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詩心詩

園地工

雖然是音樂科班出身,使用新《聖詩》,還是會覺得苦惱。畢竟這是一本包含了各國音樂、多種民族文化特色的詩歌集,而一直以來所熟悉的音樂背景都是西方古典,面對民族音樂當然會覺得困難。

過去在一間教會實習,教會「不巧」想將聖詩全面換新,卻發現已經買不到舊版聖詩,不得不在沒有銜接、教導的情況下接用新《聖詩》。但使用過程中,有會友驚喜的發現裡面居然收錄自己族群的音樂,讓她每次打開新《聖詩》時,都感受到被這個信仰群體接納包容的喜悅。這樣的包容不就是信仰應該展現的嗎?也許面對較少接觸的族群文化,我們會不熟悉甚至抗拒。但如果能換個角度來想,透過這個包容多種文化的特色,帶著會友們環遊世界、認識上主的創造,不也是一個有趣的旅程嗎?

新《聖詩》不是單一色彩,更是多采多姿的詩歌集。聖詩不應該因為「聖」字而不能改變、或者是不能包容。說準確點,反而更應該因為它的「聖」字而更有包容、更新的特色!耶穌不也是如此嗎?

有同工表示,新《聖詩》在編曲上,太過注重原曲風格、過於「曲高和寡」。其實記譜只是「記」,並不是限制。如古典音樂有標準且固定的記譜,這只是紀錄的方式,並不表示是唯一的演奏方式,改編、跨界大有人在。「教會音樂」當然可以做不同風格的演出。教會音樂工作者們,更是可以發揮各種上帝的恩賜,做出不同的讚美方式!許多音樂同工憤怒地表示,為什麼新《聖詩》要將舊《聖詩》中的歌曲刪掉?這樣禮拜時就不能唱了!其實新《聖詩》只是做整理、編輯,使教會音樂能普遍並方便使用。如果需要,當然可以使用合乎禮拜設計的詩歌。

身為教會音樂事工者,看到新舊聖詩之亂,還是覺得遺憾。當教會事工出現挑戰,身為「教育」職分的教牧同工沒有嘗試尋找資源、改變會友的眼光,卻選擇責備、抱怨,認為這個政策草率自私;本應該帶著同工會眾去迎向挑戰的教牧同工,反而帶著會眾同工更鑽牛角尖,實在是有失「教育」一職。新《聖詩》在教會事工裡,只是一個小小的挑戰,但有許多牧者直接選擇放棄,或選擇用憤怒來「畫地自限」。身為教牧同工,是否更應該教育會眾、領導教會迎向新挑戰呢?嘗試用新的心、新的詩來讚美上主、帶領會眾,從某一個角度來說,是走出舒適圈,也是一種開闊,不是嗎? (作者為教會音樂工作者)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1條評論

  1. 新聖詩對於教會司琴同工的挑戰比較大,要能準確的奏出符合曲風的旋律會有一定的難度,建議教會公報社能繼續出版舊聖詩一段時間,讓會友能有點時間來熟悉新聖詩,慢慢的過渡至完全取代。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