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高雄報導】國際基督徒海事協會(International Christian Maritime Association, ICMA)主辦,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平安基金會所屬海員/漁民服務中心與台灣國際海員漁民權益保護協會承辦的「國際基督徒海事協會第11屆世界會議暨50週年慶祝」102125日在高雄國賓大飯店舉行。24日在樞機主教塔格萊(Luis Antonio Tagle)演講後,分別有3場主題專講:海員、漁民可能遭遇的健康與安全問題,台灣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新事社會服務中心和漁業署的外籍漁工照顧政策和行動,最後是國內外NGO聯合簡報,講述ICMA全球網絡攜手服務台灣漁船上漁工的故事。晚上則是慶祝ICMA50週年暨文化之夜。

左至右:Capt. Hari Subramaniam、陳乃釧、Canon Stephen Miller。(攝影/林婉婷)

船東協會新加坡辦公室(The Shipowners’ Club, Singapore Office)保賠經理哈利(Capt. Hari Subramaniam)介紹「保護與補償保險」(Protection And Indemnity Insurance)制度和內容,強調需要保險不只是金錢,更要以人性的角度來看待。海員、漁民們可能會生病、受傷,也可能遭到人口販運或海盜勒索,保險除了處理人員傷亡的相關賠償,透過觀察投保時風險評估的數據,協會給予訓練、教育和檢驗,讓船公司們知道如何好好管理與經營,改善海事環境與船隻條件,有效降低風險與避免傷亡。隨後哈利也解釋與海員、漁民相關的權益指標,例如2006年〈海事勞工公約〉(MLC 2006)、海事人員幸福指數(Seafarers Happiness Index, SHI)、海事人員求助專線等。

(攝影/林婉婷)

接著請麻豆新樓醫院醫師陳乃釧談海員、漁民職業傷害。陳乃釧指出,漁業是高危險職業,面對惡劣氣候與風浪等,且海上資源有限、孤立無援。職業病大約可分成4類:意外創傷、物理性傷害、生物性傷害、心理問題

意外創傷的案例如被引擎燙傷,但因為海上藥物和治療知識缺乏,很多時候傷患回港處理傷口時,都已時隔多月,可能產生其他併發症。物理性傷害如被漁獲壓傷、導致內臟破裂等,陳乃釧感嘆,很多海員、漁民受傷類型是重複的、常見的,因疏忽造成的傷害其實是可以透過教育來減少的。

生物性傷害較常見是接觸海洋生物造成皮膚炎,和處理漁獲不慎導致海洋弧菌等細菌感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等其他病症。海洋弧菌會腐蝕人體組織,透過皮膚接觸感染,部分是生食海鮮而得;由於病症劇烈而快速,若發生在遠洋漁船上,通常就只能等待死亡。

此外,遠洋漁船上也常有處理漁獲導致凍傷、船體作業未掛安全繩而墜海的情形;另根據身體健康檢查的數據分析,很多漁民有高血壓問題,原因可能是喝咖啡、重口味飲食、抽菸與飲酒、老化等,這也可算是職業疾病。而心理疾病方面,尤其遠洋漁船環境封閉、孤單,加劇漁工們的心理壓力,恐導致自殘和傷害行為。

(攝影/林婉婷)

能夠如何提供幫助?陳乃釧點出,船公司應讓漁工們注射疫苗、作業時預備並監督人員使用防護道具,更要提供急救和傷口照顧教學、均衡船上餐飲,並幫助海員、漁工們紓解工作和同僚關係帶來的壓力。

在問答時間,與會者們談到自殺議題。陳乃釧認為自殺在任何群體都有可能發生,不過漁民們因為離鄉背井的孤寂感,面對生死關頭的無助感,與同事相處的衝突等因素影響,可能有較高機率。問題是,當漁工們想要談他們的困擾,船長是否能夠成為傾聽對象?倘若真的有自殘或傷害他人傾向時,在茫茫大海上又要如何去防治或因應呢?也有人提問為何作業時不穿防護,陳乃釧坦言很多人認為手套讓作業更不方便,不只是漁工、很多產業的勞工都有這樣的想法,故「保護自己」的重要性仍需要不斷教育與提倡。

下午為台灣經驗談,由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副組長蘇裕國談境內漁工照顧方案,隸屬天主教耶穌會的新事社會服務中心主任鍾佳伶分享如何帶領漁工們認識自身權益並參與維護行動漁業署簡任技正劉啟超解說台灣境外漁工聘僱制度的修法比較與成果。

左至右:蘇裕國、劉啟超、鍾佳伶、David Dickens。(攝影/林婉婷)

