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屏東報導】針對近年來引起熱議的「福音與文化」議題,排灣中會傳道事工部今年度依照屏北、屏南、都中北區規劃三場次長執訓練研習會。屏南場於7月27日在新路教會舉行,由議長童俊花牧師主禮開會禮拜,並請傳道部長孫子貴牧師從神學理論與聖經詮釋的角度分析福音與文化的對遇,達瓦達旺教會牧師蔡愛蓮介紹排灣族福音小冊及實務應對之道;上午統計出席研習人數已多達208人。
延伸閱讀:排灣中會長執訓練 談福音與文化
童俊花開會禮拜以「守望者」為題,引用摩西聽從岳父指示,挑選人才、分工合作的故事,勉勵在場長執們尋求向摩西那樣的智慧,能明白事工該如何進行。她也提醒,現代許多部落青年遇到教會與文化活動舉辦時間重疊時,不知道自己應如何選擇,希望透過研習,教會能幫助會眾們內心充滿平安地認同與深根文化,並藉此豐富信仰生命與服事。
孫子貴指出,福音與文化不只是議題,也是信仰反省,教會界與基督徒應從「聖經」出發,洞察出上帝賦予文化的價值與其中蘊含的旨意,在面對選擇時不是放棄一方或互相對立,而是雙贏。他首先定義「文化」,雖然有很多說法、而文化本身也是複雜因素的組成,但大致而言,文化是族群的生活累積,因此追尋文化亦屬於自我認同的部分。
對於福音與文化的關係,普遍有2種論點:拯救論和創造論。拯救論有「忘記背後、努力向前」的精神,使得過去部落間能火熱傳福音,但不可諱言,當時信仰事工確實忽略文化層次,例如翻譯聖經是為了讓更多人能夠閱讀並認識福音,不全然是為了文化保存。孫子貴強調,這不是信仰前輩們的錯,而是當時教育隱含西方文化更進步的優越感使然。而創造論則重視每個族群,認為他們之中亦有上帝,只是尚未認識祂,就像古希臘人敬拜並稱之為「未識之神」那樣;因此各族群的文化也別具意義。
而聖經詮釋上,如文化詮釋學認為解釋清楚聖經意思好過直接字詞轉譯,各族群可以使用他們熟悉的文化及語言字彙翻譯、達到同樣的理解;例如「哈雷路亞」希伯來文音譯而來,意思是「讚美上主」,若能傳達同樣意思,不必要一定也講哈雷路亞,可以用族語字詞表達。而跨文本學派則認為,除了聖經文化文本,亦可參考亞洲文化文本,使文化能藉著福音昇華,而文化中與福音相關的部分也能被展現;例如印地安人男子蓄長髮,是因為他們認為土地是母親,長髮接近土地、能夠守護母親;這樣關愛土地的精神,在聖經裡、拿伯拒絕變賣葡萄園的態度上可以看見。
孫子貴另補充,探討福音與文化時要留意文化基本精神傳達,不是只看重歌舞、儀式等形式;且文化有「人」的因素參與其中,因此要思考某些文化之於現代的合宜性,例如過去有獵人頭的文化,現代則不應重現。最後他說明,正如聖經裡耶穌是為了成全律法、不是廢除,面對福音與文化議題,應以彰顯上帝國為目標,深入了解文化並能夠重新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