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走出方格 宣教靈活多元

編按 :每年7月第3個禮拜,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訂定的「文字傳道奉獻主日」,面對傳統書店及出版業逐漸式微的時代變遷,文字事工也必須尋思更靈活的對應方式。因此,台灣教會公報社擬定三項策略,包括「文字立體化」,讓文字也能與時俱進以立體方式呈現,例如展覽、讀書會等;「文字影音化」,讓文字透過畫面呈現,例如電影欣賞會、拍攝宣教影片等;「文字生活化」,透過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的文創產品,讓文字事工以輕鬆面貌進入每一個家庭。

透過兩次新聞專題報導,聚焦三項策略的具體執行成果,盼眾教會持續為文字事工的推動關心代禱。

【陳逸凡專題報導】「我認為從歷史可以看見未來,」台灣教會公報社長方嵐亭牧師表示,1884年的台灣,大多數人都不識字,牧師巴克禮作為台灣近代文字事工開創者,他的核心概念是找出一個「媒介」進到生活中,才能讓福音與人連結。

方嵐亭指出,巴克禮認為,要連結信仰與生活,就必須透過「文字」。因此巴克禮前往台灣各地巡視教會時也提到,若要避免「異端」產生,仍然必須透過聖經上的文字,讓文字進到人的生活中。巴克禮掌握了時代的趨勢,掌握了可以印出文字的印刷機,印刷機可以被想成是19世紀的iPhone,在當時,能夠擁有是十分了不起的事情。

「時間來到2019年,我們又應當用什麼樣趨勢性產物,進到每一個人的生活當中,且建構在聖經的話語之上?」方嵐亭表示,公報社所要做的,就是「讓聖經的話語進到人的心裡」,媒介不僅僅是網路或紙張書本,而是讓聖經話語跟人每天的生活都能有所連結。在這樣的背景與脈絡下,公報社也擬定出三大文字事工方針:「文字立體化」「文字影音化」及「文字生活化」,通過頻繁對話促成了解互動,並與生活緊密連結。

過去幾年,公報社改建台南門市,試圖改變經營型態。方嵐亭舉例,台灣的便利商店同樣不斷在尋求改變,期待讓顧客駐足停留,公報社空間改造,讓一個原本只是單純生產文字的地方,轉型成為「微型博物館」,成為塑造文化、培養文學氣味、生產文化產品的場所。為了展現出「房屋是由磚塊建造,生命力量則是由上帝話語建造」的概念,公報社台南門市的入口,也放置了一塊在公報社前身「聚珍堂」舊址挖出的磚頭。

方嵐亭指出,公報社默默耕耘,看起來簡簡單單的出版品《台灣教會公報》《耕心》《甜蜜親子報》《新眼光讀經》《少年新眼光讀經》,背後挹注的心血與投入的資金遠遠超過想像,都是為了讓上帝國的意涵表現在不同的地方。公報社在這些免費提供眾人使用的刊物上,印刷花費就要大約4000萬。

「或許有人會質疑,網路時代還需要印製這麼多刊物嗎?」方嵐亭說,印刷費用占支出比例不高,將思想化做具體內容產出,才是最高的支出,「但是既然要做好事工,這經費不應該省!」
「文字事工是公報社的本業,透過不同面向的文字產出,雖能幫助公報社維持基本營運,但是最重要的還是眾教會的支持奉獻。」方嵐亭表示,前台灣教會公報社長陳祐陞牧師在任時就已經清楚知道,若想透過賣書賺錢是很困難的,絕大部分仍需要眾教會關心奉獻。「只要每個信徒在每個月一頓飯中想起文字事工的需求,對公報社就足夠。」

跟著巴克禮到處走 感受體驗百年前宣教實況

【陳逸凡專題報導】今年是巴克禮牧師誕辰170週年,他在台灣宣教60年,足跡遍布全台,台灣教會公報社特別舉辦「Tòe 巴克禮 pha-pha-走」(意即「跟著巴克禮到處走」)特展,根據早年巴克禮的書寫紀錄,呈現「立體化」概念。例如巴克禮乘坐轎子翻山越嶺,但讀者若無實際體驗,很難想像當時的轎子長怎樣,公報社考察史料,打造出能夠乘坐的轎子,加深參觀者的印象。

根據巴克禮留下的紀錄,他曾透過牛車、竹筏、竹轎、火車、帆船、蒸氣船等交通工具,踏查全台。他更在日記中以幽默口吻自嘲,因為自己腳長,所以被派來多山的台灣宣教。雖然當年在英國曾聽聞「台灣住著食人族」謠傳,但仍毅然前來,並從未感到後悔。