蘇裕國說明,境外聘僱和境內聘僱的差異如適用法源、管轄機關等。截至今年4月底統計,台灣境內漁工約有1萬2000人,99%是近海捕撈漁業,剩下1%是近海養殖漁業;針對外籍勞工保障,除了於2009年7月設置24小時雙語免付費專線「1955」,也增加訪查人員,相關法令宣導,安置、保護和協助轉換雇主。2018年特別統計,1955專線收到外籍漁工申訴共有707件,申訴事項達1221件,多與雇主扣留證件、薪資積欠等有關,另也有居住和飲食條件嚴苛等問題反應;訪查人員方面,現在台灣外籍移工超過71萬人,2018年增加76名訪查人員,目前全台訪查人員有336人;而在勞發署補助下,全台各地方政府於2018年合計辦了432件宣導活動,同年協助外籍勞工轉換雇主達1萬3201人次。

日前南方澳跨海大橋坍塌事件讓社會大眾開始關注漁工居住船上的議題。蘇裕國表示,勞動部、漁業署和宜蘭縣政府正在洽談,希望能設置岸上安置中心,並持續評估未來是否也能在高雄建立類似中心。

鍾佳伶專講中指出,漁工們與雇主們存在資訊不對等的現象,為幫助漁工們改善僱傭緊張關係、適應港口與漁業生活,新事社會服務中心帶著通譯專員訪視港口,歡迎漁工們立刻反應他們的需要,另也定期舉辦教育訓練,設置休閒空間與提供醫療協助。

鍾佳伶點出,有時勞工們打1955專線想要申訴,卻遭判定為「情緒發洩」而未能成案;縱使真的成案,也可能被雇主秋後算賬。因此新事社會服務中心指導漁工們如何申訴,也帶領他們溝通與分析、告知法律規範的漁工權益,建立觀念、釐清問題後,讓他們討論解決方案,參與維護行動;這樣的模式取得不錯的果效。

(攝影/林婉婷)

目前通過許可並接受漁業署管理、可赴遠洋作業之台灣漁船有1130艘,船上外籍漁工人數根據今年6月底統計,已達2萬400人,主要為印尼籍船員,所佔超過6成,其次為菲律賓,所佔將近3成。台灣目前主要境外漁工議題,除了薪資是否合理與確實領得、岸上居住、工作條件等問題,還有〈國際勞動組織漁撈公約〉(C188號公約)國內法化。

劉啟超重點摘要法律調整部分:2017年通過〈境外僱用非我國籍船員許可及管理辦法〉,另於今年3月修正數項。除了最低薪資、給付方式、應投保險等保障,還有台灣仲介不得向漁工索要服務費、漁工可主動終止勞動契約、雇主主動告知權益、人口販運、強制定型化契約等方面的規範;另增加訪船專員、海上救援與通訊機制、醫療救助、漁工權益宣導等。

漁業署也加強仲介評鑑制度,今年評鑑結果:43家仲介裡有2家C級和2家D級,根據規定,2家D級業者已於8月受停業1年處分;1955專線自2017年至今年9月累計接獲106件與遠洋漁船和外籍漁工相關申訴,訪查船隻自去年至今年8月累計367艘、違規處罰86件,多與違反勞動契約規定有關。這些規範是希望幫助船公司和漁工們清楚彼此是工作夥伴,應該互相幫助,才能有效作業。

問答時間中,關於C188號公約國內法化進程,劉啟超回應由於涉及廣泛,今年3月於行政院人權保障推動小組上,採相關部會先檢視現有法規,有能夠執行處先行執行,而未有規範者則再行檢討與研議。蘇裕國補充,勞動部是C188號公約國內法化主責單位,預計今年將公約翻譯成繁體中文並展開更詳細研究,而現在各部會的短期工作則如劉啟超所言。

針對外籍移工安置,蘇裕國表示,目前採取與NGO組織合作方式執行,經費由勞動部補助;移工的休閒與藝文場所亦然;而南方澳斷橋事件受傷或因為船隻損毀而無法工作的漁工們,政府將專案輔導其轉換工作;也說明「仲介收轉換費用」屬於超收、是不合法的,但較難查處,因為仲介只收現金,故勞工很難提出有支付費用的證明。雖然難以搜集證據,但仍有成功申訴案例,是將訊息溝通的截圖儲存、成為證據;政府將持續找尋更有效率的方式來處理此類案子,也會加強向漁工們宣導。

與會者們向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副組長蘇裕國請教南方澳跨海大橋坍塌事件中倖存漁工權益問題。(攝影/林婉婷)

