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一20週年 台灣社會重新站立

斷層穿越霧峰光復國中,造成操場隆起。該址現已成為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相片提供/總會,攝影/趙令級)

【林宜瑩專題報導】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發生在台灣中部南投縣集集鎮附近、芮氏規模7.3的「九二一大地震」(逆斷層型地震),持續約102秒。根據內政部統計處2002年《淺析臺灣天然災害變動趨勢》分析報告,該地震造成台灣2454人死亡、29人失蹤、1萬1305人受傷、5萬1711間房屋全倒、5萬3768間房屋半倒。台灣從2000年起,將9月21日訂為「國家防災日」,定期舉行演習,隨時提醒台灣民眾做好防災救護措施,將災害傷亡降至最低。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災情,大部分集中在集集震央方圓60公里內,會友死亡22人,禮拜堂全倒23間、教育館全毀2間、牧師館全毀2間,但震央120公里外的苗栗南庄東江教會也全毀。在災區中區會、南投縣政府、原民會、七星中會雙連教會及相關姊妹教會等各方捐款下,全倒的教會皆完成重建。

地震後,總會教社委員會9月23日齊聚台中中會南投教會,成立救災指揮中心,24日便印發快報給全台教會,投入賑災救援工作,30日由總會成立「PCT921震災重建委員會」,10月15日擬定緊急救援、安置、社區重建三階段的災後重建計畫,由總會統籌各事工委員會與各中區會投入九二一重建關懷事工,也設置募款專戶,在災區設置19個關懷站,與勵馨基金會、神學院及大專院校社工系、當地居民合作,大量聘用社工員,推動為期4年的災後社區重建計畫。

第一階段緊急救援期(1999年9月21日至10月10日),台南神學院師生、嘉義中會及彰化基督教醫院當天進入災區救援,23日時任總會總幹事羅榮光與前總幹事楊啟壽抵達埔里,24日在埔里成立救災中心,並設立物資集結站。

第二階段牧者與災民安置期(1999年10月12日至12月31日),於台北濟南、台中柳原、南投草屯、埔里愛蘭、豐原石岡、雲林斗六、泰雅爾力發等教會,舉行震災追思禮拜,以及搭建組合屋、投入協談關懷、心靈重建等事工。

第三階段教會與社會重建期(2000年1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以地方教會為基地,參與社區重建,包括災民心靈重建、社區重建、整合各方資源、發動義工及訓練等。

PCT九二一震災社區重建關懷事工,從1999年11月21日至2003年12月31日止,19個重建關懷站包括:東勢、石岡、霧峰區、南投、中寮、集集、魚池、國姓、埔里、武界、賽德克、霧社、信義、族群、鹿谷、竹山、卓蘭、福音支援站、泰雅爾等。

而關懷事工目的為:向受災地區見證上帝救恩與長老教會陪同災民同受苦的承諾;與在地中會及地方教會共同參與受災地區社區重建事工;建立教會與社會資源網絡,讓教會與社會官民資源妥善用於重建事工。

另外,根據總會統計的九二一賑災收支明細表,收入部分包括中區會、國外、機構、個人、南投、台中、苗栗縣政府、勞委會、921基金會、其他民間機構等奉獻,共收到新台幣4億4480萬2618元;支出部分包括建堂重建、組合屋、罹難慰問金、賑災物品、建堂修建補助、心靈重建、社會關懷基金、活動費、薪資費用。結餘新台幣607萬898元則撥交給總會教社,賑災奉獻徵信錄也公開在總會網站供人調閱、查詢。

本期新聞專題透過訪問與回顧,深入了解台灣的教會與社會如何走過震災後20年,重新復甦。

重新檢討相關政策  建立急難應變程序

【林宜瑩專題報導】九二一地震後,全力投入救災及災後重建的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社幹事、現任總會研發中心主任鄭英兒牧師表示,長老教會在整個過程中,都在學習如何陪伴災區的受苦者同擔苦難、同享榮耀,也因此使教會與社會之間的連結更深入、更緊密,可以說,現今教會投入各樣社區關懷事工都是九二一災後關懷事工的延伸。而九二一急難救助運作模式,也成為台灣日後遇到八八水災、高雄氣爆、花蓮大地震等災難時應變的準則。

