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看守所寫作」講座 呂昱與姚嘉文對談

(攝影/林宜瑩)

【林宜瑩台北報導】1979年因美麗島事件被捕入獄的姚嘉文,在景美看守所及新店軍人監獄8年期間,完成了300多萬字的歷史大河小說《台灣七色記》,然而他為何會在獄中進行文學創作?「真正促成我著手寫作的,是呂昱兄的鼓勵。」8月5日在國家人權博物館,姚嘉文與呂昱一起參加「我們在看守所寫作」座談會時,姚當面向呂昱表達感謝;而當年姚嘉文第一本小說《台灣七色記》之《洪豆劫》,還是透過呂昱協助、偷渡到獄外才得以順利發表。

呂昱(本名呂建興),1969年在讀左營高中時,因捲入統中會案原本遭判終身監禁、後減刑為15年徒刑,並被關押在景美看守所。由於呂昱沒有被移監至綠島或其他監所,成為關押在景美看守所最資深的政治犯。因此,呂昱稱自己被關期間受到眾人愛戴、成了「老大」,透過外役工場獄友們的協助,他總是能透過管道夾帶私酒或書籍出入監獄,並在洗衣工場某樓梯下方處設置私人圖書館。

呂昱表示,高中時在國文老師鼓勵下大量閱讀文學書籍,高二接手校刊主編,深受「存在主義」吸引,尤其是卡謬的荒謬論;因案入獄後,在獄中寫下短篇小說集《婚約》、文學評論集《在分裂的年代裡》、《獄中日記》等作品,出獄後也創立《南方》雜誌,近年致力白色恐怖歷史小說創作,先後發表《45號房的那一夜》、《冬日暖陽下的哭泣》。

(攝影/林宜瑩)

姚嘉文在獄中寫下的《台灣七色記》套書分別包含:西元383年河洛人故事的《白版戶》、1683年台灣天地會的《黑水溝》、1786年林爽文事件的《洪豆劫》、1895年台灣民主國抗日的《黃虎印》、1945年終戰的《藍海夢》、1971年退出聯合國的《青山路》、1984年泉州人故事的《紫帽寺》等7本長篇小說。

姚嘉文坦言,1979年入獄時,呂昱在景美看守所已被關了10年,在呂昱鼓勵下,他常常向呂昱借閱書籍,並請教許多文學寫作的理論與經驗,尤其在創設人物與情感的描述;兩人在討論如何鋪陳故事的過程時,也常常爭執不下,可是呂昱總能尊重他的想法。「那就是姚嘉文的長篇小說,他愛注重歷史真實的考究,又有何不可呢?」呂昱說,每人創作文學作品一旦發表,就好像把孩子生下來,五官長相就是那個樣子,不用因為別人的批評而去改變原本的創作。

呂昱說,早期獄中不能有任何文學創作,他早年的獄中手稿曾在抄房時遭搜出、沒收,而書籍也是經過嚴審後才能送進監所,其中,他發現有一套由情治單位編纂、針對匪情蒐集與分析的套書,被存放在圖書館一角,於是他每天偷一本翻閱,讓他成了匪情研究專家。姚嘉文說,在他被關的時候,可以在押房裡公開閱讀或寫作,甚至為了配合獄方宣傳,他還必須穿上白色汗衫及短褲拍照,「牢房悶熱難耐,真正創作時都是打赤膊穿底褲,哪有可能顧什麼形象。」

姚嘉文說,當時在獄中文學創作時,還是必須以「借古諷今」「鑑往知來」等隱晦方式謹慎呈現,後來他在當立委時,也透過了解古代「土斷政策」(西晉、東晉時期讓外地人入當地戶籍的方式),運用在〈戶籍法〉的修訂上,將「籍貫」改成「出生地」,打破國民黨過去以省籍為選任地方立委的慣例,間接促使國會全面改選。在「我們在看守所寫作」座談會後,姚嘉文與呂昱也致贈自己的作品給與會的民眾,後大家合影留念。

(攝影/林宜瑩)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