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香港 教會與民齊心戮力

97回歸後最大規模示威遊行 200萬港人上街反送中 教牧成為動盪中安慰

相片來源/維基百科,攝影/Wongan4614

編按:1997年回歸中國後,香港政治環境經歷了重大變化。2014年,香港公民團體發起「讓愛與和平占領中環」運動,爭取香港特首真普選,該行動最終遭警察清場,以失敗收場。2015年,香港銅鑼灣書店老闆林榮基,因計畫出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相關書籍,在中國被無預警拘捕,歷經波折後流亡台灣。

2019年,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執意修改「逃犯條例」,200萬港人上街示威「反送中」。在最新一波的運動中,連過去被認為相對沉默的香港教會界,亦勇於站出來發聲,本期新聞專題第一手專訪來自香港的聲音,以認識香港今日的變局。

【林婉婷專題報導】2014年,為爭取「真普選」並改善發展停滯、中國控制政治等問題,「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學聯)和「學民思潮」等組織發起罷課集會,並和學者戴耀廷、陳健民與牧師朱耀明等發起的「讓愛與和平占領中環」(占中)公民抗命力量串連,加上香港社會多處自主響應運動,最終形成長達約81日的抗議運動。抗議期間,民眾多以雨傘阻擋防暴警察的胡椒噴霧等驅趕武器,因此這場引起國際重視的公民運動亦被稱為「雨傘學運」。

相片來源維基百科,攝影/歐陽業鴻

根據《香港基本法》第45條,香港行政長官候選人的產生來自「一個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按民主程序提名」,中國政府利用此條文規定2017年香港特首候選人必須經由「提名委員會」提名,香港公民不得自由登記參選,公民提名、政黨提名和機構提名等其他提名方式亦被否決。中國政府試圖透過這種方式操作親中特首,引起香港人民不滿。

2014年9月22至26日,學聯和學民思潮發動24所大專院校及百多所中學罷課以示抗議;26日近深夜時,學生們發起突襲行動、衝入香港政府總部東翼迴旋處(公民廣場),並與警察發生衝突;行動熱度延續到27日,晚間集會約有8萬人參與,已有多人受傷與被捕,但也引發更高的關注與聲援,如民眾「反包圍」警方,阻隔增援警力、保護學生們等。

同樣以爭取真普選為目的、早在2013年初即醞釀的占中運動,受到學生行動感染,遂於9月28日凌晨啟動。天亮後抗議延燒,多段交通幹道聚滿示威民眾且人數持續攀升;下午開始,警方前後動用87顆催淚彈驅散人潮,甚至有媒體捕捉到防暴警察以霰彈槍對準示威群眾的畫面。

除了公民團體與學界人物發起抗議行動,旺角、銅鑼灣和尖沙咀等地的占領行動,則是由當地民眾自主發起。這些地區的占領行動也留下特別紀錄,如:旺角占領區學生們遭黑幫騷擾與攻擊,且警方驅散期間拘捕上百人;引起大規模警民衝突的包圍政府總部行動;金鐘占領區清場期間200人堅持留守,最後不是被勸離、就是被警方拘捕;銅鑼灣占領區最後清場等。

雨傘運動的影響兩極。親中派期望中國加強對香港控制,警方開始升級組織規模及鎮暴裝備,但也有許多年輕族群因此投入政治、成為香港本土派代表。2015與2016年香港區議會選舉投票率激增,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畫研究香港人身分認同因素發現,雨傘運動後,身分認同屬於香港人而非中國人的比例提升。

憂中國秋後算帳 避走台灣求安身立命

攝影/林宜瑩

│林榮基│香港銅鑼灣書店創辦人│

【特稿/林宜瑩】「若到時候簽證到期,你會回去香港嗎?」聽到這樣的詢問,香港前銅鑼灣書店創辦人林榮基堅定的搖頭說:「不會!」今年4月25日飛抵台灣的林榮基,因香港政府醞釀要修訂「逃犯條例」,擔心自己會被移送中國審判,毅然決然飛來台灣,試圖找尋工作或開個小書店,在台灣度過餘生。

2015年10月24日,林榮基過境深圳時,因「違法經營書籍銷售罪」,遭到中國政府關押8個月,直到2016年6月14日才得以返港。經歷過這段「被失蹤」的過程,林榮基深知,留在香港是死路一條,一旦香港通過「逃犯條例」,目前仍被中國通緝的他,將成為該條例的祭品,這也是為何63歲的他,選擇逃來台灣找尋活路的原因。