長老教會在九二一災後成立19個社區重建關懷站,當時各站的關懷訪視、全人生命教育、老人日間照護、社區媽媽教室、兒童、青少年心靈重建服務、課業輔導班、週末才藝營、單親家庭親子營、單親媽媽讀書會、老人與身障送餐服務等,如今都已成為教會社區事工的常態。鄭英兒指出,從2000年起推動為期25年的「新台灣宣教運動」,宣示教會要成為一個無圍牆的教會、教會與社區要成為一個生命共同體,都是在強調教會與社區連結的重要。

另外,長老教會過去參與普世教會機構發起的國際災難募款時,通常只是善盡會員職責,將一定款項匯寄給相關機構,但在九二一地震後,台灣也獲得普世教會機構及海外台灣人教會超過新台幣1億399萬8535元的捐款。因此,從2001年印度古吉拉特大地震開始,包括2004年南亞大海嘯,以及2006年斯里蘭卡、2007、2008年南印度等震災,長老教會一改過去只捐款救助國際性災難模式,只要有國際性災難,長老教會都會派人前往災區關心,並將台灣的善款帶至當地,希望讓當地民眾感受到多一分來自海外的溫暖與關懷。

2011年日本三一一大地震後,長老教會開始與日本基督教團(UCCJ)合作,連續5年派青年、木工志工到日本災區協助家園重建、家屋修繕,之後也舉辦小羊營隊,每年邀請日本災區兒童青少年來台,透過情境轉換進行悲傷輔導及喘息服務,積極投入國際性災難的災後重建。鄭英兒表示,這都是九二一地震影響長老教會參與國際災後重建的態度與做法。(攝影/林宜瑩)

耶穌與受苦百姓同悲傷

│台中中會中寮教會│

【洪泰陽專題報導】「九二一百年罕見大地震,讓中寮這個地方成為國人熟悉的地點,以往中寮是山蕉與龍眼等農產的重要產區,九二一後『中寮』就是災區的代名詞。」台中中會中寮教會牧師林庭樂感慨表示,當初因為教會旁的永平路老街受災嚴重,且附近沒有適當的空地,因此教會成為放置百多具罹難者遺體及捐贈棺木的地點,雖然有會友認為不妥,但有更多的會友認為應該要這樣做,與社區同受難,見證耶穌與受苦百姓一起悲傷。

地震後,部分民眾因觸景傷情而難以踏入教會,但教會心靈關懷事工並未因此停歇。林庭樂2013年開始在中寮擔任傳道後,便與教會同工討論事工對策,進一步加強教會與社區的連結,以積極個別到府關心方式去與社區居民互動,撫慰心靈。林庭樂以這樣的宣教理念,結合南投基督教的資源,開始透過在社區內其他適當地點或郵局前的小廣場,辦理各項配合教會節期的佈道活動,例如復活節與聖誕節晚會。甚至傳統的中秋節慶,也會利用音樂表演、居民同樂與摸彩內容等,讓社區居民重新認識教會,也願意進來教會。

來自高雄桃源鄉的布農媳婦謝慧娟長老回憶當初地震,是她重回上帝懷抱的契機。因為嫁到中寮傳統家庭內就不再到教會,但地震發生後,她開始跟小時候就認識的上帝禱告,並回到教會,從此在中寮教會聚會與服事。重建過程中,當自己的生活大致安頓,就與教會牧長一同關心陪伴社區,而這項的工作也延續至今,也從居民眼中滿懷感謝地的回饋中,她相信這一切都是上帝恩典。

現年83歲的長老廖泰勝表示,因為上帝的恩典,中寮教會並未有會友因地震傷亡,地震後因母會南投教會也有損傷,因此復原工作就有來自各地其他教會的幫忙,尤其是忠孝路教會迄今仍然在持續關心中寮教會,與支援教會辦理的社區關懷活動。他表示,中寮教會在林庭樂牧師的帶領下,設計許多走進社區的活動,讓社區居民感受教會與他們是一體的,從當初一同受苦到現在一起重建與成長。

