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回應:思考現今教會醫院的使命

馬偕紀念醫院總院外觀。(相片提供/WIKI Solomon203)

趙榮杰

《台灣教會公報》第3505期報導鄭仰恩教授在總會通常議會專講提到「若教會每年因管理馬偕醫院龐大利益與衍生出的問題爭吵不休,是否就學習美國長老教會把教會已無法管理、無法在信仰精神中好好運作的醫院捐給政府?」對於鄭教授發人省思的建言,我心裡有很深的感觸,也願提出其他的思考方向。

台灣醫療生態受到健保制度的影響很大,只要健保有給付,大家搶著做,無形當中出現許多過度醫療的現象。最直接的影響是國家每年的健保支出持續增加,大家繳納的健保費居高不下。108年度健保總額預算為7139億元,相較107年度總額6850億元,成長了4.2%。這當中支出最多的是藥品費用,占健保支出25%,每年總金額高達1500億。另外成長較多的醫療檢查項目,如電腦斷層、超音波、磁振造影……等,106年度共支出近700億元。

前衛生署長楊志良就曾評論,最懂得利用醫療資源的就是醫院,將賺來的錢投入「軍備競賽」,購買儀器拚服務,再賺更多的錢。此外,大型醫院大量設立一般門診,尤其輕症比率過高、衝高門診量,常令人詬病。

教會醫院有崇高的醫療使命,經營上要以基督的心為心,促進全人身心靈的健康,專注教學與研究的本業。千萬不要以業績掛帥,追求更大的醫院和更多的病患。台灣人民更應該思考,為什麼健保支出年年攀高,而生病人數不降反升,十大死亡原因每年都是熟悉的慢性病。現有的醫療方式只能使這些病患的症狀暫時緩解,並無法根本改善病情,因為慢性病背後的長期病因,往往是現代文明所帶來的負作用,包括過度飲食和外食、不正常生活習慣、缺乏休閒運動、工作壓力和環境汙染。唯有改變這些病因才能根本醫治疾病。

我們往往輕看這些病因的影響,除了要改變習性很困難外,最重要的是,引導改善病因的誘因「健保給付」很少或是不給付。教會醫院應該要走一條不一樣的路,將醫院一半的人力與資源擴大設立預防醫學部門,結合目前的老人長照和營養健康教育,將盈餘挹注開設促進健康的免費學作課程,包括健康廚房、非藥物睡好眠、抗老肌肉訓練、心靈成長幸福小組……等。

或許有一天,糖尿病病人來到教會醫院門診,醫師除了診療、開藥、衛教外,還會幫他和家屬安排參加健康課程,而癌症病人可以選擇參加非藥物睡好眠和健康廚房課程,身心症病人參加心靈成長幸福小組。這些課程都有專業醫療人員和牧師同工,牧師用上主的話語安慰、關心病人,在聖靈帶領下讓耶穌親自醫治他們。

如果真的有這麼一天,教會醫院進行這樣的醫療改革,我相信醫院絕對不會累積龐大利益,更不會有紛爭了。醫院將會成為傳福音給病人和家屬的教會,因為我們關心他們的健康,而不是在乎自己的荷包。
(作者為台中中會杏林教會執事、醫師)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1條評論

  1. 教會醫院存在的目的並不是要挹注教會
    而是要借名行善
    如果還是跟一般私人醫院一樣以營利及自身發展為重點
    忽略了濟貧安貧傳道善終的精神原則
    對教會來說
    其實有沒有這個醫院並沒甚麼差別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