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無遮欄】敬告吾等台灣人民

林佩蓉(國立台灣文學館副研究員)

拜台北市長柯文哲成立「台灣民眾黨」所賜,台灣文化協會及其成員,以及響噹噹的「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等受到矚目,這讓忝為研究蔡培火的筆者有機會抒發一些想法。

現在史料資料庫頗為發達,復刻報紙放在圖書館供人閱讀亦是普遍。《台灣青年》創刊號,發行於1920年(大正9年)7月,裡面充滿著欣欣向榮之氣,日本知識人無不大大的恭喜這份由當時在日的台灣青年所創辦的雜誌,其中一篇由明治大學泉哲教授發表的〈敬告台灣島民〉,內容大抵是對於台灣知識分子能自發刊物,是「台灣青年互相協力,以台灣島民文化向上之目的」,讓人欣悅,他說了諸多想法,其中以經濟和教育為要。

泉哲充分觀察到日本境內需要台灣物產的供應,他也看見台灣的「株式會社」多落入日本境內的資本家,以致島民不能安居,台灣資產家多遷徙到中國或者南洋,因此他說,接下來新設的會社應要漸次的移到台灣島民身上,並廢止設置日本人擔任「重役」的規定。

筆鋒一轉,他批判台灣總督府對教育疏忽,並抱著「事不干己」的態度,無論公學校還是中學,對比日本境內相差甚遠。總督府的說法是考量「殖民地人民文化」之故,泉哲認為這只是讓教育機制成為「台灣勞動者的養成所」或「納稅器械製造所」。泉哲呼籲台灣人要奮起爭取權利,要有大決心,他相信日本境內的有志者也會支持,並說出這句至關重要的話:「台灣非總督府之台灣,實為台灣島民之台灣。要當自知之。」

同年的《台灣青年》蔡培火在〈吾島與吾等〉中提及:「台灣乃帝國之台灣,同時也為我等台灣人之台灣也。」這句話在1921年12月15日在東京發行的《台灣青年》1卷5期上出現,常為日後台灣史學者引述的話語。但長年來引用者最多只加了上下引號,鮮少提及出處。

回到1920年秋天,台灣的知識分子閱讀從日本傳來的《台灣青年》,其中一位蔣渭水,也正預備集結醫學生進行文化運動。在資金、人力組織接近完備,那是1921年的夏天,過幾個月,10月17日台灣文化協會成立,在全島南北將近300多人面前,由蔣渭水報告創立大會的經過及抱負。蔣渭水和蔡培火同行了不少路,從文協到「台灣民眾黨」,只是個性迥異、做事方式不同,因此有「北水南火,水火不容」的差異關係。

這兩篇文章都很值得一讀,有些論述、觀點,至今依然可供對應。那是個必須偽裝、偶爾戴個假面具,才能吶喊奔跑的時代,即使困窘、矛盾,但這些人挺身說了話、做了事。他們想的就是怎樣可以在強權之下,台灣可以怎樣是台灣人的台灣。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