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爭議屢見 基督徒不缺席

海洋知識普遍不足

加強生態教育 面對氣候變遷

【邱國榮台北報導】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根據台灣資訊協會海洋大調查,台灣國小高年級學童與一般社會大眾的海洋知識普遍不足,平均分數只有51、52分,高達7成民眾不知道台灣唯一海洋國家公園是東沙環礁國家公園。

為彌補此一知識落差,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渣打國際銀行啟動「繪製台灣海岸生態地圖計畫」,計畫把全台灣1600公里海岸線的地形景觀與生態特色,繪製成有史以來第一張在地的海岸生態地圖,做為環境教育教材使用。

該協會秘書長、浸信會會友陳瑞賓表示,海洋對民眾來說,一直停留在遊憩觀念,高達95%民眾表示喜歡海洋,也會去海邊從事休閒活動,但卻對海洋知識了解不深,肇因於台灣過去長期戒嚴,使得人民無法親近海岸線,對海岸豐富環境生態知識闕如,因此,未來更應加強這方面的教育工作。

陳瑞賓進一步指出,以最近關注度很高的桃園觀音鄉藻礁海岸地形為例,有75%受測者不知道它是台灣最大、最珍貴的海岸資源;也有高達5成受測者不知道台灣最大潟湖位於台南七股;而有關台灣海岸線長度、台灣最北端是哪裡等基本的地理問題,答對率也低於5成。陳瑞賓深切體會海洋環境教育的急迫性,因為台灣社會若不具備基礎海洋知識,面對未來全球氣候變遷對海洋所產生的影響,將失去主動應變的契機。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台灣珊瑚礁專家陳昭倫教授表示,台灣海岸線僅存45%未遭到破壞,西部海岸線幾乎遭到全面破壞,原因來自防波堤、消波塊。尤其中上游興建水壩、攔砂壩及建築工業區,嚴重減少出海口的淡水量,出海口缺乏「營養鹽」,而這是維繫河川出海口生態運轉的基礎,近海漁業與出海口的養蚵業,終將無法生存,對經濟民生造成重大影響。

東石地層下陷國土消失

呼召信徒投入 關心政府決策

【邱國榮台北報導】全球氣候的變化劇烈,海平面上升、地層下陷,台灣許多城鄉將永沉海底。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與台灣愛鄰社區服務協會於6月9日在宇宙光韓偉廳舉辦「東石問題面面觀」座談會,探討東石地層下陷、國土消失的問題,並呼召更多基督徒幫助東石。

台灣水利環境科技研究發展教育基金會研究員游進裕博士組織一支由學者組成的公益團隊,透過長年進駐東石田野調查,已經擬定出改善計畫,預定將在行政院的下月會期裡討論。

游進裕指出,透過挖深蓄淹區,讓倒灌的海水與海岸線10公里外的坡地水流匯進蓄淹區,避免東石每逢天雨就形成水鄉澤國;此外,蓄淹區的四圍種植樹林,打造成人工湖泊,開發內陸湖水上休閒活動,進而透過都市計畫相關法令,利用東石濕地自然美景,結合當地的水產養殖產業,改造東石景觀,估計為當地帶來每年9億元的觀光收益。

「這是國土轉化的契機,但是土地與產業利益的重分配,是該項計畫面臨的最大挑戰。」游進裕說,該項計畫如果能夠成功,背後必須要有更多的民意支持,而且民意力量可以逼使政府重大工程從密室交易走向程序透明、資訊見光,他盼望有更多的基督徒投入對東石的關心。

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教授王永慈博士,在一次職場禱告會裡接受呼召,加入游進裕關心東石的團隊。她指出,除了蚵農,當地以剝蚵居多,每日工資800元,但須付出10小時工時,低工資來自盤商剝削,致使貧富差距明顯,經濟能力強的居民,可以將房子的地基墊高至一個人的高度,經濟弱勢的只有生活泡在水裡,期待天晴。根據王永慈實地訪查東石人面對水患的困擾程度,結果心理壓力排名第2,可見東石人需要心靈安慰,她呼籲基督徒關心。

