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風琴 帶出聖堂天使之聲

編按 :每年8月第一個禮拜天,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訂定的聖樂主日。管風琴,是專門為教會服事所製造的樂器,在今年第30屆傳藝金曲獎中,多位入圍出版類專輯獎的演奏者及團體,都與教會管風琴有淵源。《台灣教會公報》將以連續兩期新聞專題,揭開管風琴的神祕面紗,訴說這樣「貼近上帝的樂器」在台灣的故事。

【陳逸凡專題報導】台灣管風琴協會理事長、台南神學院教會音樂系所主任劉信宏副教授,不僅是台灣頂尖的管風琴家,更對教會音樂發展及管風琴前景有深刻觀察。

近年劉信宏協助國家音樂廳、大稻埕教會、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等地管風琴整修及建置。他指出,管風琴早年必須透過人力、獸力、水力、風力來鼓風,現今以電力取代,透過風壓吹過管子發出聲音。起初絕大多數的管風琴都放置於教堂當中,直到後來社會發展,才逐漸放置於演奏廳或歌劇院當中,不過大多數演奏者仍是基督徒。

「在一個小時的禮拜過程中,音樂占了很重要的部分,然而有一半以上的樂器無法勝任教會裡演奏音樂的工作,主要是因為這些樂器的聲音不夠大。」劉信宏分析,在沒有電子擴音器的時代,吉他或鋼琴都不足以將音樂傳遞到教堂空間中,唯一能讓全部的人都聽清楚的樂器,就是管風琴。

大多數的鋼琴有88個琴鍵,管風琴大多是一組61個琴鍵,「看起來比鋼琴還小,事實上卻比鋼琴還大。」劉信宏解釋,因為管風琴可以透過管子的長短來擴展音域,加上一台管風琴會有上下好幾排鍵盤,等於好幾台音色不同的鋼琴同時存在一台管風琴之中;一般國外教會最常見是三組手彈鍵盤加上一組腳鍵盤。

由於實體管風琴的體積龐大、造價高昂,如今電子管風琴也受到許多教會的採用。「20年前電子管風琴主要透過電晶體等元件發聲,這10年則有很大進展,已經可以透過錄音技術,彈奏出真正管風琴的聲音。」劉信宏舉例,早年電腦體積龐大,功能卻不及一支智慧型手機,電子管風琴也是如此,但隨著技術發展,如今大約20幾萬台幣就能購得電子管風琴。

「購置樂器簡單,最困難的關鍵還是人才培訓。」劉信宏說管風琴之所以困難,是因為除了雙手彈奏,還要加上雙腳及音栓配合,音量、音色、鍵盤反饋力度,都必須透過音栓來控制。早年歐美教堂對音樂品質的要求高,訓練出許多非常厲害的管風琴家,在台灣,除了台南神學院及台灣神學院,包括真理大學、台北藝術大學、東吳大學、輔仁大學、東海大學都有管風琴課程,雖然一般人在台灣不易取得練習機會,也很難以此謀生,不過因為電子管風琴日漸普及,情況已經改善。

對於管風琴在台灣的前景,劉信宏認為會越來越好。現在留學歸國人數及網路影片增加,相關觀念也更加完善,「例如很多交響樂曲需要管風琴,台灣早期只是偷偷把管風琴的角色拿掉,若非專業人士不會發現,而藝術需要累積,一旦聽到更好的東西,就無法回去聽較差的東西,相信教會也是如此。」

劉信宏認為,彈奏管風琴需要的不只是熱情,還需具備專業,包括雙連教會、靈糧堂、懷恩堂都有聘請全職同工。「彈奏10分鐘的音樂,背後要練習100個小時,就像醫生開刀4個小時,背後需要好幾年的訓練。」他認為這是比較健康的人才培育方式,不僅可以提供就業管道,也能維持優良的事奉品質。

台灣管風琴協會介紹

【陳逸凡專題報導】台灣管風琴協會成立於2010年10月30日,致力推廣管風琴音樂、培育管風琴人才並與國際管風琴機構接軌交流,在今年第30屆傳藝金曲獎中,該協會成員獲得破歷史紀錄的7項提名。
協會理事長劉信宏指出,台灣現有的管風琴多為歐洲製造,但是師資卻以留美為大宗,因此一開始是由美國管風琴家協會(American Guild of Organists)協助成立台灣分會,進而向政府登記成立台灣管風琴協會。也因為樂器特性使然,幾乎所有的會員都是基督徒。

台灣管風琴協會招收具有音樂背景者,區分為學生會員與教師會員,目前共有30多位會員。協會平時除了串連專業師資交流,也會幫助學生會員出國深造。

劉信宏認為,早期長輩認為要傳福音就要當牧師,然而包括文字、音樂、社會工作,都可以成為傳福音的工具。他鼓勵有心向學的青年可以投考神學院,畢竟最優秀的管風琴師資仍以神學院為主,現在許多產業都與音樂有關,發展十分廣闊。

