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語教育 需你我他共同致力

傳承台灣多元價值 從家中客廳做起 教會、新住民、母語教師分享實務做法

【陳逸凡專題報導】根據教育部規定,國小學童從一年級開始就必須修習一堂母語課程。擁有多年台語教學經驗、今年起在高雄市文德國小擔任專任母語教師的高雄中會路竹教會會友蘇晏德,平時更會鼓勵孩子撰寫台文作品投稿,作品常見於《台灣教會公報》母語世界版面及各式台文刊物。談及母語教育的現況,他指出,現行國民小學一個禮拜一堂40分鐘的母語課程其實遠遠不足,因此老師的教學專業就顯得格外重要。

蘇晏德表示,在他授課的內容中,非常重視兩個重點,一是台語八聲調、二是羅馬字,因為這就像是華語的ㄅㄆㄇㄈ與四個聲調,學會了才能夠教導學生查字典。他坦言,很多國小母語教師是以唱歌、跳舞做為教材授課,這樣的上課方式雖然比較輕鬆,但是忽略了聲調與羅馬字的書寫,孩子等於沒有學到台語的精粹。蘇晏德在授課時會要求孩子們全程說台語,即使有孩子反應聽不懂,身為老師的他仍強調要進行全台語教學,「就是因為聽不懂,所以才更要聽,若是連一個禮拜唯一一堂的台語課都說華語就慘了!」

面對這些表達「聽不懂台語」的孩子,蘇晏德其實有兩個吸引孩子學習興趣的祕訣,第一個祕訣是說台語故事給孩子們聽,為了知道劇情發展,就連認為自己「聽不懂台語」的孩子也會全神貫注,聽得津津有味。

第二個祕訣,則是變魔術,每堂課都能夠變出不同花招,想跟老師學魔術,就必須講台語。蘇晏德笑說孩子們看到魔術眼睛都亮了,為了學到有趣的魔術,孩子常常會爭相舉手表示:「我會曉講台語!」
蘇晏德指出,雖然教育部有規定課綱,但台語老師的授課程度參差不齊,對學生學習也有影響。他曾遇過一個班級的學生,到了小學六年級都還無法唸出台語八聲調,甚至表示過去未曾聽過台語老師教導台語八聲調。他認為,這就像是到了小學六年級還無法發出注音四聲一樣,顯見問題的嚴重性。

面對不同年級的孩子,蘇晏德也會調整課程難易度,低年級以談天說地來熟悉台語,引發學習興趣;中年級則刺激孩子以台語互動,請孩子舉一反三擴充詞彙;高年級則會鼓勵寫作,並挑出優秀作品投稿《台灣教會公報》及台文刊物,成果十分豐碩。

在高年級的寫作課程中,蘇晏德鼓勵孩子自己找主題,寫出有興趣的內容。為了協助孩子順利寫作,蘇晏德自編常用語詞對照表,讓孩子自己查表格,根據華語找出想表達的台語詞句,若是找不到,可以向老師發問。此外,他還會提供韻腳參考列表,讓孩子們可以輕鬆寫出押韻的詩作。

蘇晏德分析,孩子們普遍台語程度低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家長不肯跟孩子講台語,這樣孩子當然不會說。他以親身經歷分享,孩子在他的台語課堂上都很樂意說台語,因此孩子部會講台語,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出在家庭教育上。他鼓勵長輩在家中盡量跟孩子說台語,多一種語言就多一分優勢,不必擔心在家只說台語,將來上學程度會落後,像他的兩個孩子從小在家跟爸爸媽媽說台語,一樣都是國立大學畢業,「千萬不要看不起自己的母語。」

教會辦台語羅馬字班  開課培育老中青三代

【邱國榮專題報導】七星中會雙連教會「牛埔庄講義所」關注台語發展,復振台語的用心與用力,不遺餘力,除了常態性在雙連教會開課白話字班,每年暑假期間也為小朋友開辦台北囡仔台語夏令營,2018年9月,並開設兒童台語班,每週日上午授課一小時,內容有台語詩歌與台語說故事。

牛埔庄講義所台語授課的師資陣容堅強,除了學者,也有台語文學領域的專家,包括陳金泉、簡上仁、王辰光、蘇世雄、陳金順、劉明新、方耀乾、許嘉勇等人。授課內容也相當豐富精實,今年最新一季牛埔庄講義課程,除了基礎羅馬字發音及認識白話字與書寫台語文以外,還有利用白話字聖經的朗讀,加速學習使用台語白話字的應用,以及認識台灣的文化、藝術、語言、教學等受到文化藝術圈所重視的相關議題,例如:講台灣史、解釋戲劇的原理、介紹編劇的方法、說明《國家語言發展法》、談如何復興本土語言的及培育師資。

