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無遮欄】假消息其實和你有關

管中祥 (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

假新聞、假消息充斥,造成民主政治與日常生活的嚴重困擾。各國政府無不卯足全力,遏止歪風橫行,立法院也修法正面迎戰。不過,除了法規限制外,許多時侯,假消息能否擴散,其實和閱聽人心理有很大關連。

日前網傳行政院長蘇貞昌出席因公殉職警員李承翰告別式簽名後摔筆的影片,批評蘇貞昌態度傲慢並對死者不敬。不過,蘇員昌隨即反駁,摔筆是家鄉習俗,發生地點也不是李員的告別式,而是屏東鄉親的喪禮。

要辨別影片真偽並不難,因為李承翰的告別式根本還沒舉行,也可以進一步跟影片中出現的立委莊瑞雄確認。另外,片中還拍到建築,比對一下,就會知道答案。

當然,大部分民眾並不會有時間或意願進行查證,何況我們每日接觸資訊多如牛毛。但除了不主動查核或判斷等因素,為什麼有人看到這樣的影片就會相信呢?是什麼樣的人看到「蘇貞昌摔筆」會合理連結到「對李姓員警不敬」的舉動呢?

如果,這個人討厭民進黨、討厭蘇貞昌,就很容易作這樣的連結並且信以為真。同樣的,如果一個人討厭韓國瑜、討厭國民黨,看到韓國瑜的負面資訊,也很可能不顧真假,容易相信。若是,問題的癥結就不單是訊息本身,而是我們的心理歷程。

人如何選擇與相信資訊,往往有自己的偏好,易受過去經驗及個人情感影響。許多時候,感性壓過理性,情緒超過理智,在判斷上,容易因人廢言。簡單說,當討厭一個人,常常容易關注他的負面資訊,甚至信以為真。這種情感性偏食在我們有特殊需求時,更為明顯。

例如,媒體上登了某篇「英國研究」指出:「吃肥肉可以減肥」,先不論研究的真假或是否斷章取義,光是這樣的說法就和一般人的常識太遠,大多會嗤之以鼻。但有沒有人會相信呢?如果你喜歡吃肥肉,同時想減肥,就可能會對這樣的資訊多看幾眼,甚至躍躍欲試。若是這樣,就不單是資訊的問題,而是你有了某種心理需求,這樣的資訊若能滿足需求,你就可能會選擇相信。

如何處理假新聞、假消息,不同的社會角色有各自面對之道。政府除了管理假新聞,更該積極建造一個讓優質新聞得以產製與傳布的環境;而新聞媒體不但不該製作假新聞,更要作好查證與把關,扮演好守門者角色。

在網路時代,生產與傳播資訊的角色,已不只是傳統的廣播、電視與報紙,人人都是媒體,是資訊的生產者、接收者,也是把關者。換句話說,假新聞、假消息的存活也與我們息息相關。面對任何訊息,要多點質疑、多點思考,千萬不要感性高過理性,成了假消息的受害者與傳播者。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