劉信宏分享,台灣引進管風琴只有短短幾十年,卻正好遇上管風琴技術起飛,可以直接與最新科技接軌,甚至全亞洲最大的管風琴就坐落於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他說,協會規劃在近年內,運用台灣產業優勢推出「取樣電子管風琴」,爭取相關產業發展。

巨無霸 全台教會最大

│台北中會大稻埕教會│瑞士製,33音栓│

【林宜瑩專題報導】台北中會大稻埕教會擁有全台教會內最大的管風琴,意外成為大稻埕地區的週末特色旅遊景點之一。大稻埕教會當初在規劃重建時,就在設計上留有裝設管風琴的空間。2010年8月15日獻堂後,礙於興建經費花費龐大,原本教會長執期望能趕緊清償借貸款項,並未想要購置管風琴,後來在古蹟獎勵、容積移轉獲得補助款的恩典鼓勵下,大稻埕教會牧師謝大衛表示應完成當初設計初衷、將最好的獻給神,經由教會長執整合不同意見,最終決議裝設管風琴。

教會工作小組四處拜訪裝設有管風琴的場地,意外發現位於海邊的高雄中會鼓山教會管風琴裝設了10年,又經歷過九二一大地震,竟然完全沒有受到損害。探詢後才知道鼓山教會是向瑞士馬提斯公司(Mathis Orgelbau)承購,而且是當時台灣唯一向馬提斯公司採購管風琴的教會。工作小組與馬提斯公司聯繫,表明來意後,馬提斯公司總裁赫曼‧馬提斯(Hermann Mathis)親自到大稻埕教會參加主日禮拜,並現場丈量教會空間、測量聲音回音的殘音狀況。

從2010年決定訂購、2011年開始等候訂置管風琴,期間一年半期間,大稻埕教會必須定期向馬提斯公司回報教會濕度數據,終於在2013年8月4日,教會舉行獻琴感恩禮拜。至今,該琴已使用超過6年,除了定期的保養,從未維修過。謝大衛表示,大稻埕教會能完成管風琴的裝設,要特別感謝當時台南神學院音樂系主任劉信宏老師的協助。

大稻埕教會管風琴耗資3000萬元,當初獻琴規模排名全台第三大,僅次於國家音樂廳與真理大學,如今排名降至第五,依序是高雄衛武營、國家音樂廳、屏東音樂廳、真理大學、大稻埕教會。不過,論裝設在教會禮拜堂的管風琴尺寸,大稻埕還是無人能敵。

大稻埕管風琴是由三座獨立鍵盤、一組腳鍵盤、可控制發聲管鍵的33支音栓、無發聲連接用音栓7支的「主琴座」,加上包括主音音管、弦音管、簧片音管、泛音管共2334支音管管件,以及鼓風、氣流裝置系統共三大部分所組成。琴座主體外觀由主音管及桃花心木組成,上頭並刻有象徵荊棘的「薊」雕花,琴鍵則是用黑檀木與動物骨頭製成,共有61鍵;32鍵腳鍵盤則以橡木製成。

謝大衛說,管風琴被莫札特稱為「樂器之王」,大稻埕教會裝設管風琴的起心動念,就是希望透過設置長久敬拜上帝的樂器,讓世世代代、子子孫孫能傳承基督信仰下去。他說,大稻埕每個主日禮拜都使用管風琴敬拜,每月隔週六也開放外界參觀,只要事先向教會預約,當地學校、政府機構、文史工作團體及自由行背包客,都可進到禮拜堂來,教會也因此成為大稻埕地區的特色旅遊景點。

謝大衛說,多數來教會參訪的人都沒聽過管風琴的聲音,因為一般人除非特地買票進到國家音樂廳,否則很難有這樣的機會欣賞。他很歡迎沒聽過管風琴的朋友們,每個禮拜天上午10點能到大稻埕教會參加主日禮拜,在台北市被編為第100號市定古蹟的禮拜堂內,好好享受優美的管風琴聲,同時感受到上帝臨在的平安與喜樂,他相信,這會讓人對基督信仰有另一番不同的感受與體驗。

電磁傳動可移動

│台南中會南門教會│德國製│

【陳逸凡專題報導】換上彈奏專用鞋,台南中會南門教會管風琴司琴手鄧子宜老師在位置上坐定,禮拜堂內瞬間流洩出優美的巴哈樂曲,令人心神舒暢。鄧子宜解釋,彈奏管風琴需要手腳並用,不能穿一般的鞋子演奏,必須換上專門訂製的絨布底皮鞋,才能方便雙腳在踏板上順暢移動。