今年2月28日林榮基受邀來台演講,曾接受筆者短暫訪問。他逃離香港落腳台灣之初,筆者也曾在台北公館的唐山書店巧遇他,中間不過只隔兩個月,但再見到林榮基,只見他神色慌張、顯露愁容、不時回頭看書店出口處有無陌生人進出。趁著這次採訪機會,我忍不住詢問:「你當時為何那麼緊張?難道是擔心什麼?」林榮基表示,一個人隻身逃來台灣,沒有銀行戶頭,也沒有穩定的落腳處,甚至有時候還得到龍山寺附近當街友。加上剛申請到手機,訊號不太順暢,對台灣環境也很陌生,所以難免比較焦慮擔憂一些。當林榮基被問及未來在台灣的計畫是什麼,他表示:「我只會開書店,也只能開書店。」

在台灣友人的協助下,林榮基如今已有固定住處,友人也提供銀行帳戶讓他從香港轉入生活費用。在台生活2個多月,已漸漸找到生活步調,他表示:「我原本想低調的,因為我來台灣就是找工作機會,或是看看能不能經營一間小書店,沒想到台灣媒體因為香港反送中遊行,紛紛來訪問我,這陣子真的很忙碌。」話才剛說完,他的手機又有其他媒體的來電訪問。他手中的便條本記錄著受訪行程,密密麻麻的已經排到7月初。

「抱歉!抱歉!」林榮基掛完電話後接續說,他跟友人決定7月底要在網路弄「眾籌」(群眾募資),希望能募集到新台幣200萬元,開個小書店或是頂一間店來經營。我問他:「200萬元能開書店嗎?」林榮基笑笑說,他開書店不注重門面裝潢,他是個愛書人,只希望募到的款項夠周轉營運一間小書店,就心滿意足了。

林榮基說,在台灣生活真的比在香港容易多了,吃一餐不到100元,自助餐已經成為他的最愛。台北捷運四通八達,語言也不成問題,最重要的是,不必擔心隨時有「被失蹤」的可能,透過手機視訊,他每天都能與香港的家人聊天。他表示,完全不想再回去香港。

面對香港的現今局勢,林榮基擔心2020年台灣總統大選若不是民進黨繼續執政,中國的黑手還是會伸入台灣,「這要看台灣人有沒有智慧,做出正確的選擇了。」他表示,最近看到許多台灣人站出來力挺凱達格蘭大道「反紅媒」活動,讓他稍稍安心一些,可見中國以大量資金買通媒體,台灣人是真的心生警覺。他提醒,中共統戰手段並非只有幾種,會不斷翻新威嚇利誘的伎倆,台灣只有持續保有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成果,才能避免落到如香港的下場。

無數偶然碰撞 迸發香港公民運動能量

攝影/蘇潔華

│邢福增│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

【何嘉衡專題報導】6月12日早上,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邢福增以講員身分出席由香港基督教教牧聯署籌委會、教牧關懷團及香港基督徒社關團契在香港政府總部(政總)外舉辦的「免於被擄的恐懼,同為這城求平安」早禱會。他表示,當天很多事都出乎意料之外。本以為參與的人應該不多,但抵達政總時,發現有上千人出席,參加者甚至須站到馬路上,分享信息時,身後還站著一整列防暴警察。他提到,在分享過程中,聽到遠處傳來喧鬧聲,大會為了安全,提早結束活動。

邢福增分享啟示錄1章4~6節,指出啟示錄寫作背景正值羅馬帝國要求臣民崇拜皇帝的時代,教會因不崇拜羅馬皇帝而遭到迫害,當時的信徒應該會不禁問:「上主到底在不在?」他認為,今日香港人可能同樣問這個問題,眼見政府強推惡法,人民聲音被漠視,甚至可能會對現實的政治局面感到失望。不過他提醒在場的參與者,不要忘記上帝是「永在的上帝」,這位永在的上帝,能讓人重新審視當下的處境,在凶惡的環境中有盼望與力量。

早禱會時,香港政府尚未宣布暫緩修例。儘管香港前途未明,邢福增仍向與會者傳達盼望的信息,「我們已經活在一個威權的時代,類似的惡行與惡法,仍會繼續下去。不過,請記著,在黑暗的世代,在極權的世代,上主仍在!」

