手的問題。

首先,依聖經觀點來看,將直接立即性的審美體驗當作藝術的終極目標,是非常有問題的。基督教信仰並非一種速食性(直接、即刻)的生活方式,若沒有經過漫長學習與奮鬥的過程,就不可能有純粹且明確的真理。假如我們同意我們的藝術品味與我們的靈性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關係,那麼流行音樂的危險之一,顯而易見地在於它的速食性。未經琢磨的人生,是白白糟蹋而不值得活的,但流行音樂卻試圖在頃刻間打造靈性。

第二,過於強調體驗而犧牲真理,這與聖經觀點有著天壤之別。因為按聖經的教導,離棄了真理,就不存在任何真正令人滿足的體驗。流行音樂較少注意其內容,因為它首要的目標在於增強體驗,例如:良好的感受、感覺,然而這種體驗使人掉進危險的陷阱中。反之,「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翰福音8章32節)當瑞士宗教改革家慈運理(Ulrich Zwingli)說:「真理是面帶笑容的。」他是將基督教的自由與真正的幸褔連結在一起,真正愉悅而幸福的體驗與真理有著脣亡齒寒的關係。

簡化與膚淺

第三,由於流行音樂的目標是將音樂帶給廣大受過些許或無任何音樂訓練的聽眾,故流行音樂經常(儘管不總是如此)呈現缺乏深度與紮實的品質。每種精緻的音樂都有屈從菁英主義傳統的嫌疑,然而,絕對化簡約常可視為一種對長大成熟的拒絕,頌揚這種逃避成長的簡約,可能奏起輕浮與幼稚的凱歌。與此相反,聖經教導人要離棄幼稚的道路,邁向長大成熟(哥林多前書13章11節、希伯來書5章14節)。

第四,以容易聽的音樂取代,其實無法解決精緻美術與音樂等所謂「高級」藝術產生的問題。正如以粗淺的基督論來取代崇高的基督論,從來都不是正統福音派解決問題的方法。倘若那真的可行,就不會有道成肉身了。「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約翰福音1章14節)基督教致力於相信至高者的道成肉身,實用主義卻教導我們拋棄一切唯心主義領域的崇高事物,以流行文化下具體的經驗取而代之。基督教不僅頌揚道成肉身的可能性,亦歌頌其確定性;基督教也同意實用主義對柏拉圖唯心主義的批判,但卻提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法。如果我們相信道成肉身的方式,那麼就不必以「低的」取代「高的」,而是教導、啟發我們的孩子與我們自己,這樣我們就可從稚嫩增長至成熟。

在恩典與真理中成長

改教家們相信教義的力量,路德將聖經翻譯成德文,慈運理則在他的主日解經講道採用大學教學方法,即逐章逐卷解釋福音書。慈運理並沒有透過流行通俗的講道來過度簡化基督的一生,反之,他寧願以大學中教導神學生的方式來教誨他的會眾。教義是一種基督教的聲明,以此反對實用主義經常導致的不學無術與愚昧而輕率的解決方法。加爾文曾說過:「我們都明白──當我們不去理解,就絕對不會有任何啟發。」

我們不僅需要神學性的教義,亦需將教義融合於優質的基督教藝術與音樂當中。願神幫助我們,讓我們在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與真理中成長茁壯。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