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我們成了一台歌仔戲〈上〉

從酬謝神明、娛樂到傳福音的轉捩點

《啥人的DNA》劇照

「我們成了一台戲,給世人和天使觀看。」(哥林多前書4章9節)


(相片提供/林昌華、七七歌仔戲團

我們成了一台歌仔戲

◎林昌華

《啥人的DNA》劇照

歌仔戲是台灣的傳統戲劇,在早期的社會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也是農村社會中少數的娛樂項目之一。照理講,這個普遍受到鄉野群眾歡迎的演劇型態,早應被教會利用作為宣教的工具。然而,教會卻沒有利用這個媒介來傳揚基督教的福音,原因為何?這是很值得思考的問題。記得筆者在1988年曾受當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教授委託,前往彰化縣進行以「南瑤宮」(拜「上帝公」或稱為「帝爺」,是漳州人的主要神明)為主的「信仰圈」範圍的調查研究。所謂的「信仰圈」是人類學的概念,指的是特定神明每年遶境活動中,固定拜訪的地方鄉鎮宮廟的範圍。

宮廟慶典拚戲搶觀眾

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跑遍了台中和彰化地區各個村落的宮廟。在調查的過程中發現,整個信仰圈當中,只要稍有規模的同一樣主神信仰都會有2種組織存在,一種稱為「武館」,另外一種叫做「曲館」。顧名思義,所謂「武館」的存在是作為鄉鎮自衛武力的訓練場所(早期電視劇《西螺七崁》或《阿善師傳奇》的故事就是著名的例子);而「曲館」大多為「北管」,是宮廟慶典時主要的參與者。

在「南瑤宮」訪談研究的資料蒐集時,筆者曾經聽到「拚戲」的傳奇,也就是神明慶典熱鬧時,不同的村落邀請不同的戲班,同時在同一個廟埕演戲。為了搶觀眾,「拚戲」的戲團演員卯足全力演戲。而地方村落為了面子的問題,不斷增加戲團演出的場次,為的是要讓敵對村落的人知難而退。筆者聽過最久的拚戲時間,持續約有半個月之久。也許就是因為在台灣人的概念中,歌仔戲向來都與宮廟慶典的熱鬧有關,教會自然不願意利用這個普及於鄉村的媒體形式來介紹基督教的福音。

傳統歌仔戲內容遭議,除了與傳統宗教的關聯性以外,傳統歌仔戲的內容也往往遭人詬病。北部教會的創辦人馬偕牧師在他的日記當中有9次看到歌仔戲的紀錄,第一次是在1871年底,他首度到達打狗港(現今高雄)時觀賞。馬偕對歌仔戲的評語如何?我們可從他的回憶錄《福爾摩沙紀事》(From Far Formosa)中的描述來看,他是這樣說的:

「漢人的戲劇表演並沒有多少的藝術價值;對於一個外國人來講,這些戲劇實在是荒謬和沉悶。戲劇的內容都是愛國主義為主,不論是歷史劇或是編撰的戲劇,所有反對政府的角色,都會以惡人流氓的面貌呈現。只要這些反抗皇帝的人物,膽敢籌劃叛變的陰謀或公然詆毀政府,都會遭到逮捕,面對判罪的刑罰。這種戲劇類型都會受到政府的鼓勵,目的在於激起一般民眾對皇帝和官員的敬畏。除了上述的戲劇之外,他們也會編寫愛情、婚姻和謀殺為主題的戲劇。共同的教訓就是道德高尚的人會得到報酬,而作惡之人必定會遭受懲罰。由於戲劇是以一般人所不了解的「官話」(編者按:指北京語)寫成,所以需要有人加以解釋。對於大部分的觀眾來說,這些戲劇都是令人沮喪的表演。我經常站在群眾當中觀賞表演,有時候那些演員會在他們的台詞當中加入有關『黑鬚番』插科打諢的笑料。戲劇的演員當中沒有女性,而戲劇裡婦女的角色都是由男性演員以非凡的技巧扮演。演員的社會地位極低,或許這正是符合演員低下的道德標準。」

從上述的分析,我們可以推斷早期教會沒有利用歌仔戲作為傳揚福音媒介的因素,除了與傳統神明慶典節期有關,也與歌仔戲的內容強調忠君愛國的思想和基督教的信仰有很大的落差,以及歌仔戲演員在台灣社會的低評價有關。

新時代的轉捩點

然而,在進入21世紀之後,利用歌仔戲這個媒介來介紹基督教福音的團體開始出現,也逐漸普遍受到教會和社會接受。在此筆者要問,為什麼過去不行,現在可以?我想這是和電視歌仔戲的推廣有很大的關係。如果過去演歌仔戲是為了「酬謝神明」,電視歌仔戲的主要功能則是「娛樂」,在這個功能之下,歌仔戲與傳統宗教之間沒有直接的關聯。所以歌仔戲就變成是「中性化」的媒介,在強調本色化或本土化信仰的現代基督教會來看,自然不會放棄這個普遍受到台灣人喜好的媒介。

