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運動 建造青年真理根基

第56屆神研班 150位學員輔導同讀創世記 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學習聆聽尊重

【張原境專題報導】有口皆碑的「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老牌營會,當初由一群教會青年主動發起籌辦,2019年已邁入第56屆。1月28日至2月2日於謝緯營地熱鬧展開,約有120名學員及近30位輔導共同參與。本屆神研班研讀經卷延續上屆未能完成的創世記。

神研班睽違10年後重回環境清幽的謝緯紀念營地舉辦,期間早禱以泰澤禮拜方式進行,透過靜默與祈禱開始每一天。而小組研經進行時,經常可以看到學員在樹蔭下、大石頭上等各個角落安靜地讀經。

由於創世記裡記載著豐富的家族故事,此次特別以「起家‧啟家」為主題。營會第一天及最後一天,籌委們精心搬演籌劃許久的戲劇,透過劇中不同角色及家庭的呈現,帶領學員們思考何謂家庭的樣貌。學員名牌亦特別設計成明信片樣式,讓學員可以寫下想對家人說的話,利用營會提供的服務,寄給家人。

本屆神研班邀請台北大專中心工作者吳祈得傳道主講「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長青人讀經/長青人信仰」、台南神學院副教授羅光喜牧師主講「舊約導論」、台灣神學研究學院舊約副教授曾宗盛牧師主講「創世記中的大地/土地、人類與上帝的關係」、中華福音神學院舊約副教授胡維華主講「約」、台灣神學院基督教關顧與協談助理教授胡瑞芝主講「從以撒看原生家庭的影響」,透過不同領域的角度帶領學員閱讀經文,期盼開啟更廣闊的視野。

為了讓學員有更充分的小組討論經文時間,今年也將工作坊時間自晚上調整為下午。工作坊邀請到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管中祥以「媒體腦殘?你也腦殘」分享媒體識讀,亦有「西拉雅正名運動」、「亞洲華人處境下的酷兒釋經」、「那些年我在霍格華茲學到的信仰課題」、「回復信仰價值工作坊」、「移工人生桌遊體驗」等豐富內容。

第57屆神研班日期預計為2020年2月3至8日,地點一樣在謝緯紀念營地,總召為台南大專工作者吳明漢牧師,有興趣參與者可以提早預留時間。

長青精神思辨聖經教導

吳祈得│台北大專中心工作者

【Umav專題報導】第56屆神研班中,台北大專中心工作者、傳道師吳祈得首先以「長青人讀經/長青人信仰」為題,邀請學員與神研小組夥伴開始讀經以前,認識什麼是「長青精神」,而長青人又應當如何讀聖經。吳祈得引用神研班的創辦者、牧師陳南州的教導,指出神研班就是一個發揚長青精神的營會,引導年輕人自主研經,提出深刻的自省之外,更是致力於連結社會實況,不畏挑戰權威,提出神學反省,看見上主所賜的新眼光,建立與時並進的信仰。

吳祈得大致介紹了解經方式和詮釋學循環,並建議學員在閱讀創世記的時候,注意字彙的原意、故事情節的時空文化背景,以及經文的上下文脈絡。專講後也開放現場提問,學員聽眾反應十分熱烈。

有學員提問,人人皆可自行解釋聖經嗎?聖經存在的意義為何?吳祈得回應,解經除了有一定的原則和方法論之外,基督徒首當明白聖經是歷史以來基督徒的共識。他也引用宗教改革的思想信條之一「唯獨聖經」,強調聖經的重要性在於幫助人們認識耶穌基督,而認識耶穌基督,則引導人們認識上帝與真理,可說「聖經是上帝使用人說的話來對人說話」。

有鑑於此,吳祈得提醒眾學員,心裡要有一個底,「我們不一定讀得懂聖經」,要確知人只能用有限的眼光來努力認識上帝,因此基督徒應當謙卑,在與不同立場的人對話的時候,要予以尊重和保護,而非自以為持有真理,而驕傲拒絕他人的聲音。因此吳祈得建議,讀聖經時除了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試著提出與「我的想法」完全相反的詮釋,思考當中的價值觀差異。