5月24日特展開幕感恩禮拜,由彰化中會蘭大衛紀念教會牧師葉景安吹奏傳統蘇格蘭風笛揭開序幕,象徵巴克禮從故鄉蘇格蘭飄洋過海來台傳揚福音。巴克禮環台宣教時,曾以牛車代步並在車上過夜,本次展覽特別向台南三股國小商借牛車展出,並由牛車主人蔡國賓親自解說,牛車上安裝「探更寮」方便農忙後過夜休息的原委。

公報社特別製作巴克禮自大船上岸時乘坐的接駁竹筏;落地窗玻璃則展現鵝鑾鼻燈塔及航行海內外的各式船隻;在展板說明百年前香港官府強制碼頭雇主必須讓勞工「做六休一」的歷史;透過桌上型展板重現復古火車,並提供免費明信片與紀念戳章。

巴克禮在文章中提及宣教見聞,剖析當時的信徒不明白恩典,以為人必須改變才能得到赦免,而不知道依靠救主就已得赦免。此外,也有許多人是為了祈求平安與醫治而進入教會,因為所求沒有得到應驗,心就冷淡了,巴克禮也透過文字,鼓勵讀者為他們祈禱。

此外,巴克禮也提到與日本警察及原住民族的互動。巴克禮誕辰170週年紀念活動執行幹事林碧堂傳道師提醒,這些記載是教會歷史考證的重要來源,巴克禮除了寫下走訪經歷,也記錄他與不同族群及政權互動的過程,其中包括流血衝突與權力關係,觀看紀錄時應具備歷史感,避免以今非古。

用台語說故事 親子同享樂傳承身分認同

【陳逸凡專題報導】進入暑假,台灣教會公報社台南門市每個禮拜六上午10點45分為學齡前親子所規劃的「用台語說故事」活動,7月場次湧進爆滿聽眾,顯見在台語逐漸式微的社會中,仍有許多家長對母語教育極為重視。為鼓勵母語復振生根,凡在當年度內集滿6次出席印章的聽眾,就能免費兌換300元以下繪本。

「用台語說故事」活動原為台南神學院牧育處實習組傳道師王美書在去年主動向公報社提案,她表明深刻體認母語環境缺乏,想以台語說故事給孩子聽,並邀請其他孩子與家長一同前來聆聽。自去年9月底開始進行首場台語說故事活動,原訂進行3週的活動結束後,因為聽眾反應熱烈,佳評如潮,公報社決定廣徵說故事志工,活動每週持續舉辦至今即將屆滿一年。

王美書表示,自己是台北小孩,華語比台語流利,在加拿大求學期間,深刻感受語言是重要的身分認同,於是決定開始教導自己孩子講台語。過去曾有人對她說:「妳的英文比台語好!」這對她來說不是誇獎,反而是刺激,「為什麼連自己的母語都消失了?」在重拾母語的過程中,她不斷提醒自己堅持下去,她說:「為了出國都可以學英文、考托福。」辛苦時這樣想一想,就重新找到講台語的動力。

自加拿大歸國後,王美書發現所有的幼兒園雖然都有「母語日」活動,但都是體驗性質,並非真正落實在生活中。她帶小孩前往台灣文學館聽故事,意外發現裡面只有中、英文說故事的服務,於是決定自己用台語講故事給孩子聽,並與公報社洽談合作。

期間包括成功大學教授、舊書店老闆、台南神學院學生、退休牧師、公報社員工,都曾化身為說故事志工,並搭配不同風格與故事,讓出席親子聽得不亦樂乎。講述的繪本不限台語文撰寫,凡熟習台語者,只要事前願意準備,在講故事過程中能全程以台語表達,掌握與孩子溝通的節奏,就能上場說故事,透過眾人的努力,共同守護台灣的母語幼苗生根茁壯。活動詳情及故事內容預告,歡迎上「台灣教會公報社書房」臉書粉絲專頁查詢。

【神學讀書會】

另類團契 信仰眼光同理他人

【Umav專題報導】台灣教會公報社台南書房已經成為附近居民的優質好去處。除了看書、購物、參加互動展覽、與美美的裝置藝術拍照打卡,還可以喝咖啡,並有「神學讀書會」可以參加。這是每週一次聚會、一個月讀一本書的活動,主要內容是讓參與者針對書中的內容發起討論,也歡迎不同立場的意見對話,並邀請參與者輪流主持討論,至今儼然已營造出一種另類的團契氛圍。

