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逸凡台南報導】台南神學院10月25日舉辦「陶成工作坊」,邀請由天主教神父若瑟(Joseph Wresinski)發起的赤貧服務國際組織「第四世界運動」秘書長潘文瑾(Isabelle P.)及持久志願者楊淑秀,透過紀錄片觀賞及交流討論,分享抗貧經驗與赤貧家庭生活的權利。
南神社工系助理教授鐘文君表示,第四世界運動持久志願者必須經過一年「陶成」,就是必須跟窮人一起工作、生活,過程中不支領薪水,並且幫助窮人用窮人自己的語言發聲。學習這種助人的工作方法,是舉辦這次工作坊的主