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脈動 調整媒體宣教方針

大眾傳播中心奉獻主日 新眼光電視台轉型App 拓展分享福音管道

【陳逸凡專題報導】每年4月第3個禮拜,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所訂定的大眾傳播中心奉獻主日,對於眾教會來說,過去曾在有線電視頻道中推出「新眼光電視台」的傳播基金會,一直是一個既熟悉卻又陌生的存在。

根據教會法規《傳播基金會捐助暨組織章程》指出,傳播基金會成立宗旨在於「本著基督愛人救世的精神,用大眾傳播方式製作推廣公義、藝文、社教、宣教節目,改善社會風氣教化人心,並依據相關法令辦理相關業務。」包括製作具有文藝、公義、社教、宗教廣播和電視節目、錄影節目帶製作發行、有聲福音產品製作發行、培育福音傳播人才、舉辦傳播教育訓練與宣教相關活動、經營廣播電視事業、有關大眾傳播業務之推廣及經營等,都是章程中所明訂的業務範圍。

 新眼光電視台今何在

現任傳播基金會董事長、台灣教會公報社社長方嵐亭牧師指出,傳播基金會負責的業務不單單只有新眼光電視台一項,組織章程中還提到要負責「宗教教育、基督教教育及傳播相關之專業圖書、雜誌、新聞紙之出版發行。」照這樣看,傳播基金會所負責的業務其實涵蓋很廣,從平面媒體一直到電子媒體,甚至包括新媒體,都包括在傳播基金會業務當中。

「提到傳播基金會,過去都把焦點放在新眼光電視台,不諱言的說,這是一個燒錢的事業,資金不到位、也缺乏審慎的評估與判斷,一路走來經營不善的結果,就是累積了1億3000萬的債務。」方嵐亭說。
在早年無線三台時代,每家電視台的收視率動輒超過50%,「現代的媒體,強調多次出現性、重複曝光,每次播出有2%的收視率就要開香檳慶祝。」方嵐亭指出,有人問起「新眼光電視台到底還是不是存在?」若以傳統的觀念來看,新眼光電視台已經不存在有線電視頻道之中,不過若把節目製作好,不排除仍然能夠出售節目,「以台灣教會公報社的經驗為例,過去拍攝許多特色教會系列影片,就曾經在地方性公益電視頻道播出,證明只要我們能夠製作出好的節目,仍然有頻道願意播出。」

方嵐亭表示,這幾年傳播基金會推出「恩典敲敲話」App,就符合傳播基金會的宗旨與精神,觀眾可以透過網路來收看節目。網路節目如果夠大、夠強、夠精采、時間充足且規格到位,還是可以被擺在電視台供人收看。但現今一般人對「電視台」的想像,仍停留在「有線」與「無線」。然而從網路世代的觀點,收看即時的體育賽事都不再只能透過電視,手機與電腦也可以,網路上有非常多的管道,顯見我們對「電視」的想法應該有所轉變,不能停留在過去「坐在沙發、打開電視機」的想像。

 降低舉債 節流開源並行

面對目前傳播基金會的高額負債,方嵐亭認為最重要的就是「開源節流」。首先要做的,就是將過度膨脹的組織加以縮減。主要分成兩部分,第一是董事會縮編,上屆董事會就已經朝著這個方向來努力,從這屆董事會開始,就由過去的15位董事縮減至現在的9位董事,多少減低了一些車馬費的支出。

第二是人事縮編,經過全面盤點後,繼2010年新眼光有線電視台出現營運危機,大規模資遣將近70人,今年必須以「打掉重練」的沉重心情再進行第二次資遣,以優於《勞基法》的待遇資遣現存的10名員工,往後重新找到符合新媒體時代專業的人才,且人數必須少於現有的員工數,才能夠因應時代的變化。

在債務方面,方嵐亭指出,雖然在協商後銀行的利息有往下降,但負擔仍十分沉重,若是能夠有機會把這筆「外債」轉為「內債」,就有可能減少利息的支出。此外,還必須針對現有資產進行清點,並且不排除再次搬遷辦公室,避免繼續負擔高額房租。

