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港教會與奎山中學搭建文化體驗新平台

學生、老師30多人一起完成種植地瓜2000籐的挑戰。(相片提供/新港教會)

【義工記者顏阡伊台東報導】「小新星文化體驗教育計畫」為東部中會新港教會社區教育事工的一項新計畫,從在地文化出發,探索食農教育、海洋文化、在宅醫療、族群共生等議題在偏鄉的實況,搭建文化體驗新平台,讓在地居民與外來訪客能更為深刻認識這塊土地。新港教會與台北市私立奎山中學的服務學習課程串連,設計出1月22至25日、共4天3夜的文化體驗營梯,兩邊加起來30多位的青少年,共同走訪在地店家,通過跨區域不同觀點的交流,重新詮釋對社區的認識。

食農教育需要實作,一連2天趁著天未亮,所有人動員至農田裡栽種2000株地瓜栽,學生們彼此通過下田經驗,深知資源的得來不易;海洋文化從淨港行動出發,拿著夾子與垃圾袋,沿著漁港周圍走了一圈,只見袋子一袋袋的裝滿,即使拿了再多袋子,垃圾都還是裝不完。漁市場裡看見漁獲量的稀少,魚的體型也越來越小,學生藉此正視捕撈的方式和環境的破壞。

看著努力撿也撿不完的垃圾,反思環境的破壞。(相片提供/新港教會)

在醫療資源不足的環境裡,老人的陪伴更顯重要,透過輪椅、助行器等工具到鎮上購物、寄信,經驗老化後的體力與視角,並且用不熟悉的語言——「台語」唸繪本給老人家聽,雖然笑料百出,卻也促使學生再思語言不僅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紀錄、寫故事的重要媒介。

用不熟悉的台語念繪本給老人聽,製造不少笑話。(相片提供/新港教會)

社區服務的行動則前往鎮上國小協助整理圖書館,將一箱箱欲淘汰的書籍清運出來,好讓來自各方捐贈或新購置的圖書能夠進駐。學生於搬運的過程裡,反問到底偏鄉真正的需要為何?倘若沒有真實認識在地的需要,那麼自以為的愛心或將成為重擔,就像這一箱箱的書本,堆在倉庫裡沒有人可以整理,發揮不了它真實的作用。

學生幫忙圖書館搬書,做出需要的服務。(相片提供/新港教會)

「好奇怪,第一次被虐待得這麼開心!」學生在感謝教會的卡片如此寫著。這群學生多半未來會申請國外的大學,奎山中學的老師與主任提及,他們非常感動看見兩邊的青少年能夠成為朋友,一起完成許多從來沒有經歷的體驗,期待未來還能夠有持續合作的機會。新港教會牧師於劉炳熹閉會禮拜時特別鼓勵他們:「通過文化體驗教育,期待你們能夠讓新港成為認識台灣的一個新支點,把它介紹給更多國際的夥伴!」

「文化體驗是一種生活經驗,為未來的行動埋下改變的種籽。」文化部開設的文化體驗教育行動夢想實踐平台,期望將生活的種種結合藝術與文化產生豐富而多元的思考,讓每個時刻的學習產生意義與價值,內化至每個人的心中。文化體驗教育也是宣教的新管道,長老教會扎根於在地,自然能夠扮演再詮釋的角色,讓更多社區居民有機會通過教會認識家鄉,更通過平台式的串連,把偏遠地區的故事宣揚出去,並成為正式得到認證的教材,媒合中小學來選課實際體驗,擴張孩子的視野。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