基督教是一個拒絕接受「裝睡的世界」的信仰。邢福增強調,即使處於黑暗、謊言充斥的世代,以上帝為信仰基礎的基督徒仍然相信光明,並拒絕與黑暗勢力為伍,勇於揭示誠實無偽的真理。他勉勵參加者,雖然面對強權,每一個人都是無能者,但無能者仍有大能;面對暴力,每一個人都很脆弱,但脆弱者仍有其不被打倒的意志和堅持。

接受訪問時,香港政府已經宣布暫緩修例,邢福增表示,這次反對修訂「逃犯條例」的運動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他不諱言,一開始悲觀認為政府在立法機關中已經有足夠票數,可強行推動修訂「逃犯條例」,沒想到香港青年人的抗爭力量大到足以扭轉既有局面。

邢福增表示,警方暴力鎮壓抗議行動和林鄭月娥強硬的態度刺激到香港人,導致6月16日200萬港人上街,這次的訴求與共識非常清晰,也可看出港人的憤怒已到達臨界點。他認為,616遊行規模前所未有,甚至連1989年聲援六四遊行也比不上。

警察暴力清場後,不少基督教組織及神學院主動發表聲明及連署,例如香港神學教育協會便於6月14日發出聯合聲明,譴責暴力行為並呼籲各方克制;不過崇基神學院並沒有參與該連署。邢福增表示,香港神學教育協會的聲明,最初是由他主動提議發起的,但後來因為崇基神學院部分老師對聲明字眼仍有所保留,擔心可能遭外界誤會神學院譴責抗爭者,所以選擇不參與連署。事後,崇基神學院也沒有再公開發表其他聲明,邢福增說,崇基神學院的立場已經很清晰,612之前也參與香港神學界反送中的連署,已經可以清楚看到崇基神學院師生對於反送中運動的立場,因此沒有要再特別發出聲明。

邢福增認為,反送中運動算不上靈性復興,但是香港基督徒的參與,的確為整個運動帶入靈性元素,除了抗議中唱頌聖詩,也可以看到香港教牧的積極投入與參與,顯示教會、信徒、教牧與人民一同關心香港的未來發展。抗議中所傳唱的〈Sing Hallelujah to the Lord〉甚至成為外國媒體報導的切入點,用以分析整場運動背景。他希望,基督教能繼續在香港社會發揮靈性作用,一方面作為弱者和平守望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可以是一種安慰和同在的力量。

反送中運動發展至今,仍有少數教會牧師以「政教分離」作理由,呼籲信徒不要理會政治事件。邢福增認為,在反送中運動之後,中國政府與香港政府會再以分化和孤立的方法處理基督教。不過,他表示沒有想到香港人在雨傘運動後,仍能重新團結反抗惡法,但目前尚無法估計反送中運動的發展。

最後,邢福增表示,這次香港基督徒自動發起連署,各宗派分別主動表達對修例的關心,基督教在抗爭運動中得到社會人士的肯定和改觀,是很讓人感動的事。他強調,在反送中運動中,很多事都是偶然的,從沒人想過在6月11日的晚禱會結束後,突然有人發起要唱一首詩歌,結果成為整個運動的其中一個焦點,可見很多事都不是出於人的計畫。

秉持服事鄰舍態度 開放教堂提供休憩

攝影/何嘉衡

│麥衛華│香港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堂區會吏│

【何嘉衡專題報導】香港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位處灣仔與金鐘的交界,幾乎是香港民間舉辦遊行抗議時必經的建築物,近年香港政府總部遷到金鐘後,更是鄰近多次大型抗爭事件爆發地點。例如在2014年9月28日,香港警察在金鐘施放多枚催淚彈驅散人群後,不少抗爭者逃往灣仔方向,便得到香港堂的接待。這次反送中運動中,香港堂多次開放教堂,讓示威抗爭者進入休息,亦多次舉辦祈禱會,讓人感受到教會與市民同在。

香港堂堂區會吏麥衛華接受訪問時表示,香港堂有過雨傘運動的經驗,所以這次爆發反送中運動,很快就能反應過來,服事有需要的人。她說,香港堂一直以來都與社區連結,本著服事鄰舍的心態,開放教會空間讓社區人士使用。

香港堂過去曾因應政府豬流感隔離措施,開放教會讓警察休息;以往香港大型遊行集會時,教會亦準備飲用水並騰出空間,讓遊行人士進入休息與補給。5年前雨傘運動,不少教會同工見到市民有需要,便通宵開放教堂讓人進入休息,這次反送中運動,教會就參考當年的經驗,總共開放4個晚上,讓有需要者進入香港堂休憩,麥衛華也有3晚留守教會。

