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原住民族文化與美好福音

玉山神學院致力發展本土特色 作育英才造福部落 傳講訴說主恩

玉山神學院以福音為根基,常年培育原住民族教會傳道人,在教會與社會服事,參與上帝國之宣教。(相片提供/玉山神學院)

【林宜瑩專題報導】從2001年擔任玉山神學院代理院長,後又被玉神董事會真除成為玉神院長的Pusin Tali(布興‧大立)表示,在玉神服事這18年來,原住民族傳統文化與基督信仰的衝突,一直是難以解決的難題。

致力發展本土原住民神學

布興‧大立表示,玉神現有土地、禮拜堂及規模,多是在故前院長高俊明時期就奠立基礎,他只是承先啟後繼承、堅固、延續原住民神學。

玉神這些年來致力推動「文化神學」,期望靈恩路線的原住民牧傳,不要過於負面看待原民傳統文化,反而要認同各族的文化、語言及生活習慣都是上帝所造。而這樣的神學角度,已漸漸讓原民牧傳所接受。布興‧大立說,在全體玉神師生努力下,逐漸發展出「台灣原住民本土神學」的架構脈絡與豐富內涵,將神學學術與原民文化素材相結合,並發表許多學術論文。

台灣原住民本土神學除了影響原住民教會牧會觀,一般大學在原民文化學術研究上的方向與觀點,也會想要探究相關的觀點,這是令布興‧大立印象最深刻也是引以為傲的成果。

燙手山芋 負債達1500萬

不過,布興‧大立也坦言當初被委任代理院長時,一聽到玉神因興建「五十禧年館」巨蛋形建物,導致負債高達新台幣2600多萬元,原本不太想碰這燙手山芋。經過一年努力,布興‧大立募集到1500多萬元,大幅降低負債,之後直接被董事會真除為院長。

訪問中,布興‧大立透露了一段祕辛。當時與建商協調要解約,對方要求玉神先給付800萬,以彌補停工損失。七星中會雙連教會長老黃英霓居中協助調解,沒想到對方叫了一群幫派分子來助陣,前兩次談判都是在肅殺氣氛下進行,對方始終堅持要先收到800萬。

後來雙方被邀到密室會談,裡頭坐著一位長者,建商與黑道分子一看到那人,個個頓時臉色鐵青、懼怕到發抖。那位長者對建商只講了一句話:「好好去處理跟玉神的解約。」沒想到建商趕緊打發黑道兄弟離開,最後800萬也不要了,玉神沒花半毛錢就達成解約。

布興‧大立後來才知道那位長者原本是黑道老大,晚年信主成為雙連教會信徒。也因為他的出面幫忙,化解了玉神一次重大財務危機。後來玉神拆除了該建物,並在原址重建綜合大樓。

世界走進來 玉神走出去

玉神一直很重視師資培育,先後幫助過35位原住民牧傳繼續進修,其中女性就占20位,可是完成學位回玉神服事的僅有2位。他表示,玉神碩士班的招生情況穩定,每年約招進20位學生,可是大學部招生不如預期,每科系每學年招生都僅剩個位數,這與少子化有關,也讓玉神近年爭取國際學生,並將教學重心放在原住民神學高等教育學位上。

除了有原住民神學學術成就,還要有真誠的基督信仰才能感動人。布興‧大立特別感謝宋泉盛、王憲治、黃伯和、鄭仰恩、陳南州等神學家的協助。宋泉盛更當面建議,應將玉神原住民神學成果分享給國際,讓玉神成為世界原住民神學的中心。

4年前,玉神成立「亞洲太平洋原住民神學與宣教研究推廣中心」,每年招收5至7名國際學生,來自印度、印尼、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緬甸各地的學生,開拓了玉神師生的視野。今年普世教協(WCC)選擇玉神作為開會場所,此舉讓台灣東部原住民族的能見度拓展到全世界。

承擔使命 宗教無任所大使

玉神創校以來,每學期都會進行「勞動事奉週」傳統,全體師生職員以勞動服務整理校園、維護道路、整理校舍、種植作物來幫助、改善玉神環境與經濟。2016年布興‧大立還遭蛇咬到,緊急送到北部醫院,才免於被截肢。

