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策風城 在聖經學院得滿足

活化校園軟硬體 建設符合時代應用空間 未來將重啟招生 培育上主門徒

【林宜瑩專題報導】每年9月第三主日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訂定的「聖經學院奉獻主日」。1960年遷校至新竹的聖經學院,房舍多數已老舊,聖經學院院長阮介民2015年到任後,積極改善、更新校園硬體設施、活化空間,並投入信徒教育,注重靈修培育課程。今年8月阮介民獲聖經學院董事會通過續任,他期許接下來4年內,能帶領聖經學院往恢復招生的方向前進。

阮介民感謝歷任院長打下學院軟硬體良好基礎,例如前任院長劉錦昌努力推動信徒的靈性教育,讓他能繼續落實聖經學院當初設立宗旨:「以聖經培養信徒,在職場上作見證」,讓改革宗信徒的生命更新,使牧者在講台上講道與講台下的生命見證一致,讓信徒在教會內的敬虔服事與教會外的生活表現一致,透過靈修培訓使牧長信徒成為一個新造的人,帶出真正的宣教果效。

目前聖經學院提供場地、住宿及用餐,讓個人與團體前來舉辦研討會、退修會或靈修避靜,也提供基督教教育課程。當初阮介民來到聖經學院後,為了改善餐廳環境,自己捲起袖子以身作則,帶領全體員工拿著菜瓜布將餐廳地板、牆壁全部刷洗一遍,另外也聘用專業的飯店退休廚師,為來到聖經學院靈修的牧長提供豐盛的饗宴。他認為,除了靈裡的飽足,也要讓來到聖經學院的人在身心獲得滿足。

如今,包括信徒訓練大樓、教育大樓,以及各式住宿空間都已逐步完成整建工程。阮介民表示,為讓聖經學院恢復辦學,已著手清點、整理校內各建物,並確認相關使用都能符合現行政令法規。今年9月開始也聘用專任圖書館員,著手整理任賜瑞靈修圖書館的館藏,未來將會增聘專職教師,期望在4年內恢復招生。

阮介民表示,恢復辦學仍著重於信徒神學培育,讓系統神學與教會實務相結合,即延續過去竹聖治校理念為範疇,但從過去的基督教教育、教會事工、教會音樂、外文等科系,轉為培育行政、宣教的專才。但他強調,就像練武要把馬步扎穩一樣,將聖經學院軟硬體預備好後,接著會增聘教學、行政及專科老師,待一切就緒,就能重新辦學。

目前聖經學院包括仁光幼兒園、信徒服務中心、靈修教育中心及行政、總務部門等共約60名同工,每年經常費需要新台幣6700萬元,其中約800萬至1000萬元是透過聖經學院奉獻主日募款,其餘必須靠場地租借支應。聖經學院現在也著手將溫水泳池改建成多功能活動中心,期望能一次容納700至800人,提供給教會界進行大型聚會。

阮介民期望,在多功能活動中心落成後,能於聖經學院舉辦基督教宣教教育博覽會,讓各教派牧長彼此觀摩學習。他懇請眾教會牧長,在9月的聖經學院奉獻主日時,能讓聖經學院代表前往報告請安,一起支持聖經學院信徒靈修教育的事工。

簡史沿革:設立初衷培育門徒

【林宜瑩專題報導】聖經學院是1952年9月16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北部宣教80週年紀念時建校,當時名為「私立台北聖經學院」,並借用台北中山北路台灣神學院部分校舍,由台灣神學院院長孫雅各牧師兼任院長,聖經學院設立之目的乃是「以聖經、神學及基督教教育培養社會工作人員,並造就基督化家庭在其職域上為福音作見證。」

隔年1月,美北差會宣教師羅福瑞( F. L. Logan)及美南差會宣教師任賜美(Nettie Junkin)來台擔任專任教師及女生舍監;1953年3月牧師明有德接任第一任院長;1961年9月牧師吳天賜為第二任;1962年開辦仁光幼稚園。1966年6月,美南差會退出經營原本由美北差會、美南差會、加拿大長老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等四個長老會開設的聖經書院,將產權及經營權移交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1972年6月聘牧師王英世為第三任院長。

