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海洋生態 行動愛護環境

(攝影/洪泰陽)

【洪泰陽台中報導】荒野保護協會於5月9日晚上,在荒野台中辦公室舉辦了一場關乎海洋溢堤的講座,邀請資深推廣解說員藍花楹(本名彭瓊珍)女士主持,利用投影片讓與會者了解台灣海洋生態的豐富與重要性,重新塑造國人對海洋的觀感。

彭瓊珍曾於2016年時徒步環台53天,沿著海岸線行走時,記錄下所看見的海天一色,也記錄了灘頭布滿塑膠垃圾,及在出海口附近墨黑色的水質汙染等驚悚畫面。她表示,台灣是海的國度,卻因為歷史文化的影響,讓台灣人對於海洋感到陌生。她說,只要願意靜下心來,認識到海洋的特殊與重要,將會對海洋奇妙的魔力感到著迷,進而共同珍惜與保護上天賞賜的環境。

講座中,彭瓊珍以兩大主題分別介紹海洋,一是老天恩賜的珍貴海洋以及飽受糟蹋的現狀,並分享身為台灣的住民如何保護與珍惜海洋的實際作為。她表示,台灣受黑潮、親潮及南中國海洋流三股主要洋流交互作用,又位居全球最大的大陸棚東緣及海洋生物資源最豐富的東印度群島北緣,可說擁有全球一流的海洋資源。

(攝影/洪泰陽)

根據數據資料顯示,台灣海域被記錄魚類種類占全球十分之一強、至少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鯨類動物在台灣海域出沒,一半以上的海龜種類曾在台灣海域被看到。無論物種的多樣性及物種數量,台灣海域都曾像是熱帶花園般豐碩。彭瓊珍用一張她在蘭嶼潛水時所拍到的高達12米的珊瑚礁,說明珍貴資源更包含了多樣性的海洋生命。

彭瓊珍表示,過去受傳統大陸型意識形態的影響,台灣人不親海、不懂海、甚至畏怯海。而漁業經濟的濫採濫捕,導致台灣人從魩仔魚吃到鯨鯊,再加上文化節慶活動的推波助瀾,例如黑鮪魚季、曼波魚季等,更導致無知覺扼殺海洋生機。加上塑膠所帶來的汙染,如今台灣島嶼正源源不絕排放有毒的液態及固態塑膠廢棄物。她強調,國人無知、不當親海行為容易被忽視,例如防曬乳液會對珊瑚礁形成生長阻礙、海邊撿拾貝殼會讓寄居蟹沒有成長的機會等。此外,「吃」的海洋文化使得台灣成為全球第四大捕魚國,有專家預言再過40年後,經濟性捕魚活動恐將全部消失。

塑膠垃圾侵入海洋食物鏈,令海洋生物喪命的新聞時有所聞,根據聯合國世界海洋會議資料,「每分鐘有幾乎一噸的垃圾被倒進海洋,如果人類不採取行動,2050年海洋裡的塑膠垃圾會比魚還多。」彭瓊珍期待國人減少消費,並力行再生永續的觀念,在生活中重視減量、再利用和回收作為,愛惜海洋守護台灣。

(攝影/洪泰陽)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