台灣氣候濕熱,為維持適當濕度及溫度,管風琴內部裝有濕度計及溫度計監控。鄧子宜謹慎打開管風琴側面的小門,露出一條狹長的鐵梯,他取出放置於管風琴內部除濕用的木炭盒,邀請記者攀上鐵梯一探究竟,只見管風琴內部由大小金屬管件密集羅列,這是管風琴發出優美樂聲的來源與祕密。

南門教會會友戴松雄、石瓊玲夫婦,回憶教會裝置管風琴歷程。2004年南門教會新堂落成時,已故長老遺族捐出50萬元欲購買管風琴,無奈經費過高而作罷。後來石瓊玲陸續向父親石慶璋醫師募得400萬經費,長執會也同意籌措剩餘經費,終於順利安裝管風琴。

過程中,留學德國主修管風琴的石瓊玲透過德國友人協助尋找教會財力能負擔的管風琴,最後找上擁有多年製琴經驗的森林教會樂器公司(Waldkircher Orgelbau Jäger & Brommer)。她並曾帶著教會成員前往德國管風琴工廠及教堂拜訪,最終以700萬成交,並於2008年完成安裝,舉辦獻琴音樂會。

南門教會管風琴高5.6公尺,所有零件都是手工製作,木頭取自德國黑森林附近的橡樹,大大小小的音管達702根,琴座體積雖然比一般鋼琴小,但需要6名壯漢才搬得動,當初零件是以20呎貨櫃運送來台,3名德國技師總共花費10天組裝。這部管風琴為電磁傳動式,與機械式管風琴最大不同,在於演奏台可經由電線連結而任意移動,鍵盤旁有15支音栓,為按鍵式而非手拉桿式,操作較為方便。

管風琴安裝完成後,石瓊玲及戴松雄亦無私開班授課,訓練有興趣彈奏管風琴的成員,鄧子宜正是當時最後一批學員,同時也是他們最得意的門生,至今仍是教會管風琴司琴手。鄧子宜分享,他在彈奏管風琴的過程中絲毫不會感到疲憊,心中充滿上帝同在的喜樂。

篤實座落會堂隅

│七星中會雙連教會│德國製│

【林宜瑩專題報導】七星中會雙連教會10樓禮拜堂前方左側入口處,有一台德國德特勒夫科勒克管風琴廠(Detlef Kleuker Orgelbau)製造的管風琴。1985年,在台灣神學院音樂系老師陳茂生建議下,雙連以490萬元購入,至今已使用34年。雙連幹事主任許昭萍表示,管風琴是最主要的敬拜樂器,教會每年委請專業調音師調音、保養,幾年前也汰換過相關零件。

高齡88歲的榮譽長老郭俊雄表示,當時台北中會城中教會有長老奉獻一台管風琴,陳茂生老師覺得雙連教會也應該裝設一台,教會長執前往城中教會拜訪後,透過名記公司董事長鍾文雄引薦,教會與德特勒夫科勒克管風琴廠接洽。該公司派人前來台灣評估、勘查現場後,1985年1月小惠決議採購,經過7個月製作、運送與組裝才完成。

郭俊雄表示,雙連教會在興建之初,並未考量要裝設管風琴,一台管風琴重達3、4公噸,為確保樓板載重、建物結構安全,最後決定在禮拜堂前入口處、靠近梁柱的地方來設置。他也透露,教會大樓落成後,很多會友期望教會開銷多由租金收入支付,可是經長執討論後,認為大筆支出應由教會法人出資一半,另一半由會友奉獻支持,這樣才能凝聚眾人之力,一起關心教會事工。

為了管風琴的使用,雙連教會也設立音樂總監來管理、安排司琴、詩班練唱等事務。陳茂生是第一任音樂總監,朱安美為第二任,陳韵芬是第三任。

朱安美在雙連聖歌隊擔任指揮,後來又成為第二任音樂總監,共服務了24年直到65歲退休。她表示,雙連每場主日禮拜有500至600人,只用鋼琴司琴,會被眾人唱詩的聲音壓過,若使用管風琴,加上彈奏人員妥善運用音栓,使聖樂音色更豐富多變,就能讓整場敬拜有更好呈現。

朱安美說,無論在守聖餐、婚喪禮拜、復活、聖誕等教會節期時,管風琴與其他樂器配搭,總能觸動在場每位人心。她認為,在有裝設管風琴的教會聚會,會友真的很幸福,因為有很多人一生都沒聽過管風琴的聲音,大家應該要好好珍惜這樣的恩典,在敬拜上帝時,透過管風琴用心感受上主臨在的感動。

與海風地震並存

│高雄中會鼓山教會│瑞士製│

SAMSUNG CSC

【林婉婷專題報導】教會空間高挑對稱,空中懸掛十字架,牆面上鑲著擁有26個音栓、1836支音管、高8.1公尺、寬8公尺、深2公尺的管風琴──這是高雄中會鼓山教會委託瑞士馬提斯公司(Mathis Orgelbau)承製,於2003年完工,耗資約新台幣2400萬元,經費全來自已故長老張文章的奉獻。

