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108課綱,新學期新希望?

你家有小一、國七和高一新生?那麼這個新學期,就開始用108課綱上課囉!新課綱發展主軸是「核心素養」,我們邀請高中、國中、小學三個教育現場工作者,告訴你如何在日新月異的教改中安靜心、存盼望。

選修課程,對台灣學多點感應


文圖◎林秀珍(台南女中國文老師)

從擔任教職第一天即不曾間斷思考:為何「台灣學」(以台灣為主體的學問)在台灣的國民教育階段如此遙遠?如何讓莘莘學子在斷裂與空白中有萌芽的可能?

這樣的問題問到多年後的此刻,大多時候,總是不甘心被制度與教材內容綁架,唯一的方式就是讓自己多累一點,從社團入、舉辦研習營、找講師演講等方式著手。想從高中端自主發展台灣學,必須抱持「有做就有機會」的心態,多年來總是這麼在夾縫中求生機。

在108課綱的變革中,學生選課多了選修的機會,這樣的機會也成就了一位老師的「台灣學」教學嘗試。
當大夥還在觀望這制度時,我便尋思如何搶先試辦台灣學的多元選修課程,擬定可以行動與想像的目標。過程當然五味雜陳,5年前學校還在試辦階段時,規定若選修人數不足,所開的課就會倒班──無論是課程不好、師資不好,還是內容學生無興趣。這樣的制度,對高中端的師生都是挑戰。

一般來說,若教師鐘點數足夠,還有什麼誘因可以讓教師付出額外心力設計選修課程?再者,學生選課就像顧客買不買單的市場導向,學生會評估這是營養學分嗎?是對自己大學進程有利?還是多一堂體育休閒的概念?這都是前導時期一直發生的狀況。若沒有充分整體規劃,以及對新課綱推動與實施的信心,就會不信任教育體制,更別說能夠以台灣為主體盡一份心了。

然而,若多元選修能夠成功執行,我對教育的想像絕對是樂觀的。因為,終於有機會打破只有紙筆測驗的訓練模式,學生在選修中也擁有自我探究的可能,甚至朝向專業專精思考。長年思考教育的專家認為,當制度改變,人的思考模式也會隨之改變。藉著選修課程的啟動,若能讓教師與學生的學習動能擦出火花,這絕對可促進台灣發展與現代文明進步。

教育何止是百年大計?制度的改變與推動,需要時間的歷程及實作後的後續關注。就我個人開課經驗而言,5年前推動「異人的足跡」課程,核心是大航海時期台灣與世界的對話,目標是破除獨尊華人世界的歷史史綱。18週的課程中,搬出教育現場相當陌生的馬雅各(James Laidlaw Maxwell)、必麒麟(William Alexander Pickering)、巴克禮(Thomas Barclay)等人的故事,將他們的日記作為閱讀文本。學生分享修課心得時,敘述台灣在航海時期如何開啟那一條與世界接軌的道路,是那樣神聖與神祕。

在多元選修課程中,讓年輕學子爬梳教科書以外的素材,是很過癮的實驗。從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觀察來看,在通向未來的進程中,各領域都是年輕人發展的機會,若能在青春歲月的學習中,對自己土地的故事多一點深層的感動與感應,不就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應該承擔的責任嗎?

誰說學校只有考試?是誰把學校變成只有考試?在多元選修的挑戰下,教師需要試著從教育的角度重新釐清工作價值,學生也應該擁有探究自己性向的機會。然而,大多數保守的校園會不會只是換換課程名稱,偷偷行加強大考考科之實?或者仍然在主流熱門科系打轉?這些都會扭曲多元選修的初衷。想想人類未來面臨的課題,若沒有在教育階段開始思索如何因應,會是災難啊!這已經不只是選修議題而已,而是永續生存的大哉問!

愛的力量,永遠是關鍵!