1982年10月25日,聖經學院舉行建校30週年感恩紀念慶典暨信徒訓練大樓與大禮堂破土典禮;1986年4月1日信徒訓練大樓竣工獻堂。期間於1994年7月1日聘林瑞隆博士為第四任院長;1999年8月董事會決議興建綜合教育大樓;2002年9月20日舉行創校50週年紀念禮拜暨綜合教育大樓奉獻典禮。

2007年8月1日由牧師劉錦昌接任聖經學院第五任院長;2012年11月舉辦創校60週年紀念活動暨任賜瑞靈修圖書館揭幕使用,同年停招學院部學生,全力朝靈修研習課程努力;2015年8月1日聘請牧師阮介民為第六任院長。

現今的聖經學院提供住宿餐飲,讓前來參與研習會、退修會的教會團體或靈修的個人深感賓至如歸。仁光幼兒園每年仍招收240位學齡前幼兒,以信仰的品格教育做福音預工。而靈修研習課程也提供牧長信徒很好的靈命更新,現任院長阮介民期望未來能讓聖經學院恢復招生,繼續為信徒教育來努力。

多功能活動中心:重新活化泳池用地

【林宜瑩專題報導】1989年7月啟用的聖經學院游泳池,原本是新竹地區第一個溫水游泳池,多年後,因老舊及不符合消防等法規,而面臨關館命運。聖經學院評估後決定,將游泳池改建為多功能活動中心,未來提供給教會舉辦大型聚會使用,並因應聖經學院復招後,作為學生活動場地。

聖經學院院長阮介民表示,原本想要整建游泳池並重新營運,可是發現至少要花費新台幣3000萬元,加上復館需檢附合乎現行法規的相關證明,申請手續相當繁瑣耗時,幾經評估後,決定改建成多功能活動中心,所需經費大約2000萬元。他期望,眾教會牧長兄姊能為這件工程關心代禱與奉獻。

阮介民解釋,游泳池的使用頗多限制,加上有夏天跟冬天季節的淡旺季,且開放給民眾前來使用,在安全管理上多有疑慮,經聖經學院院方與董事會評估,就算將游泳池整建後,相關營運收入仍恐會入不敷出,因此才會決定朝改建為多功能活動中心來規劃。

320坪的多功能活動中心,預計最多容納800人,可舉辦大型聚會,也可以用來進行桌球、羽球、槌球、半場籃球賽等體育競賽活動。設計上,也會在周邊設置室內健身房及淋浴更衣間,並配置廁所與哺乳室。阮介民期待,未來總會議長盃桌球賽就能在聖經學院舉行,因為多功能活動中心可一次容納30至40張桌球桌,參賽者也可以全數在聖經學院住宿,相當方便。

聖經學院位於校內約旦河西側的部分房舍,當初在建物使用證照尚未能齊備,目前聖經學院也已請建築師重新補件申請,期望能全面符合政府機關規定,未來復招後,能讓師生安心使用相關設備。

另外,聖經學院也規劃招募專業水電技工或教會青年擔任一日志工的方案,以協助聖經學院維修水電或整理、搬運老舊桌椅。為方便仁光幼兒園學生家長接送,聖經學院也已申請安親課輔補習班執照,將提供英語、珠算等課程,給幼兒園孩童及附近的國小學童就讀。藉此,聖經學院也可獲得一些額外收入,支應經常費開銷。

靈修課程 助牧者心意更新

【林宜瑩專題報導】聖經學院設立宗旨就是要培育耶穌的門徒,縱使近幾年停止招生,但仍積極為牧者與信徒設計靈修課程,並規劃退修會和工作坊,也定期為牧者安排有助於建造個人靈命、提升牧會實務的課程。

