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走淡水河岸的黑鬚番 鄭仰恩談馬偕宣教故事

(攝影/林宜瑩)

【林宜瑩台北報導】應台北中會士林教會宣教部及青年部邀請,台灣神學院教會歷史教授鄭仰恩3月30日晚間以「遊走淡水河岸的黑鬚番——馬偕」為主題,分享馬偕於1872年3月9日抵達台灣淡水後,積極以醫療、教育進行宣教,並在淡水河沿岸及宜蘭噶瑪蘭族部落傳福音。他建議大家可以走踏當年馬偕宣教的路線,來認識馬偕在台宣教之旅。

鄭仰恩表示,馬偕之所以會投入海外宣教,主要是受到賓威廉(英國長老教會派在中國)與杜夫(蘇格蘭教會派在印度)兩位宣教師事蹟的影響;在馬偕來台宣教後,他自稱沒有特別的宣教策略,唯一秘訣就是「不斷的旅行」,他透過不斷的拔牙、給人英國製的皮膚藥、醫治瘧疾特效藥「白藥水」,並訓練、教育台灣人成為傳道人;因為馬偕認為,在地人成為傳道者所需的花費,遠少於外國派來的宣教師,而且還沒有水土不服的問題。

馬偕在地宣教的理念,從他迎娶五股張聰明為妻、收嚴清華為門徒等等舉止,以及透過拔牙與大量台灣居民近距離接觸、在大馬路旁、榕樹下、溪邊、海灘上隨處進行的「逍遙學院」(或稱為巡迴學院),在在顯示馬偕想要在台灣建立「自給自養的教會」;他在台設立60間教會、培育本地傳道師60人、本地籍牧師2名、本地女宣道婦24人、陪餐者1738人、受洗者2633人、診所60處,都可看見馬偕本土宣教理念的落實。

(攝影/林宜瑩)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