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高雄報導】國立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主辦「移工影展」,精選5部國內外與移工議題相關的電影展開全台巡迴放映,今年222日在台北舉行首場活動,526日下午在高雄三餘書店舉行最終播映與座談。本此選片為2017年上映、導演盧昱瑞的紀錄片作品《水路——遠洋紀行》,並邀請平安基金會所屬海員/漁民服務中心督導戴華菊主講映後座談。

《水路——遠洋紀行》海報。(圖片提供/三合院音像工作室)

《水路——遠洋紀行》記錄台灣魷釣船「金泉興號」2015年自高雄前鎮漁港出發、航行至福克蘭群島漁場作業的過程。船不斷行駛,在沒有防護網與安全繩保護的情況下,新手外籍漁工們來回穿梭載網台上——在進入福克蘭群島漁場前,工作並不繁重,漁工們可以學習中文、練習綁餌、適應暈船等;在南非開普敦短暫靠岸,除了補給物資,漁工們也趕緊把握機會與家人們通電話。

等進入漁場,魷魚不斷釣上船,漁工們不斷篩選、裝箱、送入冷凍等,最忙碌時還能睡上3小時已經要知足;作業期間有不少要留意的風險,例如魷釣燈泡每顆高達4000瓦,處在燈照環境下約20分鐘眼睛就會紅腫刺痛;冷凍艙攝氏25度以下、大艙攝氏40度以下,若搬運貨物時手套破洞或進水,手指就可能嚴重凍傷。

《水路——遠洋紀行》劇照。(圖片提供/三合院音像工作室)

當時金泉興號廚師、中國籍的老張在紀錄片中表示,海上工作薪資比在中國內陸工作還高,加上海上沒地方亂花錢、能存下更多錢給家人們。而大副、台灣阿美族的蘇夏華則感嘆「各人有各人的命」,為了讓家人有更好的生活才到海上工作,但事隔著千里「水路」,家裡的事情自己都無法第一時間掌握與幫忙,反而引起家人的不諒解,這種兩難也讓他很無奈。

延伸閱讀:半個地球的水路 記錄海洋勞動身影與故事

映後座談上,戴華菊談到曾經有中心服務的個案表示無法適應海上生活、想要跳海自殺,靠著信仰撐過來;但到岸上,漁工們也未必會被在地居民接納,甚至有人到公部門投訴、不願讓漁工進入社區,並抱有漁工們會造成衛生和秩序問題等刻板印象。

海員/漁民服務中心成立33年,最早是關心台灣漁民及其家屬,但由於產業轉變,現在遠洋漁業多是台灣人擔任船長和幹部,另聘僱外籍漁工,因此關懷對象也有所轉變。關懷外籍漁工方面,中心安排定期訪船、募集二手冬衣和盥洗用品,並提供免費電腦、網路和運動器材,讓漁工們可以聯繫家人或休閒娛樂;漁工們遇上勞資糾紛等問題也可以到中心尋求協助,另中心會聯合其他公民團體進行權益倡議與宣導。

(攝影/林婉婷)

66日海員/漁民服務中心將為漁工們舉辦卡拉OK歡唱晚會,會前有健康檢查與美髮義剪;10月21至25日,也將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共同承辦由國際基督徒海事協會(International Christian Maritime Association, ICMA)主辦的2019年ICMA世界會議暨50週年慶祝活動;而更多「移工影展」相關資訊可到同名臉書粉絲專頁查詢。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