學生前線助力帶來希望

│台中大專工作者│

【陳逸凡專題報導】1999年9月20日晚間,適逢各大專院校開學,隸屬於台中大專學生中心的中興大學長青團契舉辦迎新聚餐,共有40多人參加。當聚會結束後,台中大專中心工作者方嵐亭風塵僕僕趕往逢甲大學長青團契學舍與房東簽約,並關心逢甲長青契友的開學適應狀況,之後再前往中興畢契聚會現場關懷,回到位於台中中會事務所樓上的租屋處,已是凌晨12點多。當時室外吹著異常的強風,正要就寢時,大地震突然來襲。

地震後,中興大學許多學生宿舍變成危樓,無法住人,於是部分契友便來到台中大專學生中心過夜。當時學校課程全部停擺,有感於大學生也需為救災盡一份心力,幾天後大專中心的學生決定前往第一線幫忙,經協調後,在台中中會草屯教會設立資源站,與教會弟兄姊妹及陸續進入的志工進行物資與車輛的管理,讓物資前進埔里與集集等地。

10月初,初步救災工作告一段落,學生上課情況亦恢復穩定,有感於災後心靈重建的必要,台中大專學生中心決定進一步招聚大專學生,在每個禮拜五晚上及禮拜六白天前往台中中會中寮、石岡教會,與教會合作進行學童課業輔導,石岡教會以中國醫藥學院的學生為主力,中寮教會則由東海大學、中興大學與中山醫學大學的學生參與。

災後的3年裡,每個禮拜五下午,方嵐亭會先前往台中中會忠孝路教會借福音車,並採買簡單的餐食,等學生上車後一同啟程前往中寮教會服事,不僅建立學生的責任感,更在時任東海大學教授陳錦生幫助下,邀請學生參與研究計畫工讀,順道前往石岡、中寮進行生物記錄,獲得經費上的補足。

有一年冬天,台灣興起觀看獅子座流星雨熱潮。某晚結束課業輔導回程中,車上突然有位中興大專生有感而發分享,坊間謠傳看到流星可以許願,而心靈重建站的17位小朋友,就像17個希望,雖然服事過程中沒有看到流星,卻看到未來的希望。災後有很多教會動起來,台中大專中心所參與的只是一小部分,但這都是實踐信仰最美的見證。

走過災變如今盡力服事

信徒回憶

【林碧堂專題報導】地震已經遠去,但當時的急難救助與居民的心靈關懷卻需要留下紀錄,下文為九二一地震受難者、本宗信徒王小姐回憶當時的口述內容,由本報記者記錄,盼各界共同體會居民走過震災到重振家園的心路歷程。

地震那時,我聽到很多聲音,各種尖叫、鬼吼鬼叫、玻璃碎裂聲、物品掉落聲。我跟我先生躲在床邊,困在倒塌的房子裡11個小時,期間我不斷祈禱,向上帝說:「讓我出去,我還要出去為祢作見證。」後來我聽見直昇機的聲音,又聽見有人喊說:「我們要來救活人。」我們一家人就被救了出去。

20年前,我們瞬間一無所有,甚至後來去參加教會禮拜時,身上穿的衣服都是別人捐贈的。但很奇妙,地震後沒多久,之前我服事過的許多教會,甚至是很久都沒有聯絡的人,都來探訪我、幫助我,不論是經濟或是物資,讓我們家沒有缺乏。

我以前想服事上帝,所以我學習並參與各樣事工,司琴、插花、做青少年團契輔導、帶聖歌隊、打掃、煮愛餐,都盡力去做。只要有教會邀請我幫忙,只要在我能力所及,我都很樂意,沒有希望會得到什麼回報。地震後,有許許多多的人幫助我們家,是上帝的恩典,就像積財寶在天上一樣。