2019年上半年白話字班擴大招生人數,108人的開課名額,在開放報名後不久便馬上爆滿。這年頭敢擴大招生且能夠報名額滿並不多,負責牛埔庄講義所台語教育事工的雙連教會長老陳金泉表示,除了教會的台語教育事工已經在社會享有不錯風評外,更重要的原因應該是社會對台語熱衷的程度,的確比過往明顯有增加的趨勢。

教會台語羅馬字班裡的學員,許多是教會外的社區民眾,當中也有不少人是華語教會的基督徒。陳金泉表示,這些華語教會的信徒來到牛埔庄講義所學習台語,目的是要回到自身的教會開辦台語教學班,他們目標都是為了宣教,想將台語教學放入教會的社區事工計畫裡,由此可見,這些願意成為台語種子教師的華語教會基督徒對台語的重視,這也反映出社會對台語的關注,逐漸在累積當中。

環顧現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母語傳承景況,陳金泉語重心長的說,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自詡是釘根本土的教會,請不要為了宣教而藉口棄守母語。他說,長老教會常說,要表現台灣的主體性,不能不說母語,也知道母語是文化紋理,失去了母語等同失去了文化,可是現今教會實況卻是,成人或松年信徒跟下一代溝通,大部分都還是使用華語。平時不說母語,卻期待使用母語的人數能夠不減反增,無疑是天方夜譚。

陳金泉指出,母語教育要從孩子還小的時候就開始進行,母語的振興才會事半功倍,雙連教會裡有一群志在推動台語教育的會友,2018年9月起開辦兒童台語班,在每週日上午,帶領小朋友說台語、唱台語,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母語教材  代代傳歷史

【洪泰陽專題報導】台灣教會公報社全國4個門市的角落陳列著母語教材書籍,從初學者適用的教學本到白話字書寫的文章、兒歌童謠,或許這些書籍並不常被當世代所關注,但對於追求保存傳統文化的人來說,卻是重要的族群精神根本。

五、六年級生對教會主日學最大的記憶,不能不提白話字課,在年邁的長老嚴厲教導下,一字一句用看似英文的字詞,配合著音調轉折與鼻音使用,唸出屬於自己的語言。歸功於保存母語文化的前輩之努力,教會公報社製作發行台語聖經有聲系列CD,新約聖經共有27卷,加上詩篇、箴言共計29卷,記載耶穌基督和其門徒的言行與早期基督教的事件紀錄、使徒書信及關於世界末日的預言。

此外,除了語言聲音紀錄,教會公報社中母語文化推廣最好的工具書、也是長銷書的《台語白話字新教科書》,難度約是入門到中級邊緣。這是根據牧師鄭兒玉60年台語教學的經驗所編著,除保留原版書的精華以外,也加進許多經文詩詞與文章,讓學習過程不再是被動接受,也可以主動地賞讀台文作品。

另外,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以及客家宣教委員會曾出版過《白話字基礎教材》及《台灣客家話羅馬拼音基本教材》。從教職退休後目前擔任高雄中會將軍教會、花宅教會囑託傳道陳士彰老師,也出版了適合學童使用的台文系列的閩南語拼音練習課本語教學CD,成為教會外母語教學的一項好工具書。

公報社為了結合會友使用母語與靈修需要,特別出版盧焜熙著作《主 ê 祈禱文》,作者以神學入門書的形式,來寫這本靈修手冊,內容非常簡潔,藉由漢字與白話字並排方式書寫,闡述了基督教信仰的真髓本質。

美國一位專研印地安語系的學者曾說過,一種語言若被壓制一年,則需花30年才可恢復。母語不是方言,更不是刻印在書本上的記憶。母語是流動且與時俱進的,更重要的是豐富並延續了族群的生命力,值得我們投資與珍惜。母語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文化的根,藉由白話字記載成文字,代代傳承台灣百多年的歷史。

日常生活講客語  孩子學母語自然行

【林宜瑩專題報導】「日常生活中都在講客語,母語就是生活。」曾擔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客家幹事的彭志鴻牧師,育有兩子一女,他讓孩子從小就在生活中講客語,甚至太太帶孩子坐捷運時,旁邊乘客還以為他們是東馬沙巴來的客家移民。彭志鴻說,要把母語學好,就是要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帶頭跟孩子講,至於華語就讓孩子去學校講,根本不用教。