玉神長期派神學生前往東部小型無牧者教會協助牧養,而且不支取任何費用,全部由玉神擔負車馬費、實習費等相關開銷。最新的綜合大樓也設有「玉神會館」,讓眾教會牧長兄姊、政院原民會等公部門及普世教會代表,可以到玉神來舉辦靈修退修會、研擬原民政策及舉辦國際研討會的場所。

今年4月,布興‧大立被蔡英文政府選派為宗教自由無任所大使,這證明玉神在原住民本土神學推廣,獲得普世教會的認同與肯定,更因此促成台灣民間外交,展開另一新頁。他期望,大家能給予玉神更多的關心與代禱。

培育教學人才  軟硬體需升級

34,35,167,177.741608

【林宜瑩專題報導】每年5月第三主日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訂定的「玉山神學院奉獻主日」。

因應時代需要培育多元功能傳道人,玉神目前亟需提升學術水準,培育專業師資人才,除了在招生上轉向國際化,也協助清寒學生尋覓獎助學金與資源。為了發展本土原住民神學教育,玉神也持續協助東台灣弱小無專任牧者教會、青少年及兒童事工,並與彰基合作設立「都市原住民研究中心」,研究都市原住民宣教方案。

此外,玉神也與總會原宣及世界傳道會(CWM)合作合編「台灣原住民故事」(英文版),增編出版華語版故事,並配合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規劃,期望能在5年內積極申請台灣原住民大學登記立案。

目前玉神招收的科系、員額,包括牧範學博士班11人、神學碩士班9人、道學碩士班58人、文學碩士班3人、基督教教育學系15人、教會社會工作學系1人、基督教人文學系15人、信徒神學系34人,共133人,在學126人。師資部分,目前有12位專任教員,兼任老師18人,1名客座教授,另有19位專兼任職員。
師資培育計畫、清寒學生獎助學金、協助東台灣無專任牧者教會等費用,每年需要新台幣1150萬元,校園道路、教師宿舍、校園造林景觀美化等整建工程費需要1000萬元。

為滿足東南亞神學教育協會評鑑,及玉神神學碩士班國際學生需求,圖書館也需購置多種電子期刊,以豐富館藏、裨益學生學習。

事實上,玉神電腦設備都已相當老舊,也需要適時更新汰換,像是玉神圖書館中央空調系統已裝設多年,近年頻頻故障,需改裝為獨立空調。另外,綜合大樓還有8800多萬貸款,需每年攤還,包括行政人事等開銷,玉神今年編列5700萬預算。去年玉神編列6227萬元預算,實際開銷達6738萬元,至今年2月底為止已超支510萬元。

玉神院長Pusin Tali(布興‧大立)非常感謝眾教會過去對玉神各項事工的支持、代禱與奉獻,讓玉神師生在患難中親嚐主恩與基督的愛,他深深感謝大家的奉獻,幫助玉神紓困,也感謝上主,誠願上主記念祝福大家。

訓練本土思考  成為盼望

阿美中會馬太鞍教會牧師/王傳祥

【邱國榮台北報導】在宜蘭縣開拓都市原住民教會的阿美中會牧師王傳祥回憶,他就讀玉山神學院最大的收穫就是理解處境化神學、本土神學等的信仰精神,確知耶穌就在台灣原住民族的族群及本地當中。

王傳祥國中畢業後,離開台東的部落,進入都市就學與生活,後來報考陸軍官校13期專科班,曾在馬祖北竿服役,擔任連長,退伍後落腳在新北市,直到38歲時,他才接受呼召、進入玉神就讀,如今在宣教禾場的前線開疆闢土。他表示,進入玉神前,不曉得基督教有分宗派,或是有不同的神學立場,總以為各教會所信仰的教義及精神都一致,然而進入玉神後,理解了改革宗信仰精神,也深刻感受到耶穌就在原住民族之中。

根據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9年4月原住民人口數統計資料,原住民都會區人口數26萬8457人,都會區人口占比是47.31,跟2002年統計資料顯示33.47%相比,上升了13.84%。王傳祥指出,社會大環境不斷沖刷原住民族社群,族人選擇離鄉背井,搬遷到都會落地生根,因此身為原住民族的傳道人,應該要堅守上帝應許,所以要肩負起帶領族人認同原住民族身分,以及恢復基督徒身分等責任。

