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高雄報導】4月27日晚間,壽山中會鳳山教會舉辦教育講座,今年的主題談「倫理」,邀請前玉山神學院副院長、倫理學與宣教學教授陳南州牧師主講。除了27日晚間主題演講,28日上午也安排主日信息與座談會。

鳳山教會牧師潘恩盛說明,以前類似活動稱為培靈會,但「教育講座」才有辦法開啟對話與成長空間。他鼓勵會友們不要像以往只是希望並接受牧師給答案,而是能夠在信仰裡親自與上帝對話;針對社會上的諸多議題,也不要以既有觀念批判,而是吸收更多其他看法並思考。

(攝影/林婉婷)

27日主題演講題目為「我當作什麼?為什麼?淺談基督徒的倫理」。陳南州首先以多個例子點出,生活中某些事件的是非對錯與倫理有關,某些與法律有關,某些則是兩者都涉及;然而面對與法律無關的事,人又為何要符合倫理?「倫理是做人做事應該遵守的普遍原則。」陳南州指出,談論倫理是關注人類本性,也是為了關係和諧,「為了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這個例子很簡單:若有人自私自利、只顧自己,他必然不受團體歡迎,他的生活又怎麼會過得好呢?

陳南州接著談到,當人們針對某些行為指責某人沒有良心時,代表人具有「倫理意識」,懂得辨別是非、也應當趨善避惡。雖然「良心」不是倫理本身,但它是一種作用,能令人察覺到倫理的存在;不過良心與人的成長過程、生活環境、社會脈絡等有關,因此不同時代、地區、族群的人們,可能有不同的準則,例如吃生食或熟食、能不能吃牛肉或狗肉等等,不同人存在不同標準。同樣地,倫理標準也可能因為時空背景不同而有差異,有社會與文化傳統因素、理性與知識學習因素、經驗判斷因素與宗教因素。

(攝影/林婉婷)

「基督徒倫理所探討的是,基督徒如何在信仰裡做出關於是非善惡的選擇。」陳南州說,就如同信仰告白裡寫明「做為我們信仰與生活的準則」,因此很多人會說「聖經怎麼寫、我就怎麼做」,但他提醒「是根據哪一版本的聖經?」現場正好有和合本、和合本修訂版、新譯本與現代中文譯本等不同版本的聖經,陳南州帶領會眾查經,透過以賽亞書45章11節為例子,不同版本的翻譯與解釋不同,同段經文的意思有極大改變。陳南州分析聖經解釋的幾種方式:第一是按照字面意思,如羅馬書12章20節,和合本取字面翻譯為「炭火堆在頭上」,現代中文譯本取其詞義為「羞慚交加(面紅耳赤)」。第二是從聖經書寫與成書背景,第三則是讀者本身的處境去詮釋。

「聖經不是倫理手冊。」陳南州強調,很多現代議題、如生命科技的應用等,聖經裡都沒有提到,「聖經是告訴我們『上帝是怎麼樣的上帝』。」透過聖經,人們理解上帝的愛與救恩,知道歷代人們如何經歷與回應上帝,也因此能思想身處現代的自身如何看待信仰。

陳南州最後結論,教會傳統也如同社會傳統會變遷。基督徒應在這持續不斷的旅程當中好好調整自己,才能面對上帝;也因為每個人所知的上帝都僅代表自己經驗的那一面,所以如同開場時潘恩盛牧師所說,要更多學習與分享,才能彼此豐富。

(攝影/林婉婷)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