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語文控制促統 台教會憂心

【邱國榮台北報導】總統馬英九於2月8日在「中華語文知識庫」啟用記者會中,提到中國用語的簡體字,諸多名稱與台灣使用語不同,例如「雷射」之於「激光」,因此在目前台灣與中國交流頻繁下,有必要建立簡繁名稱不同,但意義相同的用語知識庫,秉持文化持續交流,最後也許能慢慢發展出通用的文字。這項雲端知識庫是由中華文化總會與中國北京共同發表啟用。

對此,台灣教授協會在12日召開「反對控制語文促統」記者會,痛批馬總統傾中的態度,不只在政治與經濟,文化上更勝一籌,處處想要連結中國,消滅台灣語文、歷史、文化,使台灣文化優勢逐步流失。

台教會指出,選舉期間,馬總統到客家莊說他是客家人,到原住民部落說他重視原住民文化,但是這4年教育部卻不再實施母語日訪視,並刪減母語預算、放棄台語拼音,使得台灣語言日漸喪失,最令人詬病的是,中國國民黨阻撓2003年民進黨政府提出的《語言平等法》,未因為馬英九當選總統而得以重議,如今卻花費3年、近70位台灣學者研究「中華語文知識庫」,對照台灣語文遭打壓的狀況,令人感慨萬分。

中山醫學大學台灣與文學系副教授、長老教會牧師張德麟表示,台灣文化多元,「所以我們必須說,台灣文化包含了漢文化,而不是漢文化包含了台灣文化。」而且,張德麟還說明正體漢字是台灣的資產而不是負擔,他指出,拿一本《論語》給開車的司機讀,他可以將內容通順讀出,但是一個1950年以後出生的中國北大教授,如果不研究古典文獻,有可能無法讀出《論語》的任何一個篇章。

張德麟進一步指出,兩國的漢字在字音與字義上有許多不同,尤其字形更是完全不同,例如台灣講的「幹部」,簡體漢字寫成「干部」,「廣東」寫成「??」,「這對我們來說是另一種文字,我們必須重學」,因此,馬政府如果有意或暗示要全面推動簡體漢字,會對台灣社會產生巨大而負面的影響。此外,他提出2點國人應該被糾正的用語習慣:不要把正體字說成繁體字,也不要說「我剛從內地回來」,尤其後者的說法是把中國當成中心、邊陲台灣,這樣的語詞,會慢慢消蝕台灣文化主體性,最後也連帶消蝕掉政治主體性。

長榮大學台灣所名譽教授莊萬壽則表示,馬英九在台北市長任內,斷然將路名採用不與西方語言合軌的「中國漢語拼音」,於2008年選上總統後,更是推行全國,使台灣淪為中國的漢語拼音區,足見馬總統心向中國,絕非空穴來風;選前,馬總統言必稱台灣,選後半個月則立刻推動所謂兩岸的詞語交流,企圖用政治力引導台灣人的語言,實已違反普世的語言人權,顯見其心態欲控制文化與言論自由,令人心寒。

馬總統未來4年沒有連任的壓力,莊萬壽預料,由於殷鑑不遠、有跡可尋,馬總統獨斷行政將會變本加厲,他將會肆無忌憚的繼續破壞台灣語文的主體性,目標全面中國化。

由台灣中華文化總會結合中國的中國辭書學會、高教出版社合力完成「中華語文知識庫」,文化總會指出計畫是要達成漢字「書同文」。對此,國立彰化師大國文系教授周益忠表示,秦始皇時代「書同文」的幽靈,重現今日,而且4千萬人使用的文字怎能敵過13億人的簡體字,這是劣幣驅逐良幣;正體字除了有閱讀辨識的優勢外,更有書寫的美觀典雅,形成文化品味,若馬政府不想借由台灣漢字的優美與國際接軌,也應深思如何落實於台灣各族群的交流才對。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