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信徒讀經筆記】保持質疑的精神

張原境(無業遊民)

不要把我跟作惡的人一起定罪,跟邪惡的人一起消滅。這些人口說友善的話,心裡卻充滿仇恨。求祢譴責他們的行為,報應他們的邪惡;求祢懲罰他們的惡行,照他們應得的報應他們。因為他們藐視上主的作為,輕看祂的創造;所以,上主要懲罰他們,永遠毀滅他們。(詩篇28篇3~5節)

從這首詩的描述,可以感受到當時社會的混亂,眾人口說友善的話卻心懷仇恨(3節),藐視上主的作為、輕看上主的創造(5節),他們不承認上主,與上主隔絕。面對這樣的景況,詩人感到痛苦又無奈,只能來向上主懇切地禱告。他不尋求復仇,只求公義彰顯,期盼上主不要將他與那些人一起消滅,並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在現今台灣社會,我們常看到許多基督徒熱心地傳福音,參與公眾事務,也願意以基督徒身分發聲,希望作光作鹽,對社會產生良生良好的影響。然而6月28日的《少年新眼光》手冊寫到,「有些人熱衷公眾事務,卻為了宣傳自己的主張不擇手段,散布假資訊,攻擊、抹黑跟自己意見不同的人,卻又說著『神愛世人』『耶穌愛你』。」

我們不難看到基督徒在公開的場合集體為特定的議題或國家政策來禱告,求主的公義彰顯。這的確是個人的宗教自由,但是,這是基於怎樣的立場與心態所做的發言?背後也許值得深思。我們獲取的資訊真的正確嗎?是否會變成經文所述:「口說友善的話,心裡卻充滿仇恨。」急於定罪他人,卻忘記彼此都是罪人呢?

《牛津辭典》與「德語協會」(Gesellschaft für deutsche Sprache)分別以「後真相」及「後事實」作為2016年度代表字,意指人們不再重視事件的真實性,堅持認為自己的想法才是對的,卻完全沒有顧及論點前後矛盾,或完全不願意接受和自己立場相反的人所提出的意見。近幾年假新聞問題備受關注,瑞典2019年釋出調查報告指出,台灣是遭受外國假資訊攻擊的第一名。

根據腦科學相關研究,面對事件時,人類的感性往往跑在理性之前,在啟動理智分辨訊息真假前,早就已經受到情緒影響,而做出決斷。在社群媒體發達,假消息、假見證氾濫的時代,每個人當冷靜面對社會議題及辨別資訊,尤其對擅長操弄人心情緒感受的訊息及傳遞者,必須審慎提防,切莫隨之起舞。

基督徒的一言一行都是在傳福音,因此更須謹言慎行、閱讀思辨、言行合一,身體力行耶穌的愛,與最小的弟兄同在。而非助長錯誤訊息的散播,成為壓迫者而不自覺。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1條評論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