在開源方面,方嵐亭認為若能妥善運用現有教會界人才,就足以製作出好的節目。他指出,傳播基金會所執掌的業務與台灣教會公報社有部分重疊,公報社的經驗可以成為傳播基金會的助力,甚至彼此互補,製作節目創造營收,請大家拭目以待並持續關心。

面對傳播基金會的未來,目前已有專業團隊提案。方嵐亭說,以免費網路影音平台YouTube為例,經營者因此獲利,年輕人也獲得舞台,可以藉此對於新眼光電視台有更多連結。

傳播基金會所列出的2019年事工計畫項目,著眼於「讓所有的長老教會可以凝聚在一起」的活動。方嵐亭分析,過往傳播基金會沒有善用資源,他舉電視歌唱比賽節目為例,教會內也可以辦理,包括原住民教會及平地教會都有很多音樂人才,甚至可以帶領風潮,「傳播就是要多重曝光,誰的點子多、平台多,誰就有機會獲勝。」「全台灣有1200多間長老教會,等於有1200多個平台,就像每間小吃店都在播特定的新聞頻道造成影響,長老教會一定有機會推出優質節目內容,這就是我們現成的武器。」

  整理沉澱 等待時機再出發

談及傳播基金會的短、中、長期計畫,方嵐亭認為短期來說就是「整理準備」,這屆董事會下定決心在3年任期內必須創造出新的模式來改善債務狀況,在今年總會通常議會之後一個月內,就會把組織還原到最小的狀態,以降低人事費用支出,從現在起,也不斷接受各種提案尋找機會,第3年就要找出真正能夠凝聚長老教會向心力的活動,為新眼光電視台帶來新的獲利。

方嵐亭說,若是還有機會繼續參與下一屆董事會,除了持續縮減債務,也會更積極投入節目的營造,屆時才有機會做出明顯的突破。他指出,這一屆董事就有台灣知名的媒體人、城東教會執事王麟祥,曾任TVBS、年代與華視總經理,也對此有非常多的想法與期待。

中期來看,5年內傳播基金會必須開始達到盈餘300萬的目標,長期來看,則以15年的時間來還清債務。方嵐亭表示,若新眼光電視台有機會能夠開創大格局,甚至拍攝屬於長老教會的大河劇,也有可能迎接不同局面。他以導演魏德聖為例,拍攝《海角七號》期間,光是便當錢就欠下了上百萬,然而在電影上映後連連受到好評,甚至創下台灣票房紀錄,電影的獲利令他重新累積能量,接續拍攝《賽德克‧巴萊》,同樣是負債後獲得盈餘,現在再次投入下一波《倒風內海》的拍攝計畫。不過他也說,這些工作都是需要有人願意出資,才可能付諸實踐。

 扶助弱小兄弟 盼各界關心

「就像買股票一樣,很多人喜歡追高,卻忽略了位於低點的股票才有可能是潛力股,大家反而置之不理,十分可惜。」方嵐亭說,許多人爭相想要成為能博得好名聲的機構董事,這是值得檢討的地方。

方嵐亭分享自己即將被選為傳播基金會董事長之前,有人問他:「你知道傳播基金會負債1億3000萬嗎?」他說自己清楚知道,從擔任傳播基金會董事長那一刻開始,他就是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機構中負債最多的董事長,「為什麼做這件事?因為我認為這件事一定要被解決,不能再以拖待變,我相信總會也有決心要解決,只是缺乏配合的人。」

目前傳播基金會的債務已不再增加,不過也沒有顯著的下降。方嵐亭分析主因是財源減縮,眾教會對新眼光電視台產生很大的信心危機,所以在募款收入方面逐年遞減,甚至認為新眼光電視台不必再前來募款。「很能理解這種反應,包括我自己代表前往教會募款,也很難說出現在到底有什麼事工是足以開口向人請求幫助。但是,有欠缺的弟兄,不正是更需要眾人的扶持嗎?」

「要有所堅持,即使做錯了也相信上帝與我們同在,隨時反省修正,再次勇敢站立,這才是真正的信仰。」方嵐亭語重心長表示,不希望傳播基金會落得爹不疼、娘不愛、好像看到痲瘋病患一樣避之唯恐不及的局面,若能掌握趨勢,傳播基金會仍大有可為,期待眾人在弟兄有欠缺時彼此幫助,開創新局。

