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140多年 宜蘭噶瑪蘭族恢復海祭與豐年祭

以噶瑪蘭傳統牽罟捕魚方式進行。(攝影/林宜瑩)

【林宜瑩宜蘭報導】世居宜蘭壯圍的奇立板社噶瑪蘭(Kavalan)族人,在中斷140餘年海祭(Sepaw tu lazing)、豐年祭(qataban)後,今年7月13、14日在壯圍廍後海灘首度恢復舉辦,來自花蓮新社、立德部落及新北市的Kavalan族人也一同齊聚、慶祝。當大家手牽手吟唱Kavalan傳統歌謠、跳著象徵團結的舞蹈時,族人們紛紛熱淚盈眶、激動不已。

海祭。(攝影/林宜瑩)
宜蘭奇立板社、花蓮新社、立德部落、新北市頭目齊聚。(攝影/林宜瑩)

世居蘭陽平原的Kavalan,傳說祖先是從Sanasai的南方島嶼漂洋過海而來到蘭陽平原,以蘭陽溪為界,以北稱為「西勢番」,以南為「東勢番」,Kavalan被稱為「蛤仔難三十六社」,散布在整個蘭陽平原;他們以漁獵及種稻為生,屬母系社會;歷史記載,1632年有西班牙商船漂流至「蛤仔難」平原,1650年荷蘭人則記錄Kavalan有39社的人口資料。

到了1768年,漢人初侵噶瑪蘭被殺,1796年吳沙率軍隊以武力侵犯噶瑪蘭,並將死貓、死狗丟至Kavalan人田地,因被族人視為不吉利放棄後,使大量田地遭漢人侵占,最後迫使Kavalan往花蓮、台東遷移;1878年的加禮宛事件後,Kavalan為躲避戰禍隱身在阿美族內,至今長達一個多世紀;Kavalan族人也因逐漸漢化,目前以旅居花蓮豐濱新社及立德部落的Kavalan人較具規模,根據行政院原民會統計,截至今年6月底為止,被認定為Kavalan的僅有1491人。

奇立板社婦女高唱族歌。(攝影/林宜瑩)

雖然花東的Kavalan已被國家列為第11個原住民族,可是蘭陽平原上的Kavalan族人,卻被官方以「漢化過深」「不會說族語」「失去傳統文化」等為由,拒絕奇立板社居民登記為噶瑪蘭族,只能成立「宜蘭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這次相隔140餘年之久的大型海祭(Sepaw tu lazing)、豐年祭(qataban),就是由該協會復辦。

為此,高齡92歲的奇立板社頭目潘英才,還遠赴花蓮新社向噶瑪蘭族總頭目潘春福請教,將Kavalan傳統祭典文化與族語古調帶回;潘英才表示,花東Kavalan是從宜蘭遷徙過去的,宜蘭才是孕育Kavalan的發源地;為復辦這次海祭與豐年祭,奇立板社Kavalan族人這一年多來,無論年幼老少都勤練族語、歌謠與舞蹈,期望能把失去的傳統文化語言給找回來。

(攝影/林宜瑩)

7月13日海祭前,噶瑪蘭族人先進行淨灘活動,包括Kavalan花蓮新社總頭目潘春福、副頭目偕金良、立德頭目陳朝靜、副頭目陳德正、旅北噶瑪蘭族頭目黃伯智等人,也率領200多位Kavalan族人齊聚廍後海灘,在海祭時將里肌肉、豬心、豬肝串起的祭品插在沙灘上,潘春福以Kavalan族語向祖先宣告,Kavalan族人過去因外族侵略四散各地,如今大家又回到宜蘭的發源地一起告慰祖先,他誓言Kavalan要再次團結起來,找回失散的族人,一起為復振Kavalan來努力;海祭後還舉行「牽罟」,讓大家體驗Kavalan傳統捕魚方式。

海祭前淨灘。(攝影/林宜瑩)

7月14日在壯圍公館國小舉行的豐年祭,在奇立板社青年團登上主祭台獻上生豬肉、米酒與大麻糬後,來自花蓮新社、立德部落及新北市的Kavalan族人,與奇立板社一起手牽手、口唱傳統歌謠、跳舞,連宜蘭阿美族、宜蘭縣長林姿妙及各級長官也派人前來祝賀;奇立板社的Kavalan族人說,未來每一年都要舉辦Kavalan的海祭與豐年祭。

(攝影/林宜瑩)
豐年祭祭台。(攝影/林宜瑩)

這次奇立板社能復辦海祭與豐年祭,除獲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社委員會支援帳棚及交通管制設備,其行政作業都是由基督徒導演周世倫全力支持。周世倫認為,幫助Kavalan復辦傳統祭典就是一種「轉型正義」的展現。他指出,從他祖父、父親都講台語,可是到了他及兒子不過四代,在國民政府刻意以北京話為主的教育下,幾乎就已失去講台語的能力,如今,政府要求超過兩百多年流離失所的Kavalan族要會講族語、復振原有文化等條件後,才能恢復其原民身分,「這樣的要求是否太過分了些?」

(攝影/林宜瑩)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