日治時期,第二代基督徒的張文章從台南搬遷到高雄濱線(哈瑪星),在日本人公司做雜務,被社長重用。終戰後日人離台,張文章承接日人公司,從貨運起步、後發展到遠洋漁業。由於輸出漁獲至日本,而認識為日本銀座教會維修管風琴的廠商望月,也首次接觸管風琴、聽見優美樂聲,認定「這就是教會應該有的聲音」。

懷抱將「最好的」獻給上帝的心意,張文章向教會提出建立管風琴的異象,而弟兄姊妹們也滿懷期待。有賴張文章全額奉獻與望月擔任顧問,鼓山教會於2000年擴建教堂時訂製管風琴,3年後各部件製成並跨海抵台,耗費約20多天組裝、30多天調音,期間教會借用鄰近活動中心聚會。最終,為鼓山教會量身打造的管風琴完成,今年已邁入16歲。

「管風琴的時間越久,聲音越好。」長老顏惠傑表示,管風琴像好酒一樣越存放越香醇,維護是不可少的步驟。長老陳偉聰說明,教會每兩年請原廠師傅來台檢修調音,由於鼓山教會位於海邊,風大且含有大量鹽分,加上附近捷運經過,頻繁震動也可能導致管風琴零件變形,維修並不簡單,每次往往耗時1個多月、花費200多萬。維修期間管風琴暫停使用,但離不開管風琴的會友們總很期待趕緊再聽見優美樂音。

管風琴究竟和其他樂器有何種不同?擔任管風琴老師的會友呂慧真認為,其特色是莊嚴感;陳偉聰指出,管風琴能演奏出木管、銅管等音色,就像小型交響樂團,層次豐富。

談到管風琴的影響,張文章之子張榮凱長老提到,管風琴有助造就教會內音樂人才。目前鼓山教會的音樂團隊包含提琴弦樂團、聖歌隊、女宣聖歌隊、兒童聖歌隊和敬拜讚美團。而教會除了在主日禮拜與教會活動使用管風琴外,也協助管風琴家辦理音樂會、接受參訪。

手馳腳踏優雅彈──專業管風琴師分享

【特稿/蔡佩如】各位的教會是用哪種樂器敬拜呢?或許大部分都使用鋼琴,但鋼琴聲音會隨時間減弱,無法像管風琴一樣保持一定音量。每間教會若能擁有一台管風琴是最好的,但礙於硬體空間、預算等原因無法達到,這時,電子式管風琴是一種選擇。

管風琴音管種類分為主音音管(principals)、笛管(flutes)、弦管(strings)及簧管(reeds)等四大類。另有泛音管(mutations)及混合音管(mixtures),若能巧妙的運用音色變化,會使整場禮拜音樂更加豐富。

琴座包含手鍵盤、腳鍵盤、音栓及預設鈕。手鍵盤有61鍵,一般至少為二個手鍵盤:主鍵盤(Great)及調量鍵盤(Swell);較大型會多一個詩班鍵盤(Choir)共三個手鍵盤,其中調量及詩班鍵盤可透過踏板來控制音量大小;腳鍵盤有32鍵,由腳尖及腳跟並用演奏。

不同的音栓控制不同的音管,藉由音栓拉出,通往音管的活塞才會打開,讓氣流進入音管而發聲;電子式管風琴則是透過預設鈕預先儲存演奏所需的音色組合,在演奏時可方便音色變化轉換,通常設置於手鍵盤下方或腳鍵盤上方。

那真正的管風琴與電子型管風琴的差異在哪裡呢?真正的管風琴是透過鼓風裝置,將風送入音管發聲。而電子管風琴是電子樂器,音色是從真正的管風琴中錄製,採樣其音頻來模擬真正的管風琴聲音,而非音栓上所標示的樂器。

身為司琴者,在禮拜中演奏音樂來敬拜、讚美上帝是很重要的一件事!當會眾唱聖詩,司琴需兼負指揮和帶動領唱的作用,這時需要明確的拍點及速度,觸鍵彈奏方式及分句極為重要。而彈奏管風琴需要手腳並用,也必須調控身體重心,是極大的挑戰!

以四部和聲聖詩為例,若要讓會眾聽清楚主旋律,右手需要在主鍵盤彈奏第一部、左手在調量鍵盤彈奏第二、三部、雙腳在腳鍵盤彈奏第四部。彈奏時也需考慮音栓部分,除了讓音管的音色融合為一體外,也必須配合每首聖詩不同的意境使用不同音色或聲部增減,透過音樂與會眾一起感受上帝賜下的美妙聲音!(作者為七星中會台北東門教會會友,七星中會永吉教會管風琴師)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