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奧妙聲 竹音悠揚 4-3

8月第一個主日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訂的「聖樂紀念主日」, 本報特別連續4期刊登亞洲音樂神學家駱維道牧師的專文,以饗讀者。

4-3 亞洲聖詩中的基督聲音和意象


文圖◎駱維道      華譯◎林秀娟

「看基督穿原民服」:藝術和象徵

在亞洲聖詩中,有許多基督的形像,如〈基督是我一切〉(Christ Is All to Me,STB #55,譜1)這首詩所顯示的。這首詩描述基督是諮商者、親戚朋友、真正守望者(watchman true)、教師、無價的寶石、純金、全麥麵包、濃郁的奶油,甚至更多其他形像。還有以印尼西巴布亞(昔稱Irian Jaya)曲調寫的〈鳥兒歌頌晨曦〉(Bird Call Announces Morning,STB #305,譜2),此詩歌描述基督是大地頭生的長子、清晨的鳥兒、我們的陽光、引路的明燈及真實的太陽。(註1)

〈奧妙聲竹音悠揚〉第2節歌詞「基督穿原民服」(Christ in tribal cloth)(註2)是個生動描述,形容基督穿亞洲服飾、過著亞洲的生活方式。峇里島的教會是亞洲少數具獨特藝術形式、又將其基督教信仰做處境化表達的教會之一。以下是來自峇里島使用象徵符號的幾個例子:(註3)

1.峇里島人把山巒與上帝的臨在連結在一起;這個連結促使他們把教堂建築得像一座山。2.聖殿的門象徵進入上帝臨在的地方。因此,他們把傳統寺廟式的大門設置在聖餐桌的後面,但十字架豎立在中間,宣告基督是通往上帝的道路。3.峇里島的舞蹈是一個強而有力的溝通媒介,可以傳遞觀念、情緒和情感。高度風格化的姿勢,以及眼睛、手指頭、手臂和腳的動作,是了解峇里島舞蹈的關鍵,這一切全都是某樣事物的象徵性表達,有其更深層的含意。詳見下表:

所有這些象徵動作加上新的基督教詮釋,使得這一切象徵符號增添了新的層面,可以藉由舞蹈把福音傳給峇里島人。(註4)

峇里島畫家、舞蹈家、音樂家及作曲家達薩呢(Nyoman Darsane,1939年生)創作了《十個童女的比喻》(Anak Dara/The Parable of the Ten Virgins)詩歌集,鼓勵人們要殷勤準備妥當,隨時歡迎新郎基督的突然抵達。達薩呢將這個比喻,以舞蹈的前奏作為開始。(註5)

亞洲藝術家十分主動地推廣他們的作品。他們以亞洲意象來描繪耶穌。許多聖經故事從亞洲的處境重新詮釋。竹中正夫(Takenaka Masao,1925~2006年)出版了3本重要作品:《亞洲基督教藝術》(Christian Art in Asia)、《亞洲眼光看聖經》(The Bible Through Asian Eyes),以及《神所住之家》(The House Where God Dwells)。(註6)《形像》(Image)這本雜誌是「基督教藝術協會」(Christian Art Association)出版的季刊,是亞洲基督教藝術另一個很好的資源。瑪德琳‧浪格(Madeleine L’Engle,1918~2007年)說,藝術「超越文化,反映永恆」。(註7)這些豐富資源和藝術表達超越了文化的阻隔,幫助我們看見永恆,即使在苦難的陰影之下。

「她屈身種稻插秧」:上帝的女性特質

窩勒斯(Bill Wallace)把基督描繪成一個亞洲婦女,穿著部落的衣服(See the Christ in tribal cloth),「屈身種稻插秧」(bending as she plants the rice)。在他的早期作品〈基督,在祢心靈中〉(Within Your Heart and Mind, O Christ,STB #188,譜3),他描述耶穌是:

三條河流匯聚成一,以先知的烈焰說話的人,
流露母親的愛和孩子般的趣味。

這幫助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基督。因為我們把上帝的本質理解為創造者和供應者,把上帝看作母親似乎頗為合理。紐西蘭的詩人和牧師歐卦蒂(Ron O’Grady,1930~2013年)在〈上主作咱天頂父親〉(The God of us all,STB #181、新《聖詩》#32,譜4)說:

上主作咱天頂母親,祂將真理、美麗教示咱,疼人著超越義務界限。
上帝是我們的父母親,為了保護我們,又賜給這個世界新的方向。

另一首讚美詩藉著聖靈──三一神的第三個位格者(person),來描述上帝的愛。在〈慈愛聖靈〉(Loving Spirit,STB #220,譜5)這首聖詩中,茉瑞(Shirley Murray,1931年生)這樣寫著:

如母親將我擁抱,抱我在祢胸懷,餵養我以祢身體,塑造我以祢骨肉。
如父親看顧保守,教導我善分辨,舉起我站立祢肩,讓我登高看世界。

為了表達聖靈這種奧祕卻親密的情感,首先,我選擇所謂的「印度的吉普賽音階」(Gypsy scale of India)來譜寫旋律。吉普賽音階以兩個4度音階構成,3 4 #5 6, 7 1 #2 3。在南印度稱作Mayamalleve gowlla raga,類似北印度的Bhairav raga。其次,我運用一個附加節奏,也就是,triputa tala每小節7拍(3+2+2),用來增加神祕感。(註8)第三,在印度音樂中沒有和聲的概念,但它們使用主音(tonic)和屬音(dominant)作為持續低音(drones)。所以,我加上了持續低音部,然後讓它們緩慢前進,逐漸地發展成更複雜的內部旋律線條。音樂慢慢形成高潮,在靠近結尾的地方表達出聖靈的「奇妙」。鼓和雙鈴的伴奏也增添了這首聖詩的奧祕氛圍。

「生命之稻從天而降」

在亞洲,稻米是主食,以稻米來談論食物的重要性,比起以麵包來談更有意義。法烏勒(Andrew Fowler,1933年生),一個在馬來西亞的美國宣教師,在他的聖詩裡面思索「生命之稻」(Rice of Life,新《聖詩》#129〈活命米糧對天降臨〉,譜6)的神學意義:「生命之稻從天而降,帶來上主真實生命」。我用台灣布農族的兩種合唱法構成一種新的和聲風格。 最後一節的歌詞是:

生命之稻作記號,為賜永生從天降,                    
主基督真葡萄樹,主同住或生或死。(STB #190)

竹中正夫寫了《上帝是米飯》(God is Rice)(註9)一書。他從韓國詩人金芝河(Kim Chi Ha,1941年生)得到靈感。金先生曾經寫了一首詩談論吃米的屬靈意義,那是他被關在監獄裡時所寫的詩:

米飯是天堂,
如同我們無法獨自前往天堂,
我們理當與彼此分享米飯。
如同眾人共享天上星辰光輝,
我們理當與彼此共食米飯。
米飯是天堂,當我們食用吞嚥米飯,
天堂就在我們身體裡面,
米飯是天堂,是的,米飯攸關生死,
我們理當一起食用米飯。(註10)

 「當釋放窮苦基督」:嬰孩基督的卑微降生

我們總是歡喜快樂地慶祝聖誕節,不曾多想一下耶穌卑微降生的現實。雖然天使宣告歡喜快樂的好消息,但是馬利亞和耶穌實際上待在一個骯髒的地方,努力掙扎著要找一個可以好好休息一下的舒適空間。伯利恆(Bethlehem)的意思是「糧食之家」(house of bread);但在聖誕節期,我們是否忘記了餵飽世界上許多正在挨餓的嬰孩?在下面這首〈飢餓聖誕頌歌〉(HUNGER CAROL,STB #144,新《聖詩》#64〈喜樂和平兒〉,譜7)第4節,茉瑞向這一位新生嬰孩的禱告應該成為我們的警告,也應該成為我們每一個聖誕節的禱告:

喪鄉子耶穌,
阮見誚罪過,拒絕祢閣自私自利,
阮將祢閣一擺釘死,聖誕樹受苦,
喪鄉子耶穌。

為刻劃上帝這份禮物的奧祕,以及諷刺用錯誤心情慶祝聖誕,我選擇印尼的皮洛調音系統(pelog tuning)的音階mi fa sol si do來捕捉這首聖誕頌歌的氣氛。伴奏是受印尼傳統音樂甘美籃(gamelan music)之精神啟發,在其中,壺鑼(kettle gongs)用來預示(anticipate)、模仿、修飾,或重複一次(double)主旋律,其他更大型的鑼或更低音的鑼則在不同時值(intervals)敲打。

「煙霧山」(SMOKEY MOUNTAIN)這個調名讓人想起馬尼拉市郊高聳的大垃圾堆,在那裡,每天超過5萬人在丟棄的垃圾堆中翻找食物和可用物資度日維生!附近有錢人成了極為懸殊的對比,他們奢侈度日,像在王宮裡的國王一般,有許多食物和僕人,丟出大量的垃圾;而這些窮人,包括許許多多年幼的孩童,卻必須在垃圾堆中搜尋髒掉的食物來填飽飢腸轆轆的肚子,這是人間悲劇,也是不公不義。這首詩歌絕對不是一首歡樂的聖誕頌歌,卻是一個提醒,也警告我們每一年把嬰孩耶穌再一次釘死在聖誕樹上的危險性。(註11)

為回應亞洲的貧窮和兒童的受苦,斯里蘭卡詩人馬拉幸格(Walter Marasinghe,1933年生)向這位新生兒懇求(STB #273,譜8):

小小嬰孩主耶穌,請祢聽孩童哭聲;
請祢與他同受苦,請祢傾聽他哀鳴。
見他瑟縮草屋內,見他依偎母懷抱,
見他身穿破衣裳,見他寒冷難成眠。

附註

1.這裡和前一個段落中許多英文名詞首字母的大寫,與它們出現在Sound the Bamboo (GIA, 2006)的聖詩一樣。(譯註:此註解只適用原文版)
2.Wallace,〈奧妙聲竹音悠揚〉這首聖詩的第3節。
3.I-to Loh, Kristus Sundaring Bali/Christ the Light to Bali (Manila: Asian Institute for Liturgy and Music, 1988), 7-8.
4.Loh, 1988, 15.
5.參閱以上駱維道的封面設計(1988,見註3)。
6.Christian Art in Asia, with Ron O’Grady (Tokyo: Kyo Bun Kwan in assoc. with Christian Conference of Asia, 1975); The Bible Through Asian Eyes (Auckland, NZ: Pace; Kyoto, Japan: Asian Christian Art Assoc., 1991); and The House Where God Dwells: An Introduction to Church Architecture in Asia (Hong Kong: Christian Conference of Asia, 1995).
7.Madeleine L’Engle, Walking on Water: Reflections on Faith & Art (Wheaton, IL.: Harold Shaw, 1980), 49.
8.用手示範這個7拍節奏型態的方法是:拍手,尾指,四指;拍手,揮手,拍手,揮手。拍手,意思是「強拍」;揮手,意思是「弱拍」。
9.Masao Takenaka, God is Rice: Asian Culture and Christian Faith (Geneva: 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 1986).
10.Masao Takenaka, “God is Rice” in Towards a Theology of People, Urban Rural Mission (Tokyo: Christian Conference of Asia, 1977), 125.
11.要學習這首聖詩的旋律須先唱跳級音階上下行,如:3 4 5 7 1 3 1 7 5 4 3。

(待續)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