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宰族耆老講述母語復振經驗與成果

(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台北報導】凱達格蘭族是台灣平埔族群原住民,近年積極復振母語巴賽語,87日下午於七星中會古亭教會,聚集凱達格蘭族親試讀母語,並邀請南投縣巴宰族群文化協會理事長潘英傑,分享同屬平埔族群的巴宰族語復振經驗與工作成果。

潘英傑表示,自2010年聯合國認定僅存精通巴宰族語的耆老潘金玉過世後,巴宰語被聯合國列為瀕危語言,如今再現轉機。他指出,族人近年投入心血自編小辭典《阿嬤阿都努的巴宰話語》,2001年亦在中研院協助下出版《巴宰語辭典》,內容超過2500個句型,這樣的數量已足夠生活對話上應用,以目前平埔族群在各自母語復振的成果來看,巴宰語辭典收集的字彙與句型分析最多。潘英傑表示,南投埔里烏牛欄和苗栗三義鯉魚潭2個部落先後成立巴宰族群協會後,長期在教會或社區為母語的教育與傳承努力不懈,愛蘭教會牧師陳清恩的關心鼓勵以及牧師賴貫一為母語師資培訓的付出,為母語的復振帶來更多曙光。

(攝影/邱國榮)

潘英傑指出,巴宰族花了廿年努力復振母語,雖然目前沒有人可以用母語日常對話,但有不少族人已能看懂母語或用母語寫作,且有不少文章得到歷屆教育部原住民族語多項文學獎項,包括小說、新詩、散文與翻譯等。他也表示,復振母語的民間社團,背後有許多長老教會的人士投入,長老教會的建物空間也是復振母語的初始基地。潘英傑認為學習母語要從生活應用的日常單字開始,教會也可以用這種方式,從最基礎的信仰單字開始,將福音傳入。例如配合主日學教材課題內容,每週教一個單字,像是「愛心」「教會」「上帝」「幫助人」,3週後就可以將學習到的單字串成一句母語句型,如「教會如何使用愛心來幫助人」。

(攝影/邱國榮)

此外,潘英傑建議使用「默示教學法」來幫助母語學習者快速學習母語。他表示,法定的16族原住民族多已投入該教學法,並加入今年5月成立的「台灣默示原住民族語教學發展協會」,巴宰族也已經投入。

潘英傑表示,默示教學法與先前族語教學最大的不同,在於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個人自學的動機,老師不講話,引起學生高度注意力,增加學習效果。對許多語言瀕危的族群而言,默示教學法是復振的新契機,紐西蘭毛利語與夏威夷普那納語的復振都是成功案例。

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凱達格蘭族代表陳金萬委員表示,雖然凱達格蘭族認識的母語字彙不多,但是其母語文獻其實相當豐富,只要有心,繼續努力不懈,有朝一日必也能收到像復振巴宰語一樣的美好成果。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