神學讀書會最初發起者是公報社同工林碧堂傳道師,他認為公報社書房營造了很友善的讀書空間,非常值得向民眾推廣利用。另一方面,林碧堂也認為神學的討論不應該只在學術象牙塔或禮拜天的教堂裡,更應當在平信徒的日常對話中發生,因此他以社群網路宣傳,吸引到一群有心的人來參加神學讀書會。目前的參與者囊括平信徒、傳道師與神學生,甚至也有特地從其他縣市搭車來參與讀書會的青年。

「神學生嘛,應該要很愛看書。」就讀台南神學院,即將邁入道學碩士班三年級的朱弘道笑著說。他是神學讀書會的固定班底。4月份整個月擔綱主持,帶領成員討論宋泉盛的《耶穌,被釘十字架的人民》這本書。書中指出:「如果神學是上帝的傳記,那麼有多少神學就有多少上帝的傳記。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最令人興奮的發現。當西方還居主宰地位,整個世界被迫相信只有一個上帝的傳記……」朱弘道表示,宋泉盛的神學貢獻在於以亞洲處境來詮釋聖經,跳脫既往的西方神學觀,鼓舞信徒從自身處境來描述上帝。而耶穌被釘十字架的事件,呈現了當時的結構暴力,包括威權對異己者的壓迫、社會對人民的壓迫。他認為,處境化的神學思考,應當讓人以信仰的眼光去看見苦難、回應苦難。

朱弘道說明,自己當初是在長青團契時期,經由牧師介紹而開始閱讀宋泉盛的著作。他也承認,跟一般教會環境比起來,宋泉盛的思想較為前衛,他的著作不像是一般平信徒的「入門款」,但換個角度想,閱讀這本書能幫助信徒看見更多元的觀點,而非「順服就會蒙福」「信主就會成功」,提醒人們用信仰的眼光去體貼和同理底層人民的處境。

朱弘道也不吝在讀書會中向成員分享自己的生命歷程,因為他認為「說故事」最能引起生命的共鳴。參與讀書會,讓他練習向人訴說自己的故事,也訓練他帶領團契的技巧。雖然平常有課業考試與教會實習等繁忙日程,朱弘道很少缺席每個禮拜二晚間的讀書會。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所讀的書是他有興趣鑽研的主題;其二是,藉著這種社區型讀書會,他能夠跳脫熟悉的教會和神學院環境,而與不同年齡、職業、立場背景的人交流想法,聆聽彼此的故事。他相信,這些經驗會為他日後的牧會生涯帶來幫助。

受忽略的靈恩面向 追求建國的神恩

【特稿/王美書】台灣基督徒若想建設台灣成為「新又獨立的國家」,我認為可從三個方向來討論羅光喜《台灣建國神學》:

首先,許多基督徒認為以色列國家的建立、毀滅、再建,甚至在20世紀以色列重新復國,是見證耶和華上帝的神恩;可是這種論述在其他想要建立新國家的地方卻常常受到忽略。例如受殖民的國家想要得到獨立,或是在獨裁政權之下的國民想要改革政治,居然無法得到基督徒的支持,也少見從信仰的角度提出反省,為什麼?

在羅馬帝國殖民的實況之下,耶穌主張的上帝國思想內容,豈只有宗教信仰的內涵?若是從以色列的神權統治傳統來看,耶穌的上帝國內容可能跳脫政治─社會─宗教的架構嗎?雖然上帝是超越的,但上帝並沒有廢除人間一切體制,所以問題就會變成:要如何在人間這些制度中間,遵循上帝的心意來起造在地如在天的國度?

最後,作為基督徒、信仰耶和華上帝,是不是可以將建國神恩的面向除去不看?若是將羅馬書13章、保羅的見解推到極致,就算是獨裁、欺負人民甚至壓迫人權的政府,君權神授還有正當性嗎?基督徒要站在什麼位置、扮演什麼角色?

