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教會講座 分享跨族群與文化的宣教事工

(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台北報導】6月16日是蘇格蘭長老教會馬雅各醫師來台灣設教154週年紀念,七星中會濟南教會於當天下午在教會禮拜堂內舉辦宣教座談,邀請緬甸宣教師廣福(匿名),以及過去多年在撒哈拉沙漠中向當地民族宣教的中華威克理夫翻譯會秘書長馮家熙醫師,分享跨族群、跨文化的宣教事工。

廣福談到,體現道成肉身的福音,就是生活在地化。他以2017年拿到台灣身份證的神父歐思定(Augustin Buchel)為例,歐思定在台東的生活非常道地,他的華語及台語非常流利,使當地人對他稱讚。他說:「宣教道地就是道成肉身,簡單說就是生活在地化,也就是福音處境化。」

廣福進一步闡述宣教,將宣教的心態分析成3種。第1種是觀光客心態,到處拍照打卡,這種宣教態度在乎的是自己,關心自己去到宣教地的「業績」,所以在乎當地有沒有得到改變、改信耶穌基督;第2種是朝聖者心態,宣教地雖沒有因此改變,但是在乎自己生命被改變;第3種是,宣教士被耶穌基督改變,因而產生化學反應、連鎖效應,使宣教士周遭人群也被改變。

廣福在緬甸宣教的事工,是由長老教會總會、基督精兵協會、內地會(OMF)在緬甸的會務,以及廣福本人等4方所共同合作。主持人濟南教會教育牧師陳良智表示,緬甸宣教是整體作戰的概念,因此教會應該要開始教育及建立「宣教正常化」;他舉例摩門教(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信徒男女都要有擔任宣教士的經歷,這也是一種「宣教正常化」,尤其摩門教宣教士在結束了宗教職務後,也多會進入當地的外商工作,這種拓植宗教方式的速度非常快,使摩門教是除了天主教以外,是最有錢也最大的宗教。

馮家熙分享,成為宣教士是他的夢想,小說《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給了他許多憧憬,書裡的結論告訴他:「當我真心在追求我的夢想時,每天都是繽紛的,因為每個小時都是實踐夢想的部分;當我追求真實夢想,一路上會發現夢想過的東西,若是當初沒有勇氣去嘗試,幾乎夢想的事,沒有可能發生」,他鼓勵基督徒要追求夢想,而神會給每人夢想,基督徒要做追夢的人。成為宣教士會放棄許多個人利益,他不諱言,直接受到影響的是最愛的家人,也因此會有不期望家人成為宣教士的溫情喊話,這確實會使人猶豫、甚至放棄走上宣教士這條路。

濟南教會主任牧師黃春生指出,馬偕當時最好的宣教伙伴是一群牧童。牧童除了成為他傳福音的宣教伙伴以外,也是使他能夠快速學習在地化的伙伴;馬偕也是在台灣道成肉身,然而宣教士需要有當地伙伴的關係以外,後勤也不可少。

對此廣福表示,延續宣教士生命及服事的品質,必須跟在地專業宣教差會合作,或是有當地教會配合。作為後勤的台灣可以做短宣訓練,配合宣教士的需要,動員短宣出勤;相信有了多次短宣經驗後,訓練短宣的後勤教會,會培育出一位未來的宣教士。

馮家熙則指出,宣教士回國述職,後勤的行政機構要能夠提供心理諮商服務,這點非常重要。席捲北非及中東地區的茉莉花革命,許多在當地的宣教士心理受到影響,需要心理諮商幫助;另外,中華威克理夫翻譯會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宣教士意外受傷,翻譯會也派架直昇機去接宣教士、護送到澳洲進行醫治。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