玉神很強調訓練學生處境神學的本土思考,王傳祥說,這使得牧者思考,除了先知性的傳道角色外,還要完成上帝的公義,行出上帝對百姓的憐憫,使教會能夠成為族人及地方上的盼望。

王傳祥表示,退伍後居住在新北市期間,他第一次讀到台灣原住民族宣教歷史,在書裡看到許多獻身傳道的族人長輩,因此在心中燃起接受呼召的當下時,心之所向的就是回到貼近原鄉的玉山神學院。

培養公民精神 影響族人

泰雅爾中會總幹事/Yabu E’yo 泰雅爾中會教社部長/Sangas Yumin

【林宜瑩專題報導】「我期待玉山神學院的原住民神學教育,要更貼近原住民部落、族人與教會牧傳的實際需要。」泰雅爾中會總幹事Yabu E’yo(亞馥‧誒宥)表示,玉神提供原住民神學教育課程,學生個人不能只汲取課堂上的知識,很多人際關係的調解、思考邏輯的與處理問題技巧,都必須在參加學生會、社團時培養。

亞馥‧誒宥認為神學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文化與福音的衝突,還是必須透過神學來辨別、化解。他坦言,很多原住民牧傳追求靈恩、外教派的教導,因此排斥長老教會體制與會議,造成教會很多不必要的矛盾與困擾。

亞馥‧誒宥勸勉玉神學弟妹,還是要好好紮實打好神學基礎,至於牧會技巧則需要長期經驗累積,要是神學基礎不夠,凡事只叫人禱告,不然就是要人知足,甚至反怪當事人禱告不夠虔誠,這樣的牧會模式不會讓人信服。

「玉神是開啟我原住民族身分認同的搖籃。」泰雅爾中會教社部長Sangas Yumin(撒盎斯‧尤命)說,在讀玉神時剛好遇到校內「學運」,在爭取權益過程中,意外培養出公民素養,也奠定後來參與原住民「還我土地」、民族自治、原民權益相關運動的基礎。

亞馥‧誒宥與撒盎斯‧尤命在教會牧會多年,回頭看玉神神學教育時,他們覺得在校期間雖然針對文化與福音略有教導,可是沒有針對個別族群狀況深入探討,這部分其實需要再加強。他們也認為,唯有教會能在文化上取得詮釋權,才能真正影響部落族人,帶領更多人來認識接觸、信靠基督福音。

保留自身特色 宣教養分

排灣中會彰鳳教會傳道師/Ljuzem Tjulaulauzan

【洪泰陽專題報導】排灣中會彰鳳教會傳道師Ljuzem Tjulaulauzan(魯真‧都勞勞贊),因父母重視教育,很早就從瑪家鄉的部落遷到都市,可以說是從小在屏東市區成長的都市原住民。九二一地震後為了服務災民,在南投與花蓮地區工作,後來又因母親搬回部落,成為基督徒。她在30歲時感受到信仰的重要,從而在台南神學院完成二年的文碩課程後,再赴花蓮玉山神學院修讀道碩二年課程,畢業後受派到彰鳳教會服務了近3年時光。

魯真‧都勞勞贊表示,自己曾在兩所不一樣的神學院就讀,讓她更深刻體會出黃彰輝牧師處境化神學的意涵。尤其是在南神,駱維道及王貞文兩位牧師對於多元禮拜的設計,讓她感受到,原來神學信仰也可以融合傳統與現代,並兼具普世性對話。在普世中看見和諧,也在和諧中看見獨特傳統文化的優點。她表示,擔任基督徒的宣教師更重要的是,要重新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傳統與文化,也只有這樣,才能讓信仰貼近在都市生活的族人,用現在流行話就是接地氣。

魯真‧都勞勞贊強調,自己並非出身傳統基督教家庭,也脫離了部落生活好長一段時間,在接觸信仰成為傳道人後,她更珍惜原住民傳統文化的優點與獨特之處。經過南神的洗禮後,把這樣的感受與經驗帶到玉神繼續學習,發現玉神有來自各族群背景多元的師長與學生,其對於神學教育的多元性的融合與對話,正在努力找出屬於自己的重點與特色,包含信仰與各原民族語言、文化脈絡與傳統習俗等元素的對話。

