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屏東報導】為聲援香港反送中運動,排灣中會發起「排灣人撐香港」行動與設置連儂牆,並於9月7日由排灣中會大專事工部與青年事工部合辦的「青年輔導培訓暨大專學生福音茶會」上,特別邀請壽山中會羅雅教會牧師蔡銘偉擔任講師、從聖經經文談上帝公義。

延伸閱讀:排灣中會撐香港 行動力挺反送中

(攝影/林婉婷)

開會禮拜由排灣中會大專事工部部長陳正明牧師證道,他以詩篇82篇為主題經文、「公義的根基」為講題,指出雖然大家並非身在香港,仍應同來關心遭受苦難的肢體。從經文可見,上帝重視公義;文中「諸神」意指當權者,上帝吩咐他們應當為弱勢者伸張正義,然而他們仗著權力敗壞,因此上帝審判他們。「公義與和平永遠是上帝寶座的根基,上帝是秉公行義的上帝。」陳正明強調,因此敬畏上帝的人要謹守如同彌迦書6章8節所說「伸張正義,實行不變的愛,謙卑地跟我們的上帝同行」這樣的教導。

(攝影/林婉婷)

陳正明表示,在反送中遊行中,群眾齊聲高唱《唱哈利路亞讚美主》(Hallelujah to the Lord),各教會放下己見、同心合一為香港祈禱。雖然幾個月來香港人一直處於不安中,但上帝必然在其中掌權,「這是動盪的時代,也是神掌權的時代。」身為上主的門徒,應當秉持信仰良知,效仿耶穌基督背負十字架的精神,將福音帶入那些受苦的國度,與受壓迫的百姓同在。

蔡銘偉開宗明義提問:「何謂公義?」違反法律、道德或良心?但身為基督徒,不能只用社會的標準看待議題。針對基督徒的倫理選擇,目前主流教會與基督教界通常有4階段:明白聖經、教會傳統、理性與經驗;蔡銘偉特別點出,讀經有2種層次:「聖經時代的該場景情境為何(What is meant)?」以及「聖經時代的教導該如何運用在此時此地(What is means)?」因此確實讀經才能開啟基督徒倫理選擇的第一步。

舊約中的「義」強調上帝與人「立約的關係」,希伯來文字根為sdq,有公平、公正之意;而在《七十士譯本》(希臘文舊約、影響新約作者)中有「dikaiosyne」一詞,用來翻譯sdq之外,也用來翻譯有慈愛、憐憫之意的hesed等字詞,也代表新約中的「義」隱含了上帝的仁愛。

蔡銘偉進一步說明:在希伯來語中,公平的定義比希臘語還廣泛,除了公平對待他人,更有「上主拯救的作為」之意,證實上帝信實守約;倘若人失約,無法靠自己的任何行為回到約定中,唯有上帝能將人帶回,這是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的拯救,也是祂的義,也因此在希伯來人的世界觀中,人若按照與上主所立的約行事,就是義人;義人不是只道德上的好人,而是「上帝約中的人」,義的意義不是某種抽象的道德標準,而是正確、合宜的盟約,並使受造恢復應有秩序。

(攝影/林婉婷)

在新約中,保羅所謂「因信稱義」,指人若想進入上帝的約,只有憑藉信心才能領受這白白的恩典,其基礎正是亞伯拉罕與上帝的關係;亞伯拉罕信靠上帝,上帝因為他的信心而「算為他的義」,這也是為何基督徒自稱「蒙恩的罪人」,重申人無法處理自己的罪的問題。

然而基督徒為何還是要有好行為?那是信仰狀態的表現。蔡銘偉補充,聖靈恩賜與聖靈果子的不同,在於恩賜直接可見,但聖靈果子要在生命中彰顯卻不容易;此外,恩賜來得快、去得快,需要常常操練才能維持,而恩賜也能有助於事奉;也因此「義」還是能夠表達道德,是指稱義的人應當過順服的生活。

(攝影/林婉婷)

最後,蔡銘偉引用羅馬書中,保羅認為福音是上帝救贖大能,就由耶穌基督受難彰顯上帝的義,也讓人們明白如何與神建立關係。這樣看來,「上帝的義」與「福音」幾乎是同義詞,又回到上述,人以信心才能回應上帝的義,才能得到生命。專講結束後,為排灣青年見證分享會與閉會禮拜、禱告。

達瓦達旺教會牧師蔡愛蓮受訪分享回饋時表示,上帝凝視人間的苦難與不公不義的壓迫,基督徒沒有辦法撇過臉、遮住眼,當作不知道,倘若以社會價值來看待社會運動,人可以因為自己對該議題在意與否而選擇是否參與和支持,但「基督徒沒有選擇的權利」,因為如此行是上帝的心意、是為上帝的緣故。

(攝影/林婉婷)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