24日最後一場課程為「全球互助服務遠洋漁民」的聯合分享會,講員分別是海員/漁民服務中心國際專員賴慧蓉(Stacy Lai)、海員宗會南非區域(Apostleship of the Sea, South Africa)調解員尼可拉斯(Nicholas Barends)、「聖經」(Biblia)協調員丹(Dane Duplessis)、海員宗會模里西斯路易斯港口(Apostleship of the Sea, Port Louis in Mauritius)神父大衛(Fr. Jacques-Henri David)、海員宗會烏拉圭海星中心(Apostleship of the Sea, Stella Maris Uruguay)神父弗蘭德里(Fr. Frandry Tamar)、國際信義會海員事工(International Lutheran Seafarers’ Mission)新加坡裕廊港口牧師麥克(Michael Hofmann)、北美海事傳道協會(North American Maritime Ministry Association, NAMMA)行政助理凱文(Kevin Walker),海員傳道會(Mission To Seafarers, MTS)總幹事與兼ICMA理事長安德魯(Rev. Canon Andrew Wright)牧師等。

賴慧蓉介紹中心服務,與政府單位合辦公益活動,邀請同樣位於高雄的天主教海星國際移工服務中心海員宗會海星中心)神父們為即將出航的漁工們祝福等,並談到服務時會盡量學習漁工們的母語,這樣能更好溝通、拉近距離。其中,多數漁工是男性,他們可能會想要表現得很堅強,但燦爛笑容背後或許掩藏著恐懼、寂寞與想家的心,也會因為錯過家庭大事及見不到已故親友最後一面而沮喪,又因為不想讓家人擔心而報喜不報憂,這時候同工會和他們談談;故同工們都在學習如何成為好的傾聽者。另中心在支援漁工的同時,也與政府、船公司和仲介對話,以確保漁工的薪資福利與勞動權益獲得保障,並期待可以擁有更和平的漁業環境。

賴慧蓉。(攝影/林婉婷)

台灣漁船航行至世界各地,在不同國家港口與不同組織共創互助網絡是很好的;例如去年台灣漁船「福甡11號」傳出非法捕撈和人口販運等問題而被扣押於南非之事件。

根據尼可拉斯和丹列舉,當時福甡11號船上飲用水被限制,只有吃飯可以喝,工作時不能;若想使用淡水必須向船長購買;船體受損、進水,船員們十分擔憂航行的安全性;不同國籍的漁工之間會有爭執;船公司為了節省成本只買最便宜的豬肉,讓穆斯林漁工們非常為難;另外有漁工發現契約和工作內容不符等。海員/漁民服務中心得知消息後,和海員宗會總負責人朴世光神父(Fr. Bruno Ciceri)合作,敦促漁業署處理這起案子,而尼可拉斯和丹則在當地關心船上漁工。

待福甡11號返抵高雄港,海員/漁民服務中心關懷船上漁工,漁業署也邀請中心赴印尼採訪前船員、理解實情,最後漁業署針對違法部分施以重罰,且漁工們也獲得應得報酬。這是一起跨國際、跨組織且與公部門合作的案例,更妥善、有效地維護了漁工們權益。

除了此案,大衛回顧今年台灣漁船「振銘洋268號」傳出火災,他與賴慧蓉因此首次聯繫。此外,與仲介們保持聯繫很重要,能再遇到問題時很快地確定要怎麼處理,也讓仲介們知道NGO組織正在隨時關注。

丹提到,由於媒體和社群力量,害怕惡行曝光的仲介商會作出改善;然而,倘若漁工們在母國簽署非法契約,縱使世界各地的港口都有救助組織也無濟於事,故讓漁工們認識自身權益的教育也很重要。另由於媒體影響,讓人口販運議題逐漸被看見,也開始有人或組織願意伸出援手、主動協助,雖然議題處理上並不簡單,但有夥伴一起並肩作戰是好的。弗蘭德里則以自己赴醫院探望接受心理和生理治療的海員、漁民們為例,分享自己會將電話號碼留給醫院的醫護人員和港口的工作人員,使他們也能成為漁工守護網的一份子。

左至右:賴慧蓉、Nicholas Barends、Fr. Frandry Tamar、Dane Duplessis、Michael Hofmann、Fr. Jacques-Henri David、Rev. Canon Andrew Wright、Kevin Walker。(攝影/林婉婷)