2019年4到6月,聖經學院為牧者密集開了兩課程。邀請蔡茂堂、胡忠銘、劉炳熹三位牧者擔任第一課程的講師授課,主題是「再思話語的力量──從聖經釋義到講章寫作」,透過三位牧師的經驗分享,和參與牧者交流對話、分組進行實際操練,期望能從聖經釋義到話語傳講的過程,讓牧者寫出富含生命力的講章,餵飽饑渴慕義的會眾。

另一課程「靈不枯竭──屬靈生命的建造」,邀請到古倫神父、牧師馬約翰和台灣神學院基督教關顧與協談助理教授胡瑞芝擔任講員。因看見牧者常常陪伴與建造信徒的屬靈生命,但是牧者也需要定時、不定時地退到曠野,透過獨處、禱告、學習,領受聖靈持續更新自我,先讓自己的屬靈生命得到建造,進而用新的心、新的眼光去牧養眾信徒,幫助他人在基督裡不斷茁壯;透過「轉化負面情緒成為生命熱情」「禱告──豐盛生命的泉源」和「從聖經默觀到內在生命的省察」等面向,幫助與會牧者生命更新而變化。

今年下半年,聖經學院也推出三課程:「牧者生命的自我整理──從靈修談起」(10月27~29日),邀請靈修老師葉寶貴就加爾文所言「認識上帝是認識自己的開端」「唯有在上帝面前,我們才會找到真正的自己」,帶領與會者回歸上帝面前尋找真我,尋獲喜悅生命之泉,進而幫助牧養的羊群找到盼望。

「當衝突遇見愛──讓衝突成為信仰建造的契機」(11月24~26日),邀請牧師王榮義幫助牧者看見衝突所掀起的情緒反應,檢視自己過往沒有醫治的傷口,並體認到衝突可以是一個讓上主的愛修復過往傷害或拆除地雷的機會。

「在衝突中成長」(暫訂2020年1月12~14日),邀請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副教授洪英正引導牧者面對、認清衝突多種面貌和所引發的情緒,以學習應變對策與步驟,再進一步發現衝突中隱藏的意義,學習在衝突中成長。

聖經學院期盼透過這些課程,幫助牧者在忙碌服事中,得到靜默休息,更新與上帝、與人、與自己、與大自然的關係,讓牧會不再是負擔,而是滿有從上帝而來的能力、平安與喜樂。

行走禱告圈:流傳千年靈修方式

【林宜瑩專題報導】走進聖經學院教育大樓,很多人會看到一樓大廳地上有個像迷宮的圖案,卻鮮少人知道用途。其實這是「禱告圈」,又稱為「明陣」,是一種古老的靈修路徑(spiritual pathway)。

「這看起來像迷宮,可是走起來絕對不迷路。」聖經學院教務長蘇美珍說,走禱告圈前,心要先安靜下來,然後在心裡思想:走這趟旅程時有什麼要感謝?有什麼要禱告?走的過程中,好像會感覺自己要走到上帝所在的「中心」,可是一個轉彎,卻發現自己又離「中心」越來越遠,這表示人與上帝的關係也是這樣,但無論如何,最後還是會回到上帝的中心點。

蘇美珍說,站在中心點時,可以好好停留一段時間,透過禱告跟上帝祈求、對話或感謝,然後再往回走到出發點,並於出發處以禱告來結束這段靈修旅程。蘇美珍說,禱告圈是很古老的靈修方式,大概四、五世紀就有了,這絕不是天主教才有的靈修方式,如今很多美國的教會,只要地方夠大都會設置,不論是用矮樹叢或石頭砌成,或一大塊帆布製成可攜式的「明陣」,在當中讓人體會到與主親近的互動。

進入禱告圈前,可以花點時間先默想某一段經文,例如:「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馬太福音11章28節)「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詩篇46篇1節)或是拿著代禱事項、代禱對象的相片,抑或思想生命中值得感謝的人、事。走的時候沒有絕對的形式或速度要求,只要把心完全開放,走的過程中思緒會自由浮現出來,走出禱告圈後,可以再做個頌讚的祈禱。要記得,每一步路都有耶穌同行,不是孤獨一人。