薪傳歌仔戲劇團團長張孟逸(左)與七七歌仔戲團班主曾一心(右)。

七七歌仔戲團誕生】

七星中會台北東門教會在2015年的聖誕節,首度以歌仔戲的橋段搬演耶穌誕生的故事,因而催生了「七七歌仔戲團」。筆者也曾經參與這個歌仔戲團,扮演部分角色,後來因為學校教務繁忙,無法固定參與排練,只得忍痛作罷。然而,筆者在參與這個戲劇的過程中發現,整個「七七歌仔戲團」的創辦靈魂人物曾一心姊妹,對我們耳熟能詳的聖經故事,如耶穌的誕生、受難故事,採用令人耳目一新的角度與詮釋方式,值得做進一步的探討。 (文/林昌華)

跨界──從古典音樂到用歌仔戲演聖經

口述◎曾一心   整理 ◎林昌華

《四兄弟》演出人性的弱點,闡述在權勢、利益勾結下失去理智的人心,一個生死交關的故事。

由於長期接受西洋古典音樂訓練,加上教育的偏頗與壓制,坦白說,成長過程中我是排斥歌仔戲劇的。原因包含大環境的歧視、鑼鼓聲太吵、樂團不整齊,以及故事內容大致相同,是陳腔濫調的愚忠愚孝、哭得死去活來的愛情……。唯一吸引我的是歌仔戲的身段,專業用語叫「腳步手路」,這是西洋歌劇沒有的元素。

一次看戲時,一個聲音盤旋耳際:「用歌仔戲演聖經」,接下來的幾個星期,這句話依然占據腦海,我只好面對問題仔細思考。

■ 我是母語文盲!

「上帝互人有尊嚴、才能……也有文藝、科學,閣有追求真神的心」,這是長老教會信仰告白中的一句話,相信其他教派也會認同這樣的告白。既然上帝給台灣獨特的語言、文字、音樂、戲劇……不一樣的文化,台灣人的職責就是要固守、要傳承。然而,台語文字怎麼寫?當我開始寫劇本時,遇到很大的困擾,不是劇本架構的問題,而是台語流利的我無法把台語文字寫在紙上!我是文盲?年過半百發現自己是母語文盲,著實感到前所未有的震驚與惶恐,怎麼辦?幸好,台北東門教會人才濟濟,當我開始尋求幫助時,不僅專研台語文的人才相繼出現,與舞台有關的音控、燈光、布景製作等相關專業人才也陸續加入志工行列,上帝還安排當今最好的薪傳歌仔戲劇團團長張孟逸老師來指導我們腳步手路。這真是奇妙的體驗,上帝的旨意上帝會預備,而且是預備最好的。

■ 七七歌仔戲團成立了

2015年聖誕節,我們嘗試用歌仔戲演耶穌誕生,頗受好評。發現觀眾(當天的觀眾是對耶穌誕生故事滾瓜爛熟的會友)對劇情的專注力、戲劇張力對觀眾的吸引,是宣教很好的管道。這是七七歌仔戲團萌芽的動機。

常常在排練之後,參與的會友表示,每次的排練就像再一次思考聖經的教導,這讓我們對歌仔戲宣教事工的想法更為堅定。

2016年9月「七七歌仔戲團」成立,開始招募志工,並籌劃戲目《四兄弟》開始排練。2017年12月8日,七七正式成為台北演藝團體,取得立案證書與統編。

除了宣教這個核心理念外,我們還對自己的民族文化有語言、文字傳承的使命感:「用咱的台語文寫咱的戲劇,用咱的台語語言唱咱的歌,用咱的戲劇藝術宣教福音。」目前完成的三齣戲,分別是《四兄弟》《啥人的DNA》《春分過,月圓彼一工》。

以《四兄弟》來說,情節的安排刻意把猶大的死作為開場序幕,映照聖經上的記載「你吃的那日必定死」,猶大因為貪婪錢財而自戕,死,是最終的結果!

第一幕則恢復正常生活型態,耶穌帶給大家新的希望;一切欣欣向榮的背後,耶穌知道這是祂的使命,既成肉身自然無可避免害怕、掙扎的情緒,這些都表現在客西馬尼園的祈禱裡。在戲劇中做這樣的安排,是要表達:人可以安逸生活、有希望、有未來,是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犧牲自己的獨生子,為人們換取的。
當然,無可迴避的問題是:耶穌降生的使命──祂的苦難。在社會高階層權勢者的交易撮和下,耶穌被當做籌碼、被嫁禍為事端禍源,甚至成為犧牲者。

《四兄弟》用猶大母親的哀哭做終場。當真那時的人都不明是非嗎?都低智能嗎?猶大之母不僅代表子女誤入歧途而喪命的悲傷母親,也代表沒有地位卻能明辨善惡是非的婦女,更代表有苦無處申訴的弱勢族群。因為猶大的背叛,斷送這許多人未來的寄託與希望。