麥衛華說,最初只打算在6月12日立法會二讀「逃犯條例」當天舉辦同步祈禱會。不過,6月11日晚上香港基督教教牧聯署籌委會在立法會外的祈禱會結束後,很多人不願離開。祈禱會講員、前香港堂主任牧師袁天佑便向她詢問,能否開放香港堂,繼續舉辦祈禱會。當晚教堂便開放,並舉辦祈禱會至凌晨3點。

12日下午,香港警察開始鎮壓示威抗爭者,一度有消息指香港堂被警察包圍,不過這是網路誤傳,教會沒有被警察包圍,負責管理香港堂臉書專頁的麥衛華只好不斷在社交網站及各個群組中闢謠。憶起當晚情況,她表示,警察清場時曾一度接近香港堂,幸好最後沒有施放催淚彈,亦沒有進入教會內。
教會開放空間,主要是基於愛鄰舍及「一杯涼水」的心態。這次開放教會,香港堂的會友反應不似雨傘運動時對立,但依舊遭到親中媒體攻擊,如抹黑教會收取「外國物資」。香港堂第一時間澄清,並向該媒體發出律師信,要求對方更正。

這次事件中有兩個畫面讓麥衛華印象深刻,其一是她在香港堂舉辦的祈禱會中,看到很多參與者有心靈的需要,她觀察到,很多未信者或其他教會會友開始參與祈禱會,「我覺得很多人都是很愛香港的,覺得這個時刻很需要向上帝禱告。」她表示,在唱詩歌時,看到這群人對上主的渴求,所以香港堂便嘗試在祈禱會加入撫慰人心的禮儀。她所主持的一次祈禱會中,便有認罪、赦罪及抹油醫治禮,由教會協助參與者度過艱難的時刻。

另一個令麥衛華印象深刻的是,非基督徒進到教會可能是暫時休息或借用廁所,但離開前都會衷心向教會表達感謝開放之意。在整個運動過程中,社會亦開始對基督徒有所改觀。她也提到,有一天主持祈禱會時,教會內瀰漫著參加者的汗味,顯見這群人已經在外一段時間了,「香港人是很喜歡享受的,很喜歡吹冷氣,很怕熱,甚至沒冷氣會死的,所以真的可以感覺到那些人是很愛香港,想為這個地方付出。」

麥衛華說,6月9日百萬人上街,6月16日甚至達到200萬人,儘管上街抗爭辛苦,但市民仍是非常守秩序走在街上表達意見,「我覺得香港人會深刻感受到,現在是對香港很重要的時刻,是每一個人都在問自己要怎樣回應的時刻。對基督徒來說,也要問我們的信仰要怎樣回應這個重要時刻和不公義的事。」

與5年前發生的雨傘運動不同,現在香港已經走到一個基督徒和教會都無法迴避表態的時刻,麥衛華坦承,這個過程並不容易。有一次祈禱會中,一位第一線採訪的年輕記者分享時提到,他所屬的教會的態度與自己工作時所見有很大分歧,在教會中好像活在另一個世界一樣,讓他不知該如何面對這種巨大的認知落差與觀念分歧。

麥衛華表示,香港堂在反送中運動過程中的事工,並非以傳福音為出發點,反而是走在上帝的心意中,向社會行出見證,如果有人因此被教會、基督信仰吸引,教會就更應該要讓這群人知道,基督徒的信仰生活並不是只有面對社會事件,而有更多「悶蛋」(意指無聊、無趣)的事,例如每個星期的主日崇拜和恆常不間斷的個人靈修和禱告操練。她強調,必須要讓人接受一個完整的基督教信仰,而不是只著眼於教會關注社會議題的部分。

關於日後如何牧養和面對「後反送中」的香港社會,麥衛華說,還沒有時間設想,因為整個反送中運動還在繼續。不過有些人建議香港堂可以舉辦分享會,她不否認具可行性。她認為,教會不可能完全供應社會抗爭過程中衍生的所有需要,所以每一個人和機構都可以「各有各做」,為有需要的人提供協助。

目前,香港堂初步計畫擴展原訂今年在各團契討論社會關懷與信仰關係的計畫,舉辦公開的成人主日學,與會友一同探討信仰與社會的關係,深化他們對教會之社會關懷和回應的理解。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