在忙碌的生活中,走禱告圈就像進行一次朝聖之旅,盼望透過這過程領受神的恩典慈愛與祝福,讓人心意更新、重新得力、滿懷感恩。

藝術靈修教室:穌人畫家繪出感動

【林宜瑩專題報導】聖經學院教育大樓一樓,有間擺放20幾幅彼娜得‧斐寧(Pinad Veneng)畫作、被稱為「藝術靈修教室」的房間。今年5月,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在聖經學院舉辦國際宗教自由論壇(TIRFF),副總統陳建仁蒞臨參觀畫作後,有感而發的說:「藝術之美是台灣教會都要提升的。」足以肯定聖經學院在這方面的努力。

彼娜得‧斐寧是布農族人,現為排灣中會潮原教會傳道師;彼娜得是她布農名字,斐寧則是排灣族名字。她從小喜愛畫畫,創作有鮮豔用色及強烈明顯的線條,且都來自於她對基督信仰而來最原始真誠的感動。有人稱她是素人畫家,但彼娜得‧斐寧更愛自稱「穌人」畫家,因為是耶穌基督親自感動她用原住民特有的圖騰進行創作,她在完成第一幅《主的最後晚餐》後,於一年內完成33幅有關耶穌生平的畫作。

藝術靈修教室原本是聖經學院的電腦教室,為了成為藝術作品展示空間,聖經學院院長阮介民及牧師娘周秀雲老師開始設計、規劃,首先用木質地板將原本佈滿電線的教室大改觀,再配上活動展示架,更設置大型置物櫃擺放作品。現在館藏近40幅彼娜得‧斐寧的作品,每次展期公開展出20餘幅。

為了推廣藝術靈修的概念,聖經學院在取得彼娜得‧斐寧授權後,將其畫作製作成精美的明信片套組以及複製畫,若想購買相關紀念品,可洽詢聖經學院,電話:03-5217125 。

靈修角落:人的盡頭神的起頭

【林宜瑩專題報導】從聖經學院大門走進來,往仁光幼稚園旁走過約旦河,經過羅福瑞館、靈修會館,再往籃球場方向走的右側,也就是聖經學院的最後面,會看到由石板鋪成的一條路,走到盡頭卻沒有路,而是一片的大草原,再往回走,發現路呈現「人」的字樣,原來,這是聖經學院院長阮介民特別設計的人形靈修步道,「這是要表達人是有限的,遇到盡頭回頭走時,要把自己交託給上帝。」

除了「人形靈修步道」這個隱藏版靈修角落,在教育大樓3樓中庭,也有一處常年設置的「馬槽前的默想」靈修角落。聖經學院教務長蘇美珍表示,常設靈修角落,就是讓來到聖經學院靈修的人有個空間安靜自己,禱告默想後可用小紙片將感想寫下。

阮介民說,一年365天,基督徒都該成為耶穌的馬槽,用信仰的生命來乘載耶穌犧牲的愛。每年聖誕節聚會,員工也都是在馬槽前,獻上感謝;很多舉辦退修會的教會,也都會選此處作為再次獻身決志的宣告處。

「馬槽前的默想」主要呈現「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的真諦,神學家潘霍華曾說過,相較於追求名聲、地位、尊榮、財富與權勢,上帝情願降卑,甘心微不足道,只為了祂的兒女。

其實,在聖經學院沿著約旦河漫步,整個人沉浸在樹蔭與草地散發的芬多精中,每一步都可以讓人在大自然中感受到上帝創造之美。在信徒訓練大樓、宿舍前的花圃,也有一個用樹叢裁剪出的台灣圖像,信徒若能站在這個花圃前為台灣做祝福的禱告,相信會對這塊土地有更多愛的體會與感受。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