魯真‧都勞勞贊認為,這不是一條簡單的路,但上帝會親自帶領,期待每位身為原住民的傳道人都要珍惜部落成長經驗,因為那是在處境化宣教工作中非常重要的養分。

勞動事奉傳統 培育耐心

魯凱中會退休牧師/Pelenge

【林婉婷專題報導】魯凱中會退休牧師Pelenge(陳松得),1948年出生於屏東舊好茶部落。1950年魯凱族第一間教會──好茶教會設立,由於好茶教會第一任牧者故林正光傳道師住宿於陳松得二哥家,因此陳松得自幼便得以接觸到基督福音。

不過,當時好茶部落仍是自然崇拜的傳統信仰,並不如今日所見那樣歡迎基督教。陳松得舉例說明,任何颱風、旱災等氣候災害,基督徒都會被怪罪。但好茶教會建堂用禁地的竹子做材料卻順利完工、基督徒獵人仍打到獵物、教會平安地幫助難產或意外死亡者家屬辦理喪事等,這些突破傳統的見證,讓部落逐漸明白基督教不可怕。

由於教會牧者關心、幫忙輔導與報名,陳松得1967年進入基督教芥菜種會義工學校就讀,獲得技藝磨練與信仰造就,也得以於1970年進入玉山神學院就讀。

玉神對學生的品行要求相當嚴格,陳松得還記得,每天早上全校師生都要早禱,就算下雨天,也要行過宿舍和教堂之間泥濘地出席,即使是冬天,可能天尚未亮,就要起來靈修。

陳松得回憶,當時早上正常上課,下午就到玉神校內的農地、林地等處進行勞動。老師們也會以身作則,與學生同工,包含高俊明、楊啟壽、陳南州等老師都一起參與。雖然勞動工作多,但這個過程也助他培育耐心。

1975年畢業並開始牧會,也曾任中會總幹事、開拓教會,直到2018年盡程退休,陳松得表示,這一路走來,自己雖然不像其他牧者感受到強烈而獨特的呼召,但在牧會過程與長執、會友、部落族人努力完成各樣事工,並經歷了許多神蹟奇事,他始終不帶懷疑,堅定走在這條傳道人之路上。

福音對遇文化 兩者共存

玉山神學院學生/Tulbus Isinkaunan

【陳逸凡專題報導】目前正在玉山神學院就讀的Tulbus Isinkaunan,受訪時表示,玉神所提供的神學教育是從原住民角度出發,看重「福音與文化之間的對話」,而不是「重福音、輕文化」,甚至要求學生放棄自己的文化。這樣的神學站在原住民角度看聖經,也從福音的角度看文化,對原住民來說很有幫助,深刻感受文化與福音可以共存。

在就讀玉神期間,Tulbus Isinkaunan也特別提出申請,前往台灣神學院寄讀一個學期,跨神學院就讀經驗讓他體驗到不同的挑戰與造就。在台神的求學經驗讓他感受到對聖經文本的嚴謹與重視,不過相對來說則對人文關懷較少著墨,讓他更加珍惜玉神的學習環境。

Tulbus Isinkaunan說,因為這段交換求學的經驗,讓他能夠接觸不同的神學觀,也更加釐清自己的觀點,包括對聖經、對真理、對律法的理解等,因此他也推薦日後就讀玉神的學弟妹亦可嘗試前往其他神學院短期交換,勢必能夠獲得不同的刺激與成長。

Tulbus Isinkaunan分享自己成長的教會以及家中長輩接受的神學觀點,在努力服事背後其實懷著愧疚與恐懼,覺得自己充滿罪惡,是很爛的基督徒。台神的交換經驗刺激他思考福音是否也能帶來釋放與自由,他表示,若有機會再選擇一次,他也會希望前往台南神學院擔任交換學生,體驗不同的求學環境。

「玉神是一個很特別的學校,是一個能夠以原住民觀點解讀聖經的學校,早年即立下很好的社會人文關懷及參與的傳統,如今這些傳統也帶到課堂上繼續呈現。」Tulbus Isinkaunan說,過去許多原住民覺得自己的文化有罪,必須排斥祖靈、燒族服才能接受福音,來玉神求學後才發現「原來我們也是上帝美好創造的一部分。」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