吳祈得指出神研班的另一個重點,就是學習放下自己,聆聽他人的觀點,除了避免讓多數人的意見成為霸權,更要敏感察覺每位提問者背後的價值觀與立場,進而理解、保護少數者與弱勢者的發言權。「尋找經文中的可能性,讓想法繼續走下去。」吳祈得建議,在與組員討論經文時,要對不同的詮釋予以尊重,因為對方所關注的經文問題,或許正是出自於個人的生命經驗。

吳祈得表示,神研班的讀經方式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會有些不習慣,甚至感到困難,在大部分的教會或團契,大家習慣上對下的讀經聚會模式,較少機會提出批判,帶領者也未必能夠接受質疑。神研班注重讀經者的獨立思考,勇於懷疑與自省,聆聽多元聲音,破除盲點與成見,他勉勵學員,長青精神是一種以生命詮釋信仰的過程,盼望青年人未來也願意陪伴下一代傳遞信仰。

大地、人類與上帝的關係

曾宗盛│台灣神學院舊約副教授

【張原境專題報導】近年加劇的生態危機,促使基督徒開始從神學及信仰角度,重新反省人、上帝與土地間的關係。台灣神學院舊約副教授曾宗盛引用聖經學者基爾(Othmar Keel)及施羅爾(Silvia Schroer)2002年提出的3個研究趨勢:1.從解放神學的角度批判以創造次序為名,進行種族隔離、蓄奴、性別歧視等壓迫的扭曲創造神學。2.藉由重新反省並詮釋聖經經文,理解人和其他生物共為創造的一分子,而不再只以人類為中心。3.生態女性主義的出現,將破壞大自然及女性受壓迫處境連結,認為兩者均承受人類中心主義與父權的剝削與宰制。

接著曾宗盛開始解析創世記1~12章當中土地、人類與上帝的關係。在第一章當中作者描述了上主的創造,雖然人類具有上帝的形像,被賦予維護上帝創造完整的使命,但並非宰制或剝削的關係,而是一種尊重和看顧的關係,人類與萬物無階級高低之分,彼此均為受造物的一部分。

創世記2~3章則聚焦描繪大地、人類與萬物之間的關係:人(adam)與其他動物都是上主從泥土(adamah)所造出來的,而被逐出伊甸園之後的人類則必須依賴耕種餬口,與土地存在著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曾宗盛表示,若從大地的角度觀看第4章該隱與亞伯的故事,則可看到人類流血的罪行汙染了土地,土地也發聲向上主控訴,人類亦因此受到五穀及蔬果供應終止的詛咒。血(dam)、人(adam)和土地(adamah)三個字詞呈現緊密關係。人與人關係的破裂,也導致人與土地、人與上帝之間關係的疏離與斷絕。

當地上的人類惡貫滿盈,接著便是挪亞與洪水的故事。「大深淵的的泉源都裂開,天上的窗戶也敞開了。」(創世記7章11節),洪水降下呈現出一種反創造的趨勢──回到第一章的混沌狀態。當上主與人類化解了舊有的關係模式,洪水退去,人類也與土地建立了新的關係,挪亞成為了「農夫」──原文有土地之子之意。

曾宗盛表示,探討創世記的經文,可以看出上帝創造的土地也是具有生命氣息的主體,一旦遭受到人類暴力對待,土地會控訴、會反撲,而上帝亦展現出公義的形象及對土地的關愛,懲罰破壞土地的人。近年來全球及台灣不斷出現許多的自然災害,提醒我們重新思考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土地不只是無生命的「它」,而是一個充滿生命氣息,不斷和人類對話互動的大地之母,人類如何適當的對待生態萬物與土地,讓人類與土地萬物及整個生態系成為榮耀上主的整體,是個嚴肅的信仰課題。

從以撒看原生家庭的影響

胡瑞芝│台灣神學院基督教關顧與協談助理教授

【張原境專題報導】56屆神研班邀請台灣神學院基督教關顧與協談助理教授胡瑞芝,從心理諮商的角度帶領學員一同閱讀以撒的故事。以撒是莎拉(元配)和亞伯拉罕終於高齡產下的孩子,應當是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他,卻在獻活祭的過程中,經歷了嚴重的心理創傷。

