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甸老後生活想像調查 提早準備 面對高齡

(相片提供/伊甸基金會)

【邱國榮採訪報導】台灣即將於2026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如何活得老、又活得好,成為各個世代的共同課題。伊甸基金會在7月9日於台北市身心障礙福利會館發布「老後生活想像調查」結果。其中非身心障礙的民眾最擔心老後未有充足財富可自行規劃運用,身心障礙者最害怕老後被健康拖垮;對自身老後生活品質的想像,75.5%的身心障礙者表示沒把握,非身心障礙者有66.1%沒把握。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去年4月的統計通報,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數比例14.05%,從原先的「高齡化社會」邁入「高齡社會」,而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預計2026年老年人口將超過20%,與日本、南韓、新加坡及部分歐洲國家同列為「超高齡社會」。隨著台灣人口結構越來越高齡,各項長照政策擬定及執行推廣迫在眉睫,伊甸基金會資源發展處處長張炎玉指出,一般人恐怕很難想像,身心障礙者在缺乏完善的就業服務或生活協助的支持下,擔憂「又老又窮」很可能成為老後的共同寫照。

伊甸「老後生活想像調查」是委託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進行,於今年5月6日至6月11日進行,針對30歲至60歲一般民眾及身心障礙者、共回收有效樣本1757份(一般民眾共1462份;身心障礙者共295份),在95%的信心水準下,正負誤差為2.34%。問卷以假設明日就進入老後生活進行回覆,有65.2%的非身心障礙民眾最擔心老後「未有充足財富可自行規劃運用」,71.6%的身心障礙者則是最擔心老後的「身體健康」。進一步詢問對自身老後生活品質的想像,75.5%的身心障礙者表示沒把握,非身心障礙者有66.1%表示沒把握。

張炎玉根據這次調查的結果指出,隨著年紀漸長,非身心障礙的民眾對老後生活品質的信心程度逐步提升,代表非身心障礙者在中、壯年時期有較足夠的時間為老後生活做好準備,包括財務規劃、興趣培養、家庭照護負擔分散、自身健康狀況掌握等;然而,對身心障礙者來說,隨著年紀越長,對老後生活品質卻相對越來越沒把握,主要因素分別為:88.5%身體健康狀況變差、77.3%經濟及財務因素、63.6%缺乏照顧。

金鐘影帝屈中恆擔任這次公益大使,陪伴2位身心障礙者出席這次調查結果的公佈記者會,分享如何為老後生活提早做準備,勇敢面對變老。2位指出,不間斷的社交生活,更要持續透過肢體運動、延緩身體機能退化,以及善用就醫與照護的社會福利資源。

(相片提供/伊甸基金會)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