期間發生很多神蹟奇事。有人捐了一筆錢給我,我是鋼琴老師,那時剛好有家樂器行要收攤,老闆主動詢問我是否願意用特惠價向他買琴,價格正好是同樣的數目。我們家後來想買房子,心中有陰影不願意住大樓,在別人告知下,買到現在住的房子,還是用當時市價一半買到。有好幾年,有些父母請託我幫忙帶小孩,收取的費用剛好可以付貸款。這20年間,我們做過很多不同的工作,直到今年,終於順利把房貸都繳完。

可是,地震後也有好幾年,我心中對上帝都有很大的疑問,有時也對人很失望。那幾年,我在不同場合遇見牧師,就會問:「是因為我真的做很多壞事,所以上帝才用地震懲罰我嗎?」但現在我不再自責,我覺得,我的生命是上帝賞賜的,所以我盡力服事。

上主的愛永不止息  埔基願成地方祝福

【洪泰陽南投報導】今年是九二一地震20週年,埔里基督教醫院9月21日上午舉辦20週年紀念感恩禮拜,以「蒙恩、成長、給予」三大主題帶領與會300多位來賓,見證在上帝恩典之下,埔里地區與醫院成為生命共同體的再起歷程。

感恩禮拜由埔基宣教部牧師魯學蕙及埔基副院長侯宏彬司會,埔基詩班獻詩〈榮耀的日光〉,詩中闡述了上帝榮耀的日光,照顧著東方太平洋上的台灣,青翠山脈、藍色的海都是上帝賞賜,水田、花香、海上的花園更是上帝最美麗的賞賜。埔基宣教部主任牧師蕭錦鋒以「受安慰與安慰人」為題證道,他表示,隨著時間的過去,九二一地震或許在許多人的記憶中逐漸淡忘,但埔里基督教醫院仍然是上帝所關照之處,埔基照顧大埔里地區百姓的健康,不是為了人的掌聲,而是上帝給的異象、使命與愛的初衷。

九二一地震時擔任埔基胸腔內科醫師的陳建信回憶,一位喝農藥自殺的婦女向他抱怨為何救她,鎮上許多家庭被地震給摧毀了,一夕間房子不見了,世代努力的財產也不見了。後來陳建信常想,能從災變與苦難中走出來的人,完全是倚靠上帝的恩典,有的人可以浴火重生,但有更多的人一生就此永遠改變。

九二一地震時擔任埔基院長的醫師黃蔚在20週年影片回顧提到,年輕世代或許對地震災情沒有記憶,但他依舊記得,當天有1000位患者進到醫院來,發生地震後3小時內就收治300位重症患者,這些患者大部分是體內嚴重出血,而當時醫院僅有10多位醫師可諮詢,其他科別的醫生合計也僅有近30位。儘管遭受如此大的災害,幸運的是,醫院傾倒卻未有同仁遭受傷害。此外,他也說,地震後各方資源進入,尤其是馬偕醫院整合醫療資源團隊,包含彰基與耕莘等醫院,讓他深刻體會上帝對大埔里地區的愛。

埔基現任院長蘇世強醫師表示,九二一時,醫院診治了近1萬名傷患,他曾想過如果當初沒有國外宣教師創立埔基,那傷亡可能更大。他相信,埔基是上帝所預備的器皿,從九二一迄今的重建與復原及醫院再生的過程中,他體會到,埔基的福氣是白白得來,自然要白白給人。對大埔里地區的態度就是「要先給」,不單是醫療範疇,還包括社區事工,只要可以做的就去做,最基本的精神就是敬畏上帝,感動人。

感恩禮拜後,接續為院方主辦的幫幫廣播網(Body.Buddy Radio)開播典禮。廣播網執行長宋勝陽在報告籌辦過程時表示,醫院除了醫療濟世以外,更重要的是傳福音,因此透過3年籌辦,並規劃相關課程培訓院內同仁,成為有製作廣播節目能力的同工,如今院內已有30位同工有獨立製播能力。
蘇世強則強調,這是埔基第一次成立廣播網,承接以往國外宣教師開拓埔基的宗旨與使命,讓醫院成為發揮醫療外的宣教中心,是埔基未來新的工作重點。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