胡瑞芝表示,在以撒獻祭的故事裡面,一開始以撒可能是開心地上山的,直到被放上祭台的那一刻。她指出,人類在面對恐怖經驗或是害怕情緒時,為了不被痛苦的情感淹沒,會有幾個行為方向:攻擊、逃跑或選擇麻痺。當以撒的信任與安全經歷崩盤後,接下來也許會思索著回家後該如何面對父親。

「聖經裡面並沒有寫亞伯拉罕安慰兒子,或是尋求寬恕,『獻祭』成為了一個家族祕密。」胡瑞芝說道,長期處在這樣的家庭當中,孩子可能較易展現凶狠的一面,或變得疏離、唯唯諾諾,成為現代所謂的「高風險家庭」。當幼年曾經歷父母一方較暴力的行為時,基本上就會轉而依靠相對給予安全感的一方,因此母親莎拉的存在,成為以撒在愛中尋求保護的來源。

胡瑞芝接著分享如何藉由納吉博士(Dr. Nagy)所提出的「脈絡治療」,來思考原生家庭對個人的影響。脈絡治療的焦點放在家庭成員間關係的擺盪,每個成員都會期盼被公平的對待,以及感受到愛與安全,而這需要高度的信賴感。暴力的家庭會讓小孩的學習產生錯亂,然而小孩子卻有隱形的忠誠,會對父母絕對的原諒,而成為父母情緒勒索的對象。當我們在原生家庭有被傷害的破洞經驗,亦會不自覺的帶到其他情境面對其他人。此外,家庭間關係的形式亦會代代相傳,這會成為了解個人與家庭功能的關鍵。

脈絡治療強調維繫家庭關係的信任、忠誠、虧欠、施與受的權利、公平,因此當權力與虧欠不平衡時,家庭功能便開始喪失。胡瑞芝表示,質疑與調整這樣的不平衡,是促使改變開始的契機,唯有透過公平、忠誠、關懷、平等互惠等原則考量成員的需求,才可能解決家庭的方向、行動的自由,並在信任中獲得一致真實的對話。

女性主義視角重讀聖經  批判駭人父權結構經文

【Umav專題報導】工作坊「駭人經文與女性讀經」由牧師朱麗娟主持,以聖經文本出發,由婦女的角度來讀經。朱麗娟以神學家崔菲莉(Phylis Trible)與其著作《駭人經文的救贖與挑戰:從文學批判和女性主義探討聖經敘述文》,帶領工作坊學員透過經文敘事批判,思考過去的婦女處境,藉以反省性別公義和家庭議題。

朱麗娟表示,除了聖經書寫和編著歷史背景之外,單從聖經的文字情節,就可看見過去的父權社會中,女性往往被當做可交易的財產,沒有自主權,相較於男性,婦女的對話或心理往往鮮少被經文記錄,因此出於公義的反省,現代讀者應當關注在故事中處於弱勢的女性。朱麗娟以創世記21章「夏甲」故事為例,經文雖寫說,上帝聽見孩子的哭聲,「其實也就代表,上帝聽見了這名女子夏甲的哭聲。」

有學員問道,當聖經中發生婦女受暴的情節時,上帝在哪裡?朱麗娟引用崔菲利的觀點,語重心長提醒學員,「我們要跟(文本中)上帝的沉默拔河」,透過新眼光來詮釋聖經,讀出受害者的心聲,並延伸關心如今社會上誰是被噤聲者、弱勢者和受壓迫者。

分享同志家庭對話方式  幫助親子了解再次靠近

【Umav專題報導】身為同志,最想跟父母說的話可能是什麼?「我希望你可以不要把我當成一個錯誤。」近年台灣為了性別教育和同婚議題爭論不休,人們究竟該如何認識和關心同志處境?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教育推廣部主任許欣瑞受邀主持「親子的了解與再靠近」工作坊,以家庭角度切入,指出同志往往身負難言的壓力,甚至很多時候「同志出櫃,父母入櫃」,同志的家人無所適從,不知如何面對外界的眼光,也不知如何和自己的孩子對話。因此對同志本身而言,出櫃或不出櫃,往往不是關乎個人,而得考量家人和親友的感受,同志基督徒更可能冒著失去教會生活的風險。

