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普世事工紀念主日

為台灣及亞太人民尋求公義與和平

連振翔(總會普世幹事)

「相愛連結肢體,生命見證基督」為2018至2019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總會年度主題,這是非常「普世」的主題。普世運動的根本精神,正在於同屬基督的不同肢體之間彼此連結、支持的關係。

根據PCT的信仰告白,「普世」是教會本質之一:「阮信,教會是上帝百姓的團契,受召來宣揚耶穌基督的拯救,做和解的使者,是普世的,復釘根在本地。」在信仰告白中,提到教會的普世性時,隨即補充教會同時是「釘根在本地」,這種教會同時是在地又與普世結連的告白,在普世教會中是非常前衛且獨特的見證。因此可以說,當一個基督徒群體開始意識到其他基督徒群體的存在,上帝是宣教主體,並跨出步伐與不同的基督徒彼此對話、共同見證,這就是「普世」的開始,也是教會實現自我本質的重要過程。

普世與本地密不可分,因此本地的宣教需要普世教會的提醒,以避免陷入本地的盲點。同時,本地宣教的獨特見證,也可以對全世界帶來獨特的貢獻,使台灣教會不再只是接受的教會,更是能貢獻全世界的教會,在普世教會由西走向東,由北走向南的過程中,能成為世界的好夥伴。

2020至2021年,即將有一系列普世機構大會的召開,包括世界傳道會(CWM)大會將於2020年6月9~16日在南非約翰尼斯堡舉行,亞洲基督教協會(CCA)大會將於2020年9月3~9日在印度喀拉拉邦召開,主題為「上主,在祢的靈裡更新我們,並恢復全受造」,另外,還有普世教協(WCC)大會將於2021年9月8~16日在德國卡爾斯魯爾召開,主題為「基督的愛促使世界和好與合一」(Christ’s love moves the world to reconciliation and unity)。

同時,接下來兩年也是許多普世教會領導者卸任與新任的時刻。在這個普世運動走向調整的時期,PCT需要準備好投入下一個階段的普世旅程。特別是信仰告白中所說的「做和解的使者」,可以回應普世教會的關切。其中,除了國外的普世關係,台灣內部的普世推動更是近期的首要目標。外交是內政的延伸,唯有PCT各堂會、中會能有釘根本地的普世實踐,唯有PCT能跟台灣其他教派與信仰共同合作,唯有台灣的基督信仰都能深化關心,不只社會議題,更是人權意識、深化民主,這樣台灣的民主才能不只是防衛機制,更能成為世界的好朋友,成為民主的前線,才有紮實的基礎。

普世關係委員會不只是一個事工的單位,更重要的是一個建立「關係」的橋梁單位,使台灣眾教會都能「釘根本地實踐愛,結連普世行公義」。


英國牧師的排灣語

文圖◎ 樂歌安‧督達里茂(排灣中會總幹事)

左起 ‘Eleng、懷約翰、師母伊莉莎白、樂歌安。

今年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總會的「普世事工年」,期勉眾教會能關注普世事工。4月總會第64屆通常議會最後一天,我和總會助理總幹事’Eleng Tjaljimaraw(高天惠)牧師一早搭機前往倫敦,探望1951至1970年在排灣族宣教的懷約翰(John Whitehorn)牧師。

懷牧師已年過九旬,他躬着腰、步履蹣跚,說起話來氣若游絲。我們唱了兩、三首排灣語詩歌,捎去排灣族眾教會對懷牧師的思念與感恩後,懷牧師坐在搖椅上輕聲平穩地說:「Maljimalji aravac tua nu pinantjezan.」(非常感謝您們的到來。)我們稍愣了幾秒,確定懷牧師是以流利的排灣語向我們致謝,當下,那觸及生命的感動實在無法言喻。

顧及懷牧師身體的狀況,我們原想表達謝意之後便及早離開,避免我們的到訪造成牧師身體的負荷。懷牧師卻趕緊請牧師娘從房間拿出他珍藏的相片──排灣族宣教的足跡,每一張都清楚寫著何時、何處、何人、何事。我們竟然在坐了13個小時飛機、近1萬公里之遙的倫敦,看見排灣族1950、60年代部落及教會的樣貌。

‘Eleng牧師興奮地看到一張黑白照片,底下寫著羅馬字「Tjnubak buksi」(高華夏牧師)──那是她安息主懷多年的父親。她指著照片對懷牧師說:「Ti kama aicu.」(這是我爸爸。)她與懷牧師對遇的眼神充滿了興奮與感動。

