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教協慶60 巴黎思未來

緬懷反思一戰後締約歷史 百年後尋求共同安全 發揮宗教連結作用強化和平

【曾菀妤編譯】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勝利的協約國集團為了解決戰爭所造成的問題,以及奠定戰後的和平,於是召開巴黎和會。一個世紀之後,來自歐洲各地的教會代表9月10至12日聚集在法國巴黎,持續尋求強化21世紀和平的方法。

歐洲教會協會(Conference of European Churches,CEC)成立屆滿60週年,今年特意選在具有歷史意義的巴黎舉行慶祝活動。CEC主席克里斯安.克雷格(Christian Krieger)牧師說,CEC1959年成立時,歐洲大陸還是分散的,當時的教會必須克服政治分歧,為治癒與和平而努力,選在此處舉辦紀念活動是希望藉此從歐洲及全球歷史中吸取教訓,並期許CEC能作為參與建設和平,記憶治癒與和解的基督教平台。

愛爾蘭都柏林三一神學院(Trinity College Dublin)約翰斯頓‧麥克馬斯特(Johnston McMaster)教授受邀為60多名參與者進行專講。他表示,1919年巴黎和會是由法國、義大利、英國和美國等四個國家的精英,以自己的意向塑造出新的世界秩序。巴黎和會中,協約國共同簽署《凡爾賽條約》,迫使德國承認發動戰爭的全部責任。和約也限制德國的軍事能力,使其割讓領土,以及迫使他們支付巨額的賠款,並交讓出海外殖民地。約翰斯頓‧麥克馬斯特說,這場會議為後世遺留下許多歷史遺產,包括建立國際聯盟雛形,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聯合國取而代之;英國和法國對中東地區進行重新劃分勢力範圍;一戰中「被背叛的中國」也成為後來中國進行共產主義革命的因素之一;拒絕支持種族平等。他表示,1919年會議中扮演要角的大國精英「從未認真對待非洲和亞洲,」因為當時「人們普遍相信白人至上主義。」

法國基督教協進會(Council of Christian Churches in France)代理主席伊曼紐爾大主教(Metropolitan Emmanuel)則認為,1919年巴黎和會對戰敗國的羞辱行為,導致了這些戰敗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準備。他強調,百年過後,歐洲需要為一個安全與和平的未來而努力。

9月10日會議開幕式由德國聯邦議院副主席克勞迪婭‧羅斯(Claudia Roth)和法國國會副主席西維亞‧瓦瑟曼(Sylvain Waserman)主持。兩個人都提及德法兩國曾於20世紀兩次交戰,及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兩國如何促進雙方和解。克勞迪婭‧羅斯說:「如果我們想了解現在,如果我們想要塑造未來,我們需要面對過去。」西維亞‧瓦瑟曼則認為,宗教機構可在促進和平方面發揮作用,「歐盟正面臨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的崛起,」他說:「在這些問題上,宗教可以發揮作用。」
,「讓我們接下創造一個更加和平的世界的使命。」

歐洲教會協會匯集了來自歐洲各地的東正教、基督新教、英國聖公會和天主教等114所成員教會,以對話、倡議和聯合行動,促進肢體間的互動與合一。(資料來源:CEC)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