許欣瑞表示,在同志諮詢熱線接觸到的家庭中,確實有人因為兒子是同志的關係,而遭到教會冷漠疏遠,也有人因此和家人決裂,這些都是令人遺憾的故事,唯有更多的理解和對話,才能破除家人之間的鴻溝,一同對抗歧視與誤解。她期待,教會能為同志營造更多友善空間,用基督的愛來對話,而非排擠或拒絕。人們不應該忘記的是,這些議題皆觸碰著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

埃及宰相約瑟為何哭泣  從後殖民角度重新詮釋

【張原境專題報導】約瑟與他的兄弟最後是否有和解?約瑟究竟為何而哭泣?台北大專中心傳道吳祈得以後殖民的角度,從另一個角度詮釋約瑟的故事。

被賣到埃及的約瑟,雖然藉由能力的展現,看似高居宰相,實則成為埃及王以夷制夷策略的展現,遭收編成為統治希伯來人的工具。創世記47章則是現代資本主義對勞動階級剝削的翻版,豐年時,計畫性的聚歛糧食,透過建造人的消費慾望,控制人民的消費習慣,在荒年時,讓人民一步步失去土地、失去生產的工具。

創世記49章約瑟的哭泣背後有著複雜情緒,雖然透過解夢,展現能力獲得宰相職位,但身為希伯來人,卻必須為埃及帝國服務,仍舊是被殖民的精英分子。看到自己的兄弟們被奴役,卻仍只擔心是否會遭到報復,活在如此強烈的張力跟衝突當中,終讓約瑟留下淚水。

「離開殖民統治者的重點,不是創造新的真理去對抗,而是讓自己不再依對方的期待模式去運作。」扣回神研班主題,吳祈得表示,家不是一個固定模式,而是不斷建構的旅程,基督徒是否有在這樣的過程中,重新建立關係、處理內在傷痕,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好書分享

《受壓迫者教育學》

作者/保羅‧弗雷勒  出版社/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保羅‧弗雷勒是巴西的教育工作者,也是批判教育學派的代表人物,受到左派及解放神學影響,認為學校並非從社會階級當中抽離的真空狀態,而是一個傳遞意識形態、社會文化再製的場所,因此,教育亦是一種政治行動,林書弘表示,台灣歷史課綱的討論及修改即是一個顯著的例子。

保羅‧弗雷勒認為,在教學場域當中,當教師不斷施行「囤積式教育」,致使學生失去作為人的主體性,成為了壓迫者與受壓迫者的狀態,於是提出「對話式教育」的概念,強調思考過後的行動,透過對話使喚醒壓迫者與被壓迫者。

林書弘認為,台灣現行的教育環境要完全放棄囤積式教育不大可能,但如何降低其比例卻是可以思考的方向,此外亦提出反思─教會的禮拜講道是否也是一種囤積式教育?

《信仰的理解─詮釋與批判》

作者/謝列貝克斯  出版社/道風書社

謝列貝克斯是荷蘭天主教改革派的代表人物,雖然是天主教的神學家,但在書中融合了許多新教及東正教的傳統及信仰詮釋。

在多元社會中,基督徒如何向他人言說自身的信仰,神學對基督徒的意義是什麼?謝列貝克斯認為,作為思想者,必須用非宗教方式闡述信仰、詮釋聖經,因為聖經詮釋有其歷史情境,必然在批判的思想中發展,而教會往往需要漫長的時間接受新的詮釋,但前提是必須容許討論激盪。

林書弘提出反思,在信仰群體裡面我們很容易服從權威的教導,經常掛在嘴邊的聖經說,往往應改成牧師說、傳道說、輔導說,我們究竟將信仰詮釋的主導權交在誰手上?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