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眺望】教會的先知角色?

張祐慈(CWM方案評鑑小組成員)

從2010年開始直至今年,世界傳道會(CWM)的神學論述緊緊圍繞著一個大主題:帝國主義處境下的宣教。組織所舉辦的各式活動、會議及論壇,大自年會小至區會,都在這個大雨傘之下重複強調著「帝國」對現今世界危害之深。

老實說,我參與CWM多個會議至今,心中有很深的焦慮感。「帝國主義處境下的宣教」這個神學大雨傘,提供了CWM更多研討會舞台以便堆砌更優美的詞藻,其語言精練華麗,但實際上都只是紙上談兵,研討會的社交意義總是大於行動意義。

2010年CWM策略小組為「帝國主義處境下的宣教」列出九大全球性議題──小孩與青年、經濟正義、全球暖化、福音與宣教、人口販賣、宗教對話與普世合一運動、包容的共同體、軍事化與衝突、使徒與敬拜。

這九個議題很大、很高,但總是再再淪為菁英分子聚會的主題,實質上卻離受苦的生命好遠、好遠。十年下來,我看到的是這個組織擅長於製作「帝國主義」相關的修辭與倡議;然而,卻在各個活動、論壇、董事會中進行著帝國式的消費行為。

台灣教會會友的人口數儼然可獨立成為一個經濟體,透過辦理各式活動帶動一定程度的經濟活動,但金錢資源依然停留在教會裡。結果就是:一連串金流和物流活動的實際受惠者,最終是教會本身。再者,教會成員多由中產階級所組成,更僵化了社會金字塔階級。至於議題往往就只是議題而已,只是為了促成經濟活動而存在的客體。這些議題越是空泛,就越有製造新議題的空間。事實上,「帝國主義」已淪為一個議題,以便消費。我們其實什麼也沒有改變。

不可否認地,越來越多非基督徒對「教會」的印象就是:滿有錢、穿著漂亮、思想保守、大部分都反同。無形中,教會已和帝國站在同一邊。曾幾何時社會改革的先驅,現在幾乎已成為「中產階級」「保守」「反同」的代名詞。

帝國邪惡結構的受惠者,和庶民幾乎無法對話。在平行面,對非基督徒來說,教會的保守觀念是社會思想進步的阻力;在垂直面,對較低社會階級的人來說,教會人士就像天龍人。

議題不能被消費,議題必須轉為行動,議題必須做在需要的生命身上。希望各教會團體能正視真正重要的議題,真真實實地落實,先進行平行團體交流,再進行垂直資源分享才能有真正自信宣稱自己的「先知角色」。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