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肩負神學教育擔子

台南神學院曾於日治末期被迫關校,1948年復校後,隔年由第一位台灣人黃彰輝接任院長職務。《回憶與反思》自傳書中,黃彰輝說:「我深深地涉入政治當中,因為我是台灣人,在我內心底深處有一股強大的力量,讓我拒絕被歸類在台灣人以外的任何範疇,讓我拒絕接受別人所給予我們的待遇。我有一股深刻的『m 願』『m 甘願』的感受。」

書裡又說:「政治的抵抗(m 願)變成了作為台灣人的最重要部分;而我知道它會繼續存留在我裡面,直到有一天,作為上帝依其形像所創造之子民的台灣人民,其自我認同和尊嚴被每一個人所尊重為止。而只有當那一天到來時,我的政治『 甘願』才能真正除去。」

黃彰輝擔任台南神學院院長時,學院百廢待舉。他提出三個神學教育經營方針:一是充實師資,二是設備與校舍要建立,三是經濟能自主。於是短短16年間,他致力培育優秀師資,強化教授陣容,提高學生素質。由於得到英國長老教會及美國金陵基金會的資助,學院內諸如巴克禮教室、圖書館、禮拜堂以及教授宿舍等建物,一一建立。

1950年代,金陵基金會執行長史丹利.史密斯(Stanly Smith)博士曾建議台南神學院從台語教學改為「國語」教學,且願意提供學校財務援助。儘管如此,卻被黃彰輝拒絕。他認為,台灣的神學教育不能永遠靠著外來幫助,最終台灣教會及眾信徒必須肩負起自己神學教育的擔子。他說:「過去十年學院的成就,常讓我想起參孫,他的頭髮是參孫得力祕訣。頭髮存在就有大能力,頭髮剃掉就變成常人。我們學院的祕訣在哪裡?在於教會不變熱切的決心與各位不斷的代求與奉獻。這就是學院的頭髮。」

為了記念這位深具遠見的神學教育家,台南神學院於2018年開始興建一棟6層樓高的「黃彰輝牧師紀念圖書館」,預定於6月完工並舉行感恩禮拜。此圖書館預算為1億3000萬,目前還欠1億。為此,台南神學院發起「奇億恩典」募款計畫,期待募集100個單位、機構或有志者,於末來3年(或5年)為「黃彰輝牧師紀念圖書館」奉獻100萬,來達成目標。真心期待台灣教會的兄弟姊妹齊來支持有「台灣」,更有「耶穌」的神學教育,更歡迎眾人來台南神學院接受「處境化」的神學教育。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1條評論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