「我父親彭朝富是一位小學老師,在戒嚴時期他就很反對國民黨推行禁說母語政策,不但在家裡都講客語,甚至在學校也是,根本不甩禁說母語那一套。」彭志鴻說,因為父親這樣堅持,導致他的教職生涯一直受到打壓。

已過世的彭朝富在竹東大同國小任職、退休,也是竹東教會長老。彭志鴻說,竹東一直是客家的村落,大家平常生活都是講客語在溝通、交流,他從小就跟著家人講母語,甚至當他客語講不標準時,當中醫師的奶奶彭曾秀英還會出聲糾正他,講哪個字要把嘴巴合起來,也因此讓他練就一口字正腔圓的客家話。

從小有客語扎實底子,加上擔任牧師,每場主日禮拜都要面對會眾,根本不會怯場,讓他去參加中壢、桃園的客語演講比賽時,都是拿下第一名的好成績。「當牧師的,上講台說母語,別人怎麼可能拚得過?」彭志鴻說,比賽時拿到演講題目,限時4分鐘,他還嫌時間太短,講不過癮呢!

彭志鴻表示,客家人的宗親觀念很強,很多教會都有客家信徒,每當他去探訪家庭時,得知對方是客家人,立即用客語交談,大家就會卸下心防,彼此距離更加拉近,很自然就更容易把基督福音傳給人。

「我是竹東出生,講海陸的客家話,我太太是新屋,講四縣腔。」彭志鴻說,他是在少年客家福音隊時認識太太的,後來太太讀台灣神學院,還跟他說未來要嫁給牧師,為了娶她,他只好跟著去讀神學院,還好後來順利當上牧師。兩人婚後在家裡,也很自然用客語交談,這也影響孩子會跟著爸媽一起講。

「我太太還是客語老師喔!」牧師娘游麗菁現為中壢普仁、桃園同德國小的客語老師。不過已經在內壢教會牧會10年的彭志鴻坦言,雖然孩子從小講客語,可是去學校讀書後,因為大家都講華語,客語就漸漸沒有在講了。他認為,就算孩子在家裡講客語,若學校沒有那樣的環境,只靠教學是不夠的,除非在政策上鼓勵,多少能改善。

彭志鴻也指出,現在客家中會的主日證道幾乎也沒有使用客語,這恐怕會成為教會的隱憂,因為語言若不常使用就會漸漸淡忘。不過他也觀察到,似乎人的年紀越來越大時很,講話會越來越有客語的口音。他表示,這也許是落葉歸根或者是懷舊的因素,讓人回頭想要把母語給學好,或許教會可以把握這樣的機會,好好復振母語。

牧師請益部落耆老  助族人找回認同

【林宜瑩專題報導】「要不是在玉山神學院受到啟蒙,我也不會這麼看重母語的恢復。」原本不太會講布農語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副議長Abus Takisvilainan(阿布絲‧打給絲非來南)說,因原住民族權益運動的影響,2007年她跟家人決定正名恢復原住民族姓名,也積極向部落耆老學習講布農族語,如今她已能用布農族語在主日講台上講道。

育有2男2女的Abus Takisvilainan,大兒子剛從大學畢業,兩個女孩還在就讀大學,小兒子則還在讀小學5年級。Abus Takisvilainan說,從小她就教導孩子要會聽講布農族語。因為先生Tahai Palalavi(大亥‧芭拉拉非)同樣在教會服事,兩人深知文化與福音的使命,知道母語傳承的重要性,就以身作則,率先從恢復原住民族名和教導孩子講母語做起。

Abus Takisvilainan表示,雖然知道大環境確實有許多困難,可是態度很重要,尤其長老教會是母語延續最後一道防線,既然教會都已經有了布農族聖經與聖詩,因此她才期望自己先做眾人的示範。她與Tahai Palalavi也努力取得母語認證,Tahai Palalav目前也擔任總會族群母語推行委員會的委員,並且在花蓮玉里卓溪鄉擔任族群母語老師。

Abus Takisvilainan說,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曾經歷政府禁說母語的年代,就讀國高中時也不注重母語,直到政黨輪替,才開始覺醒、認同自己的原住民身分、語言。她因為就讀玉山神學院時被啟蒙,加上先生的布農族語講得非常好,進而積極想復育自己的布農族語,除了向部落耆老請教傳統文化、祭典與語言,也會不定期邀請老人家到青少年團契講述他們的生命故事,並鼓勵教會兄姊去了解自己家族歷史,期望透過這樣的努力,鼓勵部落族人認同自己的布農族身分與語言。