文圖◎吳德祥(台南海佃國中學務主任)

108課綱的核心精神,是希望培養孩子「素養」。什麼是素養?我在閱讀過相關資訊後,覺得最貼切的解釋是2019年1月《親子天下》童書出版部知識線主編林欣靜所寫:

素養是知識、技能與態度的整合。舉例來說,當孩子要煎熟一個荷包蛋時,必須學會「蛋白質加熱會變性」的理論,那是知識。其中,也許有人比較愛吃蛋黃沒熟的「太陽蛋」,且知道怎麼在煎蛋時控制火候,那就是技能。最後的態度,則是綜合上述兩者的價值──孩子必須先理解控制蛋的加熱溫度和時間,會影響它呈現的口感,並且懂得判斷自己喜歡的是「太陽蛋」,也練會實際執行的技巧,從此變成懂得品嚐又很會煎太陽蛋的人。

目前就讀國中的孩子,都必須在接下來的課程中訓練並學習素養。這樣的課綱精神,國中教師們準備好面對了嗎?敝人現任職國中社會科教師並兼任學務處行政職務,在教育界僅10餘載的教學經驗,對於這幾年的教育現場變化,加上108課綱實施,有些反省與思考。

我的觀念裡,新課綱所謂的素養是一種主動探索的過程,目的並非勝過別人或達成某些目標.譬如考滿分。這樣的認知下,其實我對教育現場感到相當興奮,因為學習不再是無趣的書本、既定的公式、八股的起承轉合,或是一堆拿高分的考試方法。同樣一個問題,以往只有一個標準答案,現在卻因為每個人探索的方式不同,而有千變萬化的可能性,沒有對錯,只有對彼此邏輯思維的欣賞與讚嘆,這才是真正且完整的教育……以上的狀況,在現今的教室裡,其實越來越常見!

但各位家長與老師準備好了嗎?我們都能夠欣賞每位孩子的不一樣嗎?能夠接受天馬行空的想像嗎?能接受沒有標準答案嗎?能尊重專業嗎?

學習,不可能是在某一個階段加強,孩子就突然擁有素養。新課綱的精神需要每個階段互相配合,從國小、國中、高中到大學,甚至是未來更深更廣的學習階段。沒有任何一位教師可以陪伴孩子那麼久,但家長可以!因此,身為一位家長與國中教師,必須誠實地告訴各位,培養素養的重點場域,必然是家庭而非學校。學校教育會讓孩子看見別人,進而更了解自己,而家庭教育能給予的,是不斷超越且穩固的學習。
因此,各位家長準備好了嗎?我們都能好好陪伴孩子,而不是將孩子送到安親班或補習班嗎?能陪伴孩子一起規劃學習與玩樂嗎?我們要求孩子有素養,大人自己有素養嗎?

現今教育因為資訊爆炸,變得相當便利。太多、太多優秀的教育工作者,能號召並分享教育資源與心得,於是許多去蕪存菁的現象會發生,不只是教材,也常是教育者本身。無論早期學習知識,到「帶得走的能力」,或是新課綱的「素養」,我對教育現場一直存在滿滿的信心。即使大家感覺到課綱的變化,但我認知的教育本質並沒有改變──就是讓孩子找到最棒的自己!

但新課綱推行後,我仍有問號……我們準備好用新的價值觀看待新課綱嗎?我們明白學習的關鍵其實是家庭與學校互相配合,而不是責任外包嗎?大人能夠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以看見完美的孩子嗎?這是身為一位國中教師,我對新課綱的粗淺感受與反省。

除了教育一職,敝人身為兩位學童的家長,最後想跟各位分享,無論教育怎麼改變,學習其實一直都很純粹……還記得孩子邁出的第一步嗎?第一次說出口的是「爸爸」,還是「媽媽」呢?第一次送孩子上學的不捨與擔心?沒錯,學習永遠不是孩子自己的事。我們無權干涉他們的人生,但我們可以關心與陪伴,只要家庭的溫暖與鼓勵一直存在,孩子的學習動力絕對不會斷。這是我在教育現場,特別是學務處,10幾年下來的經驗──愛的力量,永遠是關鍵!

