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高雄報導】「行就有路!」經歷公投第16案通過挫敗與沈澱後,全國廢核行動平台於1月10、15、16、23日分別在台北、台中、高雄與台東等地召開說明會,希望與關心核能議題的社會大眾分享、討論反核運動下一步何去何從。高雄場1月15日晚間於地球公民基金會高雄總部舉行,由地球公民基金會顧問蔡中岳擔任主講與主持。

(攝影/林婉婷)

蔡中岳帶領與會者回顧公投宣傳期間,反核團體因應的宣傳行動,包含全台反核據點、150場講座、電子書與近28萬份文宣等,另外還有請國際團體跨國聲援、學界與法律界連署、大型廣告車宣傳、音樂會、電影播映會、名人直播等等。

(攝影/林婉婷)

「做了這麼多,為什麼會輸?」蔡中岳分析幾項原因:首先是民眾認為政府施政不佳,因此有「用選票教訓執政黨」的現象。接著是多數民眾不清楚台灣能源發展現況,也對能源轉型缺乏想像與信心,導致現階段不敢選擇廢核。此外,公投成案後宣傳只有1個月,導致民眾沒有足夠時間深入理解議題後選擇,且公投主文語意不清、擁核派釋出假消息、與國民黨合作等因素都有影響。

蔡中岳最後說明目前面臨最大挑戰是「核電延役、核四復辟」,且擁核派2020年可能再次提出相關公投案。環保團體未來將持續舉辦活動分享經驗與觀察,與社會大眾溝通對話,也會嘗試打開政治可能。

(攝影/林婉婷)

短講結束後,進行分組並針對「公投過程觀察」「怎麼看待公投結果」「溝通能源議題經驗」「2020公投戰建議」等4個問題討論。有人提到公投結果反映了社會大眾對政府政策、能源現況與經濟發展的不安,也使環保團體得以藉此檢視、反思運動效果;其中地球公民基金會兼任專員陳威志則談到,2011年311大地震後反核民意極高,但2018年公投結果似乎又顯示擁核聲浪高漲,雖說民意如流水,但高度不確定性確實令人焦慮;另一方面,有人因公投結果而感到沮喪,覺得自己與社會沒有共識,但也有人反認為有很多人是遵從小抄或胡亂投票,公投結果只是表面,並沒有真正代表性。

(攝影/林婉婷)

有與會者建議未來環保團體宣傳不應侷限在網路,因為可能僅接觸到年輕族群或同溫層。此外可以培植意見領袖,並找到各地方、各群體習慣的溝通語言及方式,不只是大量文字、學術用語或數據量表。也有人現場擬出環保團體自提公投的可能主文,強調找到如何處理高階核廢料問題前,不因重啟核四或研議預算。此外,政治色彩與空氣汙染對核能議題的影響,在高雄場次引起熱烈討論。

(攝影/林婉婷)
(攝影/林婉婷)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