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研究智庫圓桌論壇 從神學談美學

(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台北報導】基督教研究智庫5月25日於七星中會和平教會舉行今年度第2場圓桌論壇,談神學美學、美學與藝術的眼光與品味,邀集浙江大學百人計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曾劭愷,以及台灣浸信會神學院助理教授彭盛有、台灣神學研究學院助理教授賴弘專、台灣神學研究學院助理教授陳寬義等4位神學學者,帶來知識饗宴,期待缺乏美感品味的現今心靈能發出美的心聲。

曾劭愷表示,美感與品味受到時代精神影響,今天台灣對美學的認識,普遍不相信有客觀的美,所以視覺藝術玩概念、玩創意,有創意卻沒有美感,也影響教會不知美感,影響相關美學藝術產業的基督徒對客觀的美產生懷疑。他指出,客觀的美是存在的,是真理本體的美,本體是上帝,因此基督徒對於美,應該有眼光及品味。一旦認識美感的本體是上帝,教會使用空間的視覺、基督教書房販售的商品也將會越來越美。

彭盛有指出,生活中跟隨基督就是美,尤其關注邊緣人。神學美學要強調的是生命的風格,是屬基督的風格,不是著重在藝展畫展等。熟練應用相關藝術事物,首先要開啟對美感的敏銳,進而增加素養,可是現代基督徒太忙了,傾聽的能力被擠壓,以致審美能力不熟練、不精準,若要恢復審美能力,需有停看聽的時間。

(攝影/邱國榮)

賴弘專指出,審美要有品味,藉由聖經研究是一種方式,因為「聖經文學很美,上帝的話語及恩典是透過具像的事物表達,讓人嚐到美的滋味。」他說,聖經使基督教詮釋出對神聖的渴望,例如聖餐桌上的葡萄酒與無酵餅是日常事物,卻讓人看到美是神聖且具體的。體會聖經形式的美,可幫助基督徒提升品味美感的能力。

陳寬義則談到,屬靈的品味要在聖靈裡被培養出來,而在苦難中有動力回轉向上帝,就好像吃到好吃的東西會有熱情介紹給別人吃,傳福音也是一樣。他舉例,美國大覺醒運動的重量級佈道家愛德華茲非常欣賞自然與生命的美,確信上帝是至尊至美的泉源,超越一切的美。於是,越互相融洽、彼此和諧的事物越美,人與人之間休戚與共,正反映著上帝的至尊至美。因此,美呈現在基督及福音當中,唯有聖徒才能辨別出這真正的美,而這樣的美成為教會復興的驅動力量。

論壇主持人、台灣神學研究學院教授林鴻信表示,拓植教會重視量,而美學是質,量與質理應平衡,但教會普遍重量不重質。他說古老歐美教會建築內外皆展現美的能力,原本豐富信仰活動卻式微,原因是人口遷移。台灣也因人口變遷導致禮拜堂信仰活動衰微,他認為在地文化確實需要努力結出美的果實,非回到古典時代浪漫主義,而是21世紀所需「簡樸、重視人」的美感。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