《四兄弟》演出人性的弱點,闡述在權勢、利益勾結下失去理智的人心,一個生死交關的故事。

■ 跨越戲劇與聖經的距離

藝術終究要被觀眾評論,要面對泛政治化、假戲劇之名罵政府、醜化基督徒等許多辛辣的言論。

或許《啥人的DNA》的約瑟可以不喝酒,酒本身並沒有罪,是人藉酒裝瘋犯罪。聖經也說約瑟是個義人,義到什麼程度聖經沒有說明,但可以確定的是,酒在那時是很普遍的飲料。

我們在戲劇中杜撰許多聖經裡沒有的角色,例如雅各妻、彼得妻、猶大母、彼拉多夫人的陪嫁丫鬟瑪麗花、馬利亞的父母、馬利亞的弟弟、馬利亞的奶媽、村婦、陰府眾鬼等人物。他們的加入,為的就是「真實化」。他們應是確實存在的人,但聖經完全沒有提到馬利亞的父母,更沒說他們是義人,倒是在猶太人的傳說中他們是相當富有的後嗣。

是人,必有瑕疵;凸顯瑕疵,則可以增加戲劇張力,有助於提升與現實世界中的比對、理解和警惕。例如《四兄弟》中醒目的丫鬟瑪麗花,詮釋人性經典的「靠勢」。之所以安排這樣一個人物,最主要是擔任說書人的功能,把耶穌的許多事蹟由一個「靠勢」丫鬟大膽說出口,表示耶穌已經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即使是深宅大院的丫鬟都能拿來數算珍寶。

人為什麼追求信仰?不外乎就是保身安命。聖經是神的話,不是神話;宗教的價值、信仰的目的,就是將神的話植入人的心中,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拉近人和神的距離呢?將影射時事的問題搬上舞台,用聖經的教義導正,應該具有鏡面效果:「日光之下沒有新鮮事。」傳道書這樣說。這是其一。

此外,編寫劇情的過程中,發現聖經中二個有趣的事。人認定「惡」的事沒有出現在聖經中,有的話,也是「上帝允許發生的」。至於「善」,除了上帝和耶穌的神蹟,也沒有具體事件的明確記載。上帝的善惡尺度是因人因事而有不同的丈量,這是上帝的憐憫,也是上帝的嚴厲。是其二。

正因為上述的兩個元素,讓聖經的教導無論在任何時空與環境都完備適用。

若論到戲劇有沒有神學意涵,研究神學不是我的專長,只能集結資訊、招募人力,盡力而為。宗教戲劇做宣教事工,對象是未信者,加上信仰有深有淺,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聖經話語,對不曾走進教堂的人而言是完全陌生的,這是首要克服的障礙。如何詮釋得更淺顯易懂呢?求主掌權帶領,指引我明白祂要從戲劇中傳遞什麼教導。

【七七歌仔戲團戲目】

1.四兄弟

許多人問我,四兄弟到底是哪四個?劇名英文翻譯為Deadly Brothers,這樣就非常清楚,死的還不只一個,有被害死的,有自戕的。聖經上記載:「你吃的那日必定死。」吃什麼呢?那日是當場暴斃嗎?當四兄弟的劇情人物設定好,開始發展時,好像每一個角色都是一個「我」,自私的我、羨慕名利的我、易怒的我……等。常常,這些「我」會聯合排擠另一個公義正直的弱勢小小我,不過,當真理的信仰在心靈發芽生根時,愛就會自然衍生。

四兄弟非指特定的人,而是人性的弱點,當弱點集結壯大時,往往就是失去理智,走進死亡的開始。惡的心性相伴集結時,如何解套呢?對比之下,耶穌的愛廣大到無懼死亡,願十字架上的寶血流注每一個人的心中,澆灌壯大這樣的愛,仿效耶穌洗腳,互相扶持。

2.啥人的DNA

西元前殺戮時期,人的家世、血緣決定了人一生的貴賤,甚至世代不得翻身。耶穌的降生締造西元前後的分水嶺,帶領世人用公義、仁愛的人範(lâng pān,人品)處事接物。
或許上帝之子和未婚懷孕是人們眼中的違和,或許耶穌的身分至今仍備受質疑,然而純潔的嬰兒出生在充滿屎尿臭味的羊廄牛舍裡,意味著穹蒼下生命的平等。

人範,人的正向行為散發出生命的光采,是顯而易見的,不需要血液分析,是形而上的DNA。我們都自稱是神的兒女,我們有和耶穌一樣的DNA嗎?「基督徒的自省」是這齣戲的真正目的。

3.春分過,月圓彼一工

全劇描述耶穌的生平:降世、逃亡、受難與落陰府復活四大段落,採折子戲編製而成。內容強調神和人之間的關係──為了讓人們了解公義、真理,上帝差派獨生子成肉身,從出生、逃亡、受難、落陰府完整的人命履歷,闡述祂對人的苦難無所不知。在人類膜拜的千神萬鬼中,祂更是獨一無二、經過死亡的的考驗又從死裡復活的神。 (口述/曾一心 ,整理/林昌華)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