通盤檢討整合  走出經營低谷

專訪前傳播基金會董事黃哲彥

【林宜瑩專題報導】「看到新眼光電視台的發展,我是從熱切盼望到有點失望。」前財團法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傳播基金會董事、七星中會汐止教會牧師黃哲彥表示,教會必須檢討媒體宣教定位與策略出了什麼問題?他建議,除了通盤檢討,更要整合現有媒體,讓宣教有力度與深度。

一開始是想效法好消息電視台(Good TV)模式,在陳水扁政府時代取得NCC核發執照後,開始往電視台經營方向前進。那時候新眼光電視台並沒有確實地評估進入「有線電視系統」的得與失,急於躁進之下,帶來了第一次財務危機。當時的董事長徐光川牧師撙節開支、步步為營,讓新眼光電視台維持一定運作,並列一定金額償還債務。但後來,因希望可以幫助偏鄉地區學童的課業,沒有確實評估即推出「遠距教學」方案,導致第二次的財務危機。

新眼光電視台接二連三虧損,成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沉痾,業務發展也毫無起色,黃哲彥認為,是時候全面檢討媒體宣教策略方向了。他直言,電子媒體經營分工非常細,傳播基金會董事未必能全盤了解與掌握專業,加上完全信任經營團隊,放手讓團隊自主運作,結果經營團隊野心過大,支付大量成本做節目。他表示,經營團隊若沒有誠實將真實財務反應給董事會知道,董事會根本無法得知財務狀況。

黃哲彥說,過去的新眼光電視台經營者有一種很不正確的心態,就是認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像保護傘,得擔起財務缺口,一直讓長老教會去面對債務、還債。而最嚴重的問題是,沒有好好經營媒體與地方教會的關係,讓教會了解成立電視台的異象。與教會談事工合作時,反而以成本為優先考量,沒有用正確的事奉態度。上述種種原因不斷惡性循環下,導致新眼光電視台一蹶不振。

「新眼光電視台必須痛定思痛,去思考什麼才是正確轉型方向、定位與策略。」黃哲彥建議,不要好大喜功,好好做好優質節目就好;也不要只想經營大成本的電視頻道,可以往小成本的廣播、社群媒體發展。他強調,放下自大自傲心態,以自給自養的正確態度來努力經營,相信新眼光電視台的媒體宣教還是可以走出低谷、邁向合神心意的大道!

新媒體產業 分享日常生活不受侷限

【林婉婷專題報導】「新媒體」最簡單的定義,就是以網路作為傳播媒介;由於電腦、平板、手機、無線網路等科技發展,擁有以上資源的個人,都不再只是單純消息的接收與散播者,還能進一步成為訊息生產與編改的自媒體。

YouTube在影像時代成為極受歡迎的新媒體平台,創作內容並以經營YouTube頻道為業的人,被稱為「YouTuber」。YouTube在世界91個國家/地區推出共80種語言版本,平均使用者超過10億,最大頻道訂閱數超過9000萬。雖然觀眾年齡層主要分布在18到34歲間,且多數人直覺認為新媒體經營者與受眾似乎多屬年輕世代,但事實不然,例如訂閱數達12萬、觀看數累積達960萬的YouTube頻道「那對爸媽The Father&Mother」的創作者是62歲的「那對爸」和57歲的「那對媽」,他們的影片內容多為生活紀錄、人物訪談、遊戲挑戰等。

「那對爸」和「那對媽」的兒子反骨男孩導演兼演員酷炫「WACKYBOYS」同為YouTuber,他們在一部影片接受文化大學學生專訪,談到兒子曾解釋,影像是現代人使用與回憶的趨勢,這成為他們走上YouTuber之路的原因之一。過去也曾擔心收入不穩定,因為如今器材設備唾手可得,哪怕只是用手機,拍攝影像、編輯、上傳,都不困難,「這個產業競爭的人很多,行業進來的門檻很低。」對他們來說,如果不是頂尖,就得懂得轉型。

