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折斷的筆桿」展覽 追溯受難媒體人故事

(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台北報導】國家人權博物館於4月3日下午辦理「被折斷的筆桿——政治受難的新聞人」開幕暨記者會。這是​2019年人權博物館記念言論自由日的特展,內容展示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起到白色恐怖時期,遭受政治迫害的新聞媒體、以及其人其事,並且透過裝置藝術,帶民眾了解諸多新聞從業者受難經歷,回溯威權統治時代下政府當局對新聞採取的壓迫與箝制手段,進而反省並正視新聞自由的可貴、守護言論自由這塊人權基石。

文化部政務次長丁曉菁表示,新聞是民主政治的基石、是非常重要的第四權,威權時代新聞人所處的結構與挑戰和現今網路世代大不同,不少媒體新聞人受到壓迫,但他們對於新聞價值的努力,可以帶給後世很多的啟發與感動。

(攝影/邱國榮)

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陳俊宏表示,在今時社群媒體發達的「後真相時代」,情感、信念比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新聞工作者該如何面對這樣的挑戰,是需要嚴肅面對的問題。此外,透過這次展覽呈現新聞人如何為了理想而獻出生命,他們的不屈服,雖然在威權時期無法改變當時社會,卻可以在今日啟發人心。

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人積極投入新聞工作,企圖追求社會公義,也因脫離日本殖民,欲建立台灣文化的反省;但二二八事件爆發,原本為民喉舌的新聞人慘遭殺害,除了官方報以外的新聞媒體遭到停刊或查封,被失蹤者目前仍然難以計數。例如在二七部隊中負責宣傳事務的蔡鐵城,就面臨槍決,臨死前仍面帶笑容、慷慨就義。

(相片/邱國榮)

而白恐時期,從中國來台的外省菁英,填補二二八事件後受難的台灣籍新聞工作者,但他們因嚮往自由與民主、反抗蔣氏父子威權統治、或對「反攻大陸」口號懷疑,因此惹禍上身。例如浙江人「沈大姊」沈嫄璋,當時以採訪蔣宋美齡與婦聯會而著名,遭逮捕後歷經85天酷刑,殞命於偵察室,當局逼其丈夫姚勇來簽下確認妻子自殺同意書,不久,姚勇來也被以「參加匪黨組織未自新」,被判處徒刑15年。

當時國民黨政府對新聞自由的侵害可分為兩部分,一是報禁,二是訂立法律,對言論內容進行管制,包括《出版法》《刑法》《台灣省戒嚴期間新聞紙雜誌圖書管制辦法》《懲治叛亂條例》等。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