教育二十年更改,初心不改


◎莊韻彬(桃園龍潭國小老師)

「再過幾天,就可以上中班了。」快上中班的女兒常常如是說,天天數著日子,期待之情溢於言表。身為父親的我,自私地不希望她長大,即便這是不可能的事。滑著手機看新聞,國中生的會考結束,緊接而來是高中生的指考。現在莘莘學子每個階段的學習與升學壓力,跟我當年「一試定終身」的聯考時代相比,真是有過之無不及。

1994年4月10日民間團體發起大遊行,成立四一○教改聯盟,提出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與制定《教育基本法》等訴求,為後來的教育改革定調。自彼時到2019年的今天,已經歷經整整25個年頭,九年一貫、開放師資多元化、建構式教學到最夯的翻轉教育、乃至108學年度正式上路強調學生素養的108課綱,在在顯示政府對教育的重視程度。

但是,我在教育現場看到的,卻不是這麼美好。2000年,我仍是初出茅廬的教育工作者,面臨九年一貫如火如荼實施,取消統一部編本,改為一綱多本「教科書鬆綁」,有開不完的會、做不完的教學觀摩和忙碌的教學研習。到今天,十二年國教改革浪潮來襲,我雖不如當年活力充沛,卻累積更豐富的經驗,坦白說,對於改革的目標設定仍抱持著懷疑。

我們暫且放下那些很繞口的教育專業術語,回到一切的出發點:為什麼要有教育?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我深信的是,教育可以讓孩子脫離無知,學習成為一個「人」各項具備的條件。

姑且不談諸多深奧教育理論,按發生場域將教育簡單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孩子第一個教室是家裡,第一個老師是父母或家人,在人格養成的最初階段,家庭教育實在太重要了!等到孩子上小學,接受正規教育,一直到22歲大學高等教育完成,學校教育生涯不過短短16年而已。接著進入社會,還有更漫長的學習歷程。嚴格說起來,學校教育只能做為人一生的一小部分,不可能取代家庭教育,也無力替代社會教育。我認為,學校教育必須正確了解自己的功能與能耐,才不至於無限膨脹自我,以為學校教育是萬能的──想在孩子離開校園前,把孩子裝備成無敵超人,面對所有挑戰都能屹立不搖?答案是:不可能!這樣的想法不僅無知,而且驕傲自大。

教育當局曾喊出各式各樣的口號:快樂學習、降低升學壓力、培養孩子帶得走的能力、素養導向……等,聽起來實在非常光明美好。但我在教育現場看到的真實狀況是:因為要快樂學習,所以部分家長在國小一年級、二年級常要求老師不要對孩子太嚴格,不要太過要求孩子這個、那個,開心就好,孩子的情緒勝於一切……。但是到了中、高年級,赫然發現孩子的成績越來越差,於是開始病急亂投醫,甚至找補習班補救。

我常常苦口婆心告訴家長,學習沒有捷徑,必然是一步一腳印,辛勤揮汗,最後方能歡呼收割。沒有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這些老生常談的道理,現在已然不是顯學了。

另一種常看到的情況是,家長以為孩子只要去上學,所有學習就「必然」「一定」有所成長。他們忘記人有惰性,孩子在學校有老師盯,回家後家長若是沒有參與、關注,甚至不看聯絡簿,如何要求孩子按時寫功課、讀書,甚至複習功課呢?成績上有好表現,那更是奢談了。

教育改革成功與否,原因很多。我認為,如果主政者、教育單位、家長和整個社會觀念無法互相配合,基本上都將功虧一簣。我國很鍾情北歐的教育制度,也師法英國、美國的制度,但我們忽略了台灣的國情乃至家長,真的可以接受那些國家對社會、家長要求的責任與義務嗎?我們可能連皮毛都沒學到,只學到表象。

我們的教育改革充斥著一些根本的矛盾:要孩子快樂學習,卻無法接受那些在學校真的很快樂卻成績不好的孩子;要降低學習壓力,卻幫孩子安排行程滿滿的補習,深怕他們輸在起跑點;要打倒明星國、高中,卻又希望孩子以後都是台清交;國中、小不能排名分班,為何大學有第一學府、第二志願?我們豈不是自欺欺人、自相矛盾呢?

108課綱實施前夕,我千頭萬緒、深感無力。我只是千萬教育工作者之一,深知自己無力改變大環境,但更深知,上帝給我這樣一個職分,我就是默默地、認真地,在執教的每一天盡我的本分。不管教育改革如何改,唯一不改的,就是在課堂中的分分秒秒,教導每個孩子該知道的知識和為人處世的道理。

我希望我的孩子在學習路上不要太過順利、不要輕鬆度日,要體會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願上帝帶領她的一生,如此吾願足矣!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