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屏東報導】4月22日排灣中會松年事工部與松年大學排灣族分校於三地門教會舉辦「高齡關懷失智老人宣導培訓研習會」暨「救智天使志工訓練」,連結屏東基督教醫院的失智關懷宣導與志工培訓資源,是研習活動也是松大課程的一部分。會中邀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推動中心」高齡關懷事工小組主任王文秀開場短講,談高齡友善教會的重要;主題課程如認識與預防失智症、檢測量表操作等則由屏基個管師吳靖雯擔任講員。

王文秀提到,教會老化比社會更明顯,也有些教會已經面臨高齡會友罹患失智症等狀況,這時候是請病患離開教會以免影響禮拜秩序、還是要認識並啟動高齡關懷事工?「其實生病的人更需要到教會。」「不是老去,是與主更親近。」王文秀指出,尤其長老教會底下有醫院、學校等各種機構可以連結相關資源,且教會還可以從事「靈性關懷」,這都是其他社福單位沒有的好條件。

(攝影/林婉婷)

為了幫助各教會投入高齡關懷事工,小組將持續辦理研習會、說明會與訓練會等傳遞相關知識;預計今年也會建立資源平台,除了收集事工訊息,也提供參考範本,歡迎各教會互相交流與學習;此外,今年度也有4個場次參訪觀摩活動,報名請點連結

「失智症不是正常老化,生病的地方在頭腦。」吳靖雯在專講中強調,不是所有長輩就會罹患失智症,而失智症也不是只發生在長輩身上;有些人覺得記憶力越來越差,因此擔心自己得了失智症,事實上失智症許多判定標準,如果「忘記」可以經由提醒或自己回想就想起來,那90%不是失智症,但如果持續想不起來,或是認為自己是對的、還與糾正自己的人爭辯,就要當心。不過有時人會因為過度勞累、睡眠不足等因素而短暫失憶,這不能算是失智症。

(攝影/林婉婷)

其他判定之一為「重複問話」,原因是患者短期記憶消失、導致「時空錯亂」,可能對於多年前的事情記得很清楚,卻忘記早上或剛剛發生的事。患者記憶沒有依據與邏輯地消失,旁人若不熟悉患者,就無法好好溝通與照顧。不過吳靖雯提醒,有些沒有經常見面的長輩會因為關心而想要找話題,也可能會重複問話。

吳靖雯說明失智症分為3類:退化性、血管性與其他性,每種行為表現都不太一樣。退化性稱為阿茲海默症,可能表現出記憶喪失、人格變化與無法語言表達等問題;而血管性常發生在中風後,若沒有好好復健,5年內患病機率很高,患者會有人格變化、步態不順等問題等。失智症患期長也無法治癒,建議長輩們應多留心,或安排時間赴醫院進行檢測。

註:本文為報導、並非醫療評估或治療指導,若有身心健康疑問,請仍需與專業人士討論。

(攝影/林婉婷)

排灣中會松年幹事江思園傳道師表示,部落裡長輩們常常相聚聊天、有時到田地務農,較少見到失智患者,不過若是同年齡層長輩陸續凋零,剩下的長輩相對寂寞、環境刺激也減少,可能就會提高罹患失智症風險;而現在辦理志工培訓正是「預防」工作。正好排灣中會總幹事樂歌安・督達里茂牧師也很重視高齡關懷事工,並隨時傳遞相關資訊、鼓勵幹事跟進總會步調。

排灣中會松年事工部透過禱告會培育松年成為代禱者,而排灣中會松年大學排灣族分校則分別在三地門教會與楓林教會開班授課,也在各部落的長老教會松年團契拓點,將生活宣導、手工藝等課程內容介紹給團契成員,一方面傳遞中會的關心,另一方面也介紹松大。秉持「感恩獲得並分享給更多人」的精神,排灣中會的松年事工與高齡關懷事工能定根在「信仰」上發展、幫助教會與部落族人。

(攝影/林婉婷)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