懷約翰展示他珍藏多年的相片,排灣族宣教的足跡。

回旅店的路上,我們搭著全世界最古老的倫敦地鐵,分享懷牧師當初憑靠什麼樣的心志,放棄英國優渥的生活條件,去到交通不便、民不聊生的台灣原住民部落。我們也回想剛落幕的總會通常議會,鄭仰恩牧師分享的普世教協(WCC)事工、日籍宣教師臼杵翠分享的日台教會關係、李宇平傳道師分享的台灣普世論壇(TEF)、’Eleng牧師分享的原宣普世事工及林偉聯牧師報告的國際救援事工,所有的分享仍言猶在耳。只是,經由年逾九旬的懷牧師一句短短的排灣語,一張張帶著宣教故事的舊照片,才真正把在總會通常議會裡聽到的普世事工聽進耳裡、放入心中。當初若沒有英國長老教會的差派,沒有懷約翰牧師的委身,就沒有今天的排灣中會及排灣族語聖經。

總會通常議會邀請鄭仰恩牧師專講,鄭牧師特別提到參與普世合一運動,除了致力合一與對話外,教會因為自身的軟弱,無法單獨對抗時代處境的危機與挑戰,因此需要共同面對時代的重大社會議題。鄭牧師也提到,一個真實的普世關係,必然會要求夥伴教會回應發生在其他國家違背真理、侵犯人權的處境。
欣逢排灣中會成立55週年,為回應總會事工,本會也為55週年訂定了「組織再發展‧迎向普世年」的主題。除了期待各部會、教會組織更加完善及成熟,更重要的是,打開眾教會的宣教觀,由排灣族群到其他各中、區會族群,學習68年前的懷約翰牧師,跨過海洋與陸地的界線,差派宣教師或宣教團隊至其他國家,成為他國他族的宣教夥伴。


亞洲婦女攜手做神學

文圖◎詹秀音(AWRC總幹事,長老教會牧師)

亞洲婦女文化與神學資源中心(Asian Women’s Resource Centre for Culture and Theology,AWRC,簡稱亞洲婦女資源中心),是一個跨越教派的女性神學工作中心。1987年亞洲婦女神學家會議在新加坡舉辦,當時幾位與會的亞洲第一代女性神學家朴李宣愛(Sun Ai Lee Park)、伊芳‧達林(Yvonne Dahlin)、普拉‧卡羅(Pura Carlo),深感亞洲婦女迫切需要一個在神學和事工上相互鼓勵並表述亞洲婦女處境神學的社群。隔年9月,她們正式在香港創辦亞洲婦女資源中心。30多個年頭過去,中心始終不斷透過期刊《照上帝形像》(in God’s image)倡議亞洲女性解放神學,也在亞洲各個國家舉辦工作坊,滋養、啟迪各地對神學感興趣的女性神學家和平信徒。

亞洲婦女對彼此的掙扎處境不陌生,大部分亞洲人生活貧窮,其中婦女受害最深。即使亞洲婦女擁有豐富、多元的婦女經驗,在亞洲的信仰團體和教會生活中,其獨特且具價值的處境卻鮮少被發掘。正因如此,亞洲婦女資源中心透過講述婦女及其他邊緣人受壓迫的議題,挑戰加諸婦女身上的種種社會歧視和文化阻礙。我們展望:在一個社群裡面,不論是教會或社會,女性、男性或孩子,每個按照上主形像創造的個體都被看為有價值,享受平等的關注,和上帝其他創造物互相尊重、關懷和承擔責任,連結共處,活出解放、包容、歡欣的新人生。

AWRC標誌圖說:婦女是一粒種子,成長、開花、繽紛;種子象徵生命和運動的源頭。

亞洲婦女資源中心作為一個從事普世工作的亞洲據點,長期與強調落實本土的普世機構亞洲教協(CCA)和「小錢禱告運動」全球委員會(ICFLC)合作,連結亞洲婦女突破困境。筆者2007年有幸參與在台南神學院舉辦的「亞洲年輕婦女做神學」,與會者受邀從自身的女性經驗開始,回溯、分享性別處境,並開放耳朵聆聽。我們共同驚覺,原來亞洲女性長期共同背負許多不幸、不對等。我們談論、思索存在家庭、教會、社會卻刻意遭受漠視的女性處境,我們正視文化和傳統制度性的扭曲價值,我們覺醒、結伴、不低頭,繼續不斷對抗迎面而來的壓迫或挑戰。神學工作坊多年前在我們心裡播下的種子,仍持續拉著其他姊妹的手萌芽、開花,如同中心的標誌。

亞洲婦女資源中心辦公室跟隨總幹事居住地而遷移,從初設時的新加坡、馬來西亞,至2018年落腳台灣。誠摯感謝台中中會民族路教會愛最微小的姊妹弟兄,慷慨整理一個辦公空間為普世所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總會總幹事和普世、婦女同工,水湳教會、中清教會、西屯教會牧長和許多小額奉獻協力的兄姊,祈禱上主豐盛賜福您們的扶持、看顧。

