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一株未命名的玫瑰》新書發表會

(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台北報導】國家人權博物館10月19日上午在國史館4樓大禮堂,舉辦《尋找一株未命名的玫瑰——記憶、白色恐怖與酷刑》新書發表會。這本書是由人權館與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共同合作,花費半年完成,內容探討台灣社會在戒嚴時期所受到的人權戕害。

人權館館長陳俊宏表示,去年5月人權館正式掛牌成立,並以《世界人權宣言》及「兩公約」相關內容規劃系列活動,舉辦了10場講座與2場工作坊。新書正是收集講座內容,從3個主題「為未來而記憶」「白色恐怖下的你我他」及「揮之不去的夢魘」,重新梳理台灣的人權記憶,同時佐以博物館學、政治、歷史、報導等不同面向書寫,拼湊出白色恐怖歷史的面貌。

陳俊宏說,兩公約國內法化,對台灣而言,是保障人權的重要指標。在系列講座的活動中,也特別安排兩場工作坊,第一場無障礙工作坊,以平權為主題,邀請多位身障朋友來參觀人權館,並且針對博物館的軟硬體提出寶貴建議,目前人權館正在規劃,以聽障者為服務對象來進行導覽活動。另一場酷刑工作坊,邀請政治受難者陳欽生前輩、鄭性澤、蘇建和等人,與學員分享生命故事。

(攝影/邱國榮)

酷刑並未因民主化而結束,獄政人權仍然是現階段民主化社會所面臨一個重大的課題,陳俊宏提到,月前綠島監獄,因管教不當導致有受刑人自殺,邱和順的案子(又稱陸正案)是台灣司法史上羈押期間最長的刑事案件,這些都意謂獄政人權在當前民主過程中仍需受到檢視。

該書主編、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陳瑤華表示,書中討論兒童權利面向,令她聯想到香港近月的示威抗爭。香港社會立即而明顯地考慮到未成年人的理想與需求,不願成為威權的受害者,顯見兒童權利非常需要社會的支持。此外,該書提及「再現酷刑」,雖然當今社會不想也不願去看見酷刑,但只有去看見,才會真正了解,進而改善獄政人權。對於轉型正義,她期待未來能成立類似「真相、和解委員會」的公共平台,使加害與被害的雙方面對面,就各自的角度去談論社會的未來。

發表會邀請政治受害者與家屬出席。二二八受難者家屬李榮昌坐著輪椅,講述其父親李瑞漢律師遇害的過程,他痛斥中國國民黨當年粗暴對待台灣,許多台灣菁英遭受冷血殺害,他期待台灣能盡早獨立建國。他並且呼籲,台灣人明年能一起拿著印有台灣名字的宣傳物品去東京看奧運。他認為,如果台灣人沒有這樣的集體意識,台灣獨立難以成功。

228受難家屬李榮昌。(攝影/邱國榮)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