「娛樂大家,不分年齡。」擔任YouTuber曾被親友調侃,「那對爸」強調,「我們就拍到不能動、拍到沒有市場。」而「那對爸媽」也提到,未來想精進拍攝與剪接技巧,更可以作為終身學習、延緩失能。有觀眾在影片下方留言表示,「年紀越長投入YouTube越有故事,觀眾會越想看,經歷就是最精采的故事。」該留言獲得不少認同,也說明投入「新媒體」確實不是年輕族群的專利。

「我們的使命是賦予每個人向世界發聲的機會。」YouTube品牌簡介裡寫明四種自由:表達意見、自由取得資訊、選擇成功途徑、加入社群;前兩者明確指出所有人都可以自由上傳或觀看他人創作,而後兩點則是鼓勵一般觀眾成為與支持YouTuber。YouTuber之所以能成為職業,是因為除了YouTuber以自媒體身分接代言,或在影片裡安插廣告賺取收入外,平台也開創頻道會員制,支持者可以成為定期付費會員,享有創作者設計的獨特回饋。這大多與直播聊天室的新貼圖、發言權、增加與創作者互動機會有關;另外YouTube也設有付費觀看節目功能,已有國外影集改採上架YouTube播映,同樣能播放節目,還不像電視受限於廣告破口、既定時段、節目長短、定時播放、重播有限等要素。

另外,「YouTube工作室」則提供YouTuber在同一個頁面進行簡單的影片編製、影片管理、數據分析(觀看數、觀看時間、觀看客群等)、留言管理、現場直播等功能;與觀眾互動方面,除了傳統留言區,也仿造Facebook增加社群與限時動態,可以即時貼文或錄製小短片。觀看者除了傳統訂閱、按讚、分享外,還可以透過關鍵字,速搜尋想看的節目,並將喜愛影片儲存至播放清單;也可以為影片增加翻譯字幕,幫助聽語障礙者或不同地區觀眾理解影片內容,創作者則能從後台管理字幕內容。

這些功能擴大創作者創意空間並提升經營效率,也讓觀看者能依照使用習慣去設定,與報紙、電視相比,有更大的使用彈性,突破限制,帶來自由。

數位時代新進化 恩典敲敲話

【陳逸凡專題報導】2001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成立大眾傳播基金會,開啟媒體宣教新紀元,儘管過程中雖然面對虧損及挫折,考驗不斷,歷經新眼光電視台從有線電視頻道撤頻、亦不在MOD播放,但仍積極轉型調整,繼續回應時代的挑戰。

現行的「新眼光」App,可透過智慧型手機免費下載,不僅可線上讀經、收看節目、找尋教會,其中「恩典敲敲話」更設有每日靈修鬧鈴提醒、5分鐘牧師線上短講,讓會友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之中,一年365天都能有充實靈修生活。

隨著網路發展,智慧型手機科技日新月異,大眾傳播事工不斷面對全新挑戰。包括傳統紙媒凋零、電視頻道轉型、網路新媒體興起等,都催逼著大眾傳播事工的轉型與進步。

傳播基金會日前在內部會議中,安排專業團隊進行「新媒體概念」專案報告,探討新媒體定位想像、目的、可行的規格及方式。簡報中指出,對於基督徒而言,新媒體必須要能呈現信仰的宣言以及深刻的見證;對於社會大眾而言,教會新媒體則代表著一個認識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平台,以及反應當代社會議題的鏡子。

同時,營造新媒體的目的,對信徒而言必須具備形塑認同、建構想像共同體的功能,呈現出數位時代的信仰見證,透過新媒體的連結,創造新的敬拜模式與宣教方式,並將信徒生命經驗與見證分享給眾教會。對非基督徒而言,則有助於立體化基督徒的形象,讓社經地位、成長環境、教育背景都不相同的網路世代,都能先透過媒體所提供的線索與機會,一探基督徒生活的觀點與面貌,進而拉近與福音之間的距離。

以新媒體為平台拍攝影片時,選材也必須具備話題性、代表性、共通性、社會性等特質,才能抓住網路世代關心的主題。從青少年的視角出發,透過他們的共通經驗,呈現世代環境特性與差異性。

未來面對挑戰,傳播基金會將不斷從困境中尋找再次站立的機會,記取過去失敗教訓,以彈性與靈活的方式回應網路時代需求,繼續在福音傳播事工的領域耕耘茁壯。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