麥克感嘆,漁民不被視為海員,不受海事勞動公約保障,但他們的工作非常符合海事勞動,「他們的工作更危險、處境更艱難,他們應該也絕對是海員的一份子。」每個船長對漁工的照顧不同,好在現在社群媒體很普及,人們可以藉此自我保護,將資料上傳網路,避免有爭議時空口無憑

麥克說到,身為歐洲人的自己和來自印尼的穆斯林漁民確實有點隔閡,且對穆斯林們來說,國際信義會海員事工設立在新加坡的中心「不是他們的中心」;但有個幼年時從印尼逃難至新加坡的志工來到中心幫忙,他不害怕登船、與漁工們用母語暢談,也走進印尼漁民們的心房;麥克感謝這位志工,拉近他與印尼漁工們的距離並學了一些印尼語,「這是上帝的祝福。」

以基督信仰角度來看,安德魯說,耶穌基督能改變人的生活,也希望海員、漁民處境也能被改變。弗蘭德里認為「宗教」並不是強制因素,「我們想成為船員們的朋友,有時候是教牧人員的身份,這取決於他們的信仰」,更重要的是為海員、漁民們服務。而丹坦言,過去組織著重宣教,較少關注權益維護和服務,但事實上應對存有極大且急迫需要的海員、漁民們展現更大的關心,不只是遞給他們聖經。大衛則提出,對海員、漁民關心展現在靈性的共同根源,不論漁工們宗教信仰為何,都應服事他們。賴慧蓉結論,她看見辛勤工作的漁工們就會受到激勵,以同樣的態度服事上帝。

左至右:Fr. Frandry Tamar、Dane Duplessis、Michael Hofmann、Fr. Jacques-Henri David。(攝影/林婉婷)

在問答時間,有與會者分享歐洲食品有「食物標籤」提供消費者有選擇依據,建議ICMA可以加入、推動,讓食品除了環保的綠色標籤外,在「勞工人權」上也有相關標示。另有人強調,漁工們在簽訂中文契約時閱讀不易、護照被仲介或船主扣留等案例,讓漁工們面臨人口販運命運更加無能為力,故希望ICMA應該介入與研議解決之道,針對供應鏈控管有更多作為。

部分國家政府有海事相關權益工作小組,NGO的倡議若能進入,就能發揮較具體的影響力。除了善用媒體力量,推動產業鏈互相牽制也是有用的,例如有些販賣海鮮的企業強調供應鏈的道德,若在過程中有疑似剝削情形,則不販售他們的漁獲。

最後談論到有什麼方式讓海員、漁民的聲音被聽見呢?麥克重申最重要的還是漁民要被視為「海員」,才能受到相關國際公約保障,而尼可拉斯建議可透過提升訪船次數以走進他們的領域、看見他們的需要,弗蘭德里則鼓勵各組織應讓同工接受多樣訓練和資訊,以提升解決問題的專業度,丹勉勵全體同心協力、合作互助,看見不同組織的性質與可能性。

———————————————————————

【會議花絮:感動與感謝的文化之夜】

———————————————————————

安排可口佳餚與豐富民俗表演外,活動亮點之一在「慶祝ICMA50歲生日」,由ICMA理事長安德魯牧師和台灣國際海員漁民權益保護協會理事長翁秀琴長老共同代表、切「生日蛋糕」;另一亮點是晚會尾聲,平安基金會與海員/漁民服務中心同工們受邀請到台前,接受與會嘉賓們全體起立鼓掌,且安德魯致贈ICMA紀念幣予每位同工,另由中心主委吳典林牧師代表接受大會致贈禮物與感謝,紀念他們的辛苦籌備與用心招待。

(攝影/林婉婷)
(攝影/林婉婷)
(攝影/林婉婷)
(相片提供/海員漁民服務中心)
(相片提供/海員漁民服務中心)

———————————————————————

【會議花絮:課堂外的交流】

———————————————————————

在課堂與專講時間外,與會者們藉由茶敘和用餐後的休息時間,認識彼此、交流想法、共議挑戰與互通資源,這也是ICMA世界會議的目的之一,讓各國代表們能面對面溝通,更真實地看見自己與他人的處境

(攝影/林婉婷)
(攝影/林婉婷)
(攝影/林婉婷)

 

延 伸 閱 讀

【ICMA世界會議】做上帝忠僕 談普世合一

【ICMA世界會議】第二日 談海事發展與海員保護

【ICMA世界會議】第三日 工作坊與在地參訪開眼界

【ICMA世界會議】第四日 回應上帝呼召 關懷海上人

【ICMA世界會議】第五日 愛與禱告 齊心與神同工

【ICMA世界會議】跨國合作經驗分享專訪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