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無遮欄】送禮的SOP

胡忠仰(台北南門教會長老,曾任日商公司社長)

我父母親牧會生涯長達50年,且幾乎都在單一間教會,與許多會友家族的感情,緊密得像一家人一樣。早年牧師待遇微薄,且還是無勞健保的年代,牧師娘也都是「專業無俸」,兒女又生養多,會友們體諒牧師的辛勞,有些人往往在年節時會送禮給牧師,以應時的食品水果居多,也不乏當年算是舶來品的蘋果、巧克力等……。

我的母親出身殷實大家族長女,受過良好的教養訓練,處理事情幹練俐落,我父親人脈充沛、交遊廣闊,他們做事情總是面面俱到,打點逢年過節禮品自有一套SOP,那就是:1.要收禮也要送禮,要送就早點送出去;2.送給真正需要的人,而且低調平常心。

我家四個小孩從小就訓練出一套應對進退禮儀,父母不在時有人來送禮,要穿著整潔的衣服接待,「平安、多謝、微笑」要掛嘴上,若不認識來客,一定要請教姓名,爸媽回來後才能在第一時間電話回覆道謝。媽媽更有一本私房筆記本,上頭記著來客的美意,下次有機會時好回禮。

以端午、中秋為例,早年不像現在禮品多元,幾乎都是粽子跟月餅、柚子。沒有宅急便的年代,這些禮品都得親送,所以最怕在端午或中秋當天,收到粽子數十顆、月餅三四盒、柚子兩三箱。應景食品一旦過了當日就沒價值,送人會被認為是「吃不完才送來」,很尷尬,所以按照時間收到的禮品,爸媽都會趁著年節前例行探訪快速轉送出去,最後一天的才自己留下來。

及長之後,我的公司三節都有發放獎金、禮券及粽子、月餅給員工,我恪守「一週前就送達」原則,年終獎金更是過年前兩週就發放完畢,以便讓員工「裝燒燒,好打算」。

農曆過年前幾天,爸媽會常常不在家,一直進進出出拿東拿西,把會友送的食品分裝,親自探望轉送給教會內的弱勢家庭,並做個簡單的家庭禮拜。兩人年輕時騎輛50C.C.摩托車,後來換開小轎車,數十年如一日。但是爸媽回來後,從來不會透露給我們這些小孩知道他們去了哪些家庭,長大後,也才明白了其中的奧妙之處,因為小孩總是「無心但多嘴」吧!

我還記得爸媽會把人家送的燒雞、燒鴨,剁成一半分送兩家(那時都是整隻沒切的),香腸、烏魚子、水果、年糕也是全部分裝,我們都要幫忙裝盒打包。小時候不懂事會覺得好可惜。最小的弟弟忠倫總是問:「為什麼?為什麼不能留下?」但爸媽的作為,無形中養成了小孩不貪吃、樸實、慷慨、有愛心的美德。

父母親皆已辭世數年,但我相信當年教會若干弱勢家庭們,在年節期間還是會憶起我當時正值盛年、聲音宏亮的父親,在他們家門口大聲吆喝「某某兄……有人佇咧沒?」的場景。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