Abus Takisvilainan直言,如果生長在布農族部落的族人,想把母語說得純正是很容易的事,反而是移居平地與其他族群混住的族人,因為沒辦法常常講而沒有養成講母語的習慣。她說,在普遍使用華語的大環境中,對想發展母語的原住民族人來說,真的很不友善,例如她的孩子小時候都會聽說布農族語,可是到學校求學後,因為環境因素,造成變得被動講母語。

總會原宣幹事Omi Wilang(歐蜜‧偉浪)表示,蔡英文政府其實有在原民族語的復振上努力,致力於原民母語能力認證,也大幅使用網路、興辦課程在推廣原民母語。除了與學術界合作,將原民族語復振重心設在政治大學,也透過《國家語言發展》法保障、編列預算跟非營利團體合作,大力推動原民母語教育,此外,原民會也鼓勵退休教師、部落耆老在部落學校傳授母語等,必須給予肯定。他表示,成效如何還需後續觀察與檢討,盼望政府政策能對族語復振有正面幫助。

新南向帶動語言學習潮  新住民成最佳老師

【林婉婷專題報導】過去台灣家庭為了方便溝通,通常要求新住民學習並使用台語、客語或華語,如今「新二代」學習「母語」的議題逐漸受到重視。根據內政部移民署統計資料,截至2018年9月,台灣新移民總人數達53.9萬人,而新住民子女中就讀國中小者於107學年度計有16.7萬人。除了學校開課供學生們選修,不少社區組織與公民團體亦有設計語言課程,並邀請新住民擔任講師,期盼民眾學習語言的同時,也能認識他國史地與文化特色。今年8月至11月,平安基金會所屬海員/漁民服務中心第4度開辦「漁新同行:東南亞母語學堂」,透過生活會話、美食手作與成果發表方式帶領學員們認識東南亞語言與人文之美。

「漁新同行」印尼語講師是來台17年的劉麗娜,除了擔任海員/漁民服務中心訪船、外展與晚會等活動翻譯,她也先後於外籍(南洋)姊妹關懷協會、中山高級工商職業學校、高雄市立圖書館旗津分館、前鎮分館、高雄師範大學和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教授印尼語。

2014年,當時劉麗娜在國中上補校,校長提起有朋友欲在印尼設廠、想學印尼語,詢問她是否有意願擔任老師。劉麗娜回憶,當時是在肯德基上了6堂課,剛好機車壞了,正是用那筆學費換購新車。這成為她擔任講師的契機,後來在外籍南洋姊妹會接受18小時的母語教學培訓並獲證照,開啟豐富的授課旅程。

劉麗娜說明,每個單位安排的課程方向各不相同,如圖書館多是親子與兒童活動,搭配繪本、繪畫等藝術,有助提升孩子們的學習興致;漁業署需要與台灣船上的外籍漁工們溝通,所以要學習訪談字彙;學生多是要去留學與進修,需要了解印尼史地、文化和生活用語;經商人士則視其貿易內容,學習相關字詞。

在家庭教育方面,劉麗娜在女兒3歲時就交替用印尼語、英語、台語和華語與她溝通,不過劉麗娜認為最影響語言學習的因素還是「環境」。女兒暑假回到印尼外婆家,都會說印尼語,但回到台灣就不太使用。

劉麗娜也分享學習台語和華語的經驗。國中時,她在家鄉的廟宇學習華文,身邊有說客語、福建話等不同族裔的朋友,讓她對多元語言較有敏感度;嫁到台灣後,她才發現台語與福建話不相同。當時佛公國小開設外籍配偶語言班,她在那裡學習約5、6年,後來又到前鎮國小、福誠國中等補校補學歷,高中則是用在印尼高中畢業證書換同等學歷,之後也進入空中大學。除了學校,劉麗娜笑說陪婆婆看台灣戲劇節目時,或多或少也可以學到一些台語和華語用詞。

劉麗娜平常在工廠上班,但教學與翻譯讓她前往不同地方,看見不同事物、接觸不同人群,新鮮有趣。劉麗娜鼓勵大家多學習不同語言、自我培力,除了增加工作機會,出國旅遊時也能夠玩得更盡興。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1條評論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