對於第一個問題,如果肯定以色列這個國家是上帝神恩的見證,難道上帝會把其他國家放著不管嗎?基督徒必須開闊胸襟,認定所有國家都可以從以色列的建國得到啟發,真正讓「列國」見證上主的榮光與基督的救恩。

要回應第二個問題,必須先認識在古代,所有國家都是政治─社會─宗教三合一架構,只是耶穌的傳道、醫病、趕鬼,都是上帝赦免與上帝國臨在的記號,不僅挑戰當時猶太祭司與法利賽人強調的審判與遵守律法的宗教價值,也顛覆羅馬帝國以軍國主義與階級壓迫建造的社會價值。人活在社會制度中,必須因著對耶穌的信,創建注重人權與照顧弱勢者的福利國。

基督徒既然告白上主是全地的主,只有上主才是人唯一主宰,對於不符合上主心意的獨裁國家,基督徒就有義務率先對抗。在此,需要仔細深究是君權神授與人權神授兩概念。兩者都有聖經基礎,歷代志上17章7節與羅馬書13章1節,肯認人類管理的權柄;創世記1章26節卻是人人有神的形像、平等尊貴;西乃之約中提供人權神授與社會契約論的基礎(出埃及記1~12章、24章7~8節);士師記9章8~21節對領袖的要求是選賢與能,且可換人(撒母耳記上16章)。

在絕對權力絕對腐化的人性軟弱前,專制獨裁政權也沒有在壓迫的行列缺席過。因此,任何國家、國權,一旦脫離上帝對國權品質的要求,也就是公義與愛的大憲法之時,無論是國際間國對國、國家內的政府對人民,作為神僕的基督徒,都不可能置身事外。願神僕誠摯聆聽,看見聖經中上帝呼召建國的神恩。

多元視角思辨 連結信仰道德價值選擇

【Umav專題報導】來自高雄的青年花宇甯,5月開始參加台灣教會公報社所舉辦的「神學讀書會」,每個禮拜二晚間與大家一起討論閱讀哈維‧考克斯的《耶穌在哈佛的26堂課》(When Jesus came to Harvard: making moral choices today)。

如同多數的社會青年一樣,進入忙碌的職場後,花宇甯覺得自己越來越難有時間閱讀,更別說是和人坐下來討論一本書。她肯定讀書是一種充實自我的好方法,因此在社群網路上看見友人轉貼神學讀書會活動,她就覺得受到吸引,加上《耶穌在哈佛的26堂課》是關於現代社會倫理議題,她的家人也曾向她介紹這本書。種種因素使她獲得動力,選擇成為讀書會的一員。

「我蠻喜歡這個讀書會中『不能預期』的部分。」花宇甯表示,由於神學讀書會幾乎是半開放式,有時候每一週都會有新成員加入,而且幾乎都是不認識的人,這跟團契查經或參加營會的經驗都很不一樣。因為成員背景不一,因此很難預期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也因為讀書會的討論自由度很高,參加者的壓力不會太大,這都讓花宇甯感到很新奇。「有時候會聽到很哲學或文學觀點的回應,有時候聽到性別的、族群的反省,或是來自不同職業的甘苦談,不會有太單一的想法,沒參加過成員流動性質這麼大的聚會,我覺得很特別。」

身為教育工作者的花宇甯,在過往的專業訓練中,往往要營造某個年齡層團體的互動與溝通,但是神學讀書會的成員,不僅年齡層不一,也來自不同職業,有出版社編輯、有計程車司機、也有傳道師或神學生,她覺得這種讓陌生人凝聚成為團契、透過讀書來討論信仰、療癒彼此的經驗很特別。

「每個人的想法都是資產,都很珍貴,都應該被聽見。」參與神學讀書會令花宇甯感到很值得,因為她在讀書會當中,感受到自在的討論氛圍,縱使大家各有觀點和立場,卻也樂於保護他人發言的內容,這很難能可貴。花宇甯認為,《耶穌在哈佛的26堂課》,對平信徒而言是很好咀嚼的一本書,因為它不是生硬的探討教義,而是實際探索現代人會遇到的種種議題和道德判斷問題,例如生育、科技、移民、戰爭、階級、刑罰責任等。

《耶穌在哈佛的26堂課》是關於哈維‧考克斯在哈佛大學教授的倫理課程,內容關於哈維‧考克斯如何帶領一批來自不同背景、族群和宗教的大學生,藉著聖經連結當代社會議題,討論倫理道德的判別問題。他的知名著作還包括《世俗之城》(The Secular City)《信仰的未來》(The Future of Faith)等。哈維.考克斯以神學家和歷史學者的身分,觀察和分析西方基督教的發展與演變,並提出如何以新的視角來觀察基督宗教與社會的關係和互動,可說是20世紀末最具影響力的學者之一。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