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碧如編譯】逢《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簽署40週年,大洛杉磯台灣會館主流委員會4月6日於大洛杉磯台灣會館舉辦「台灣關係法40週年紀念特別研討會」。於美國華盛頓特區擔任會計師的王能祥長老是法案通過幕後功臣,他應邀暢談催生法案過程,「人的盡頭,就是上帝的起頭,正是我的心情寫照。」
王能祥表示,他打從年輕時即立志為台灣獨立之路奔走,甚至為此搬到華盛頓特區,住在美國國會咫尺之遙,以方便接觸相關人士。他每天的例行公事,便是下班後到國會附近遊走,找尋各種可能的資源來幫助台灣。也因為如此執著,他終於結識參議員克萊博恩˙裴爾(Claiborne Pell)及眾議員詹姆士˙李奇(James A. Leach),在1979年台美斷交之際,為風雨飄搖的台灣開啟一線生機。
事實上,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時,針對台灣由誰接管治理的問題,美國曾經上演「海軍接收計畫」與「陸軍接受計畫」之爭,前者主張由美國海軍及海軍陸戰隊託管,後者主張由蔣介石政權治理台灣。王能祥說,若是選擇前者,裴爾便是內定的台灣管理者,但事與願違,最後台灣由蔣介石政權接收,「裴爾議員一直覺得對台灣有些虧欠,所以總想著能做些什麼,使台灣不要面臨中國的文攻武嚇。」
1979年4月10日,美國總統卡特(Jimmy Carter)簽署《台灣關係法》,並回溯該年1月1日生效。這部得來不易的法案便出自裴爾、李奇兩位國會議員的構想,加上台灣民主運動前輩郭雨新、王能祥及許許多多台美人的努力,裴爾、李奇也因此被稱為「台灣關係法之父」。王能祥娓娓道來與裴爾、李奇相知相惜的往事,並表示,兩人都極度看淡名利,不與他人爭權奪利,正因為這種寶貴的特質,所以三人一拍即合,不為己利,真心為台灣的益處攜手努力。
事隔40年,王能祥於2018年11月下旬邀約李奇敘舊,懷想過去一同為《台灣關係法》奔走的歷程,竟然一聊就是8個小時。 到底是什麼樣的心志,使李奇可以一路過關斬將?王能祥推測,其中一個原因是李奇學習柔道,從中領悟以小搏大、以柔克剛的智慧,成為處事做人的態度。他肯定兩位議員為「人格者」,感謝他們為台灣付出的一切,並希望台灣人能夠知恩及珍惜。
王能祥已年屆86歲,仍心繫台灣未來。他自承是敢言之人,也歡迎批判檢視,「政治運動不能空有頭腦的知識,還需要智慧、勇氣、破釜沉舟的決心。」先前他與郭雨新的兒子會面,便聽到其子直白地說:「我爸爸跟王能祥都是『肖郎』(瘋子)。」他呼籲,台灣應該要在《台灣關係法》之下繼續向前行,只要團結一心,成為命運共同體,定能保住台灣。(資料來源:FA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