中科四期搶水爭議

陳椒華提解套 建請政府參考

【林宜瑩台北報導】國科會為了解決中科四期二林園區用水需求,提出「轉型用水計畫」,意圖從莿仔埤引農用水源使用,引發爭搶農用水的爭議,因此,國科會該引水計畫並不被環保團體及當地農民所接受。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6月5日在立院便召開記者會,建議先改善彰化地區自來水管漏水率、採中游取用農業尾水、設污水處理廠回收廢水使用、取用海水淡化等解決方案而上述建議的花費,都比國科會要耗費新台幣21億的引水工程低。

台南富強教會會友、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發言人陳椒華表示,改善彰化地區自來水減漏方案,粗估中期供水經費約8.1億元,長期用水13.3億元,這是環保團體優先推薦的方案,因為總經費加起來大概也需約21.4億元,但自來水公司卻可從原本每天提供4800噸水給中科四期,提高至每日2萬噸用水,她請國科會與水利署參考此建議方案。

彰化地區自來水管漏水量每年將近4000萬噸,只要花8.1億元將長約277公里的老舊管線進行汰換,2017年時,就能增加中科四期每日1.22萬噸供水量,若能再投入更多經費把全部自來水管線進行整頓,長期可提供2萬噸用水給中科四期使用,可說是多贏效益的可行方案。

陳椒華指出,既然國科會是科技領導的機構,就應該能在中科四期附近的食品工工業區設置污水處理廠,回收工業用廢水來供給中科四期使用,粗估該方案要花費約8億;或可採農業尾水來使用,這樣既不用抽取地下水,又不會影響農用水,粗估要花12億;最後也可考慮海水淡化,相關工程費約10億元,上述方案都可解決搶水爭議。

國科會的「轉型用水計畫」將送行政院進行核定作業,環保團體大聲疾呼,希望行政院在核定過程中,應該秉持著公開透明的原則,千萬不要黑箱作業,否則將使搶水的爭議無法落幕。

反士文水庫興建

保護傳統領域 要求官方守法

【林家鴻採訪報導】「我要家園,不要水庫!」屏東縣春日鄉繼排灣族士文部落成立自救會後,6月5日古華部落也跟進,對2次環評即將通過的士文水庫開發案表達不滿,怒斥水利署以「國家重要建設」為名,將族人傳統領域劃為水庫預定地,無視族人生命財產安全及文化傳承的疑慮。「水庫水位將高過部落,到時得遷村。」士文教會陳文財牧師說,族人持續守護家園,捍衛到底。

預定興建在士文溪上游的士文水庫,引發士文部落、古華部落強烈反彈;陳天財指出,水庫不僅將迫使士文部落遷村,許多重要的文化遺址、祖墳也難逃水淹,70多戶務農者未來無法耕種,族人不想重蹈牡丹水庫的覆轍。古華部落則擔憂上游土質長期鬆軟、邊坡易滑動,特別是88水災後更甚,原被列為限制開發的地區,水利署卻執意開發,倘若山崩,首當其衝的就是古華;鄰近枋寮鄉的農民也反水庫,他們於士文溪下游沖積平原以種果樹為生,恐水庫截流後影響灌溉用水,斷送生計。

古華成立自救會當天,200多人綁白布條抗議,卻不見受邀的鄉長和民代出席,陳文財表示,族人有心溝通,但水利署卻「不願好好談」,只會一味地宣導水庫的周邊效益,但這些族人都不想聽,他們只要家園。他並指出,近年來不論部落大小活動、祭典,皆可見水利署協辦、補助經費,疑似以金錢討好,分化反對勢力。水利署宣稱,春日鄉6部落,除古華和士文以外,贊成建水庫者占多數。

古華、士文部落族人多為長老教會會友,排灣中會教社部部長蔡愛蓮表示:「若族人反對,教會一定會全力支持。」中會已研擬因應對策,如計畫為分散各地的自救會成立「聯盟」,串聯反對力量;派人到水庫預址拉布條、貼標語,協助向官方施壓;牧者也將著手蒐集士文部落的神話故事,作為文化遺址的有力證明。

士文水庫案爭議多年,早於1995年就被提出,起因於水利署欲解決牡丹水庫不足供應屏東縣市的困境,2007年環評一度失敗,2009年重啟,但依《原住民族基本法》,官方應取得同意後才可開發,陳文財說,族人將盡全力把反對聲音傳到平地。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