中心擁有近250個期刊訂戶和會員。《照上帝形像》不單是一本突破限制、鼓勵任何形式創作──論文、詩集、圖像、報告、書評、禱文的期刊,更是目前唯一一本亞洲女性神學期刊,近期將探討氣候公義、科技、假新聞與錯誤資訊等議題。歡迎您訂閱、投稿:awrccoordinator@gmail.com。


能不能作台灣人?──八年級生的挪威經驗

文圖◎黃敘恩(長老教會青年)

作者(左二)與義大利同事合影。

這幾年,台灣的年輕人盛行到國外打工度假,除了增加積蓄,到不同語言、文化的地域擴增視野也是一大誘因。我很幸運有機會到挪威工作,因此得到很多刺激和收穫。在國外生活這半年,除了觀察歐洲現狀,也多了一個觀照台灣的視角,讓我能更立體地反思台灣的處境。

我出生在台灣民主漸漸展露曙光的年代,雖然至今仍稱不上完備,但這20幾年來,台灣的民主、法治、公民素養走了很長一段路,從過去長期被殖民的歷史,積極找回與保存失落的語言、族群文化。我曾經相信,最終我們不必再由鄰近大國定義,而是找出屬於這塊土地獨有的國家認同。然而到了國外,我發現這些得來不易的身分和價值其實十分脆弱,我們無法受到國家的保護,也常常無力保護我們的國家。

中國在國際上猖狂的影響力,對國外生活的台灣人來說更顯著衝擊,「台灣認同」在國際孤立無援,日常生活平添很多無奈與為難。例如挪威2010年頒發諾貝爾和平獎給民運鬥士劉曉波後,中國隨即禁止進口挪威鮭魚,造成巨額損失。因此2013年挪威政黨輪替後,為與中國重啟貿易協定,新政府決定無視中國多項爭議性的人權問題,同時在台灣人的簽證和證件上標明為中國人,以此緩解貿易抵制,台灣人為了在挪威求學或工作,必須成為法定的中國人。另外,眾所皆知的,中國近年致力於對多個航空公司、語言檢定、國際研究機構等施壓,要求將台灣註明為中國的一省,這些都可能在各個專業領域及生活面向壓縮旅外台灣人的空間。

作者離開挪威前與教會弟兄姊妹聚餐。

由於工作關係,我每天都會接觸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包含中國人。不少中國人聽到我自稱台灣人後動怒,更多則稱我「老鄉」、嘲笑台灣人的用語和發音……,他們根深蒂固相信,台灣是他們遙遠又神祕的一部分。有些旅客知道我來自台灣,會詢問我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曾經有烏克蘭旅客回應:「我們跟俄羅斯也常因為語言、文化很相近,被誤認為同一國。」也曾遇過2017年獨立抗爭的加泰隆尼亞人,他自我介紹時強調自己不是西班牙人,我也以台灣和中國的現況回應。

台灣的處境在國際上其實並不特殊,大國併吞少數民族似乎成為一種必然。隨著大國強盛,小國的認同一點一滴被抹除,今日依然有許多小國堅持自己的身分國族認同和傳統文化,但有更多小國早已消失在世界歷史的洪流中。

有趣的是,雖然台灣的主權在國際上尚未受到認可,台灣和中國曖昧不明的政治角力也常讓外國人霧裡看花,但在外國人眼中,台灣人和中國人卻有明確的差異。台灣人也因此在某些場合受惠,例如台灣在申根區(Schengen)和許多國家都免簽,之前也有新聞報導,德國機場讓持台灣護照的人快速通關,持中國護照的人卻被拒絕。台灣庶民外交展現的熱情、開放和禮儀,讓我們容易在不同國家交到朋友。

台灣雖然是小國,但也包含許多不同種族、語言群體,包容台灣、中國、中華民國等不同身分認同,這是一個民主自由國家的包容力,即使國家認同不同,還是可以一起生活。然而,盤根錯節的脈絡與情感,總是拉扯著彼此,難以前進。一個國家的存在來自國人內部的認同及國際上外部的認可,台灣因為昨日的歷史和今日的中國勢力,內外都無法凝聚明確共識,只能在各樣妥協中緩緩前進。

今年初,習近平發表「告台灣同胞書」、新疆的「再教育營」、最近幾個月香港無組織的「反送中運動」,皆可看出中國對人民的控制越來越強硬。我自挪威回台後,從去年底的選舉觀察到,台灣人對民生經濟的重視,可能高於維持民主法治,內部認同分歧讓有些人「亡國感」日深。挪威著名景點「惡魔之舌」上,各國遊客舉自己的國旗合影,希望台灣有一天也能在世界各地驕傲地揮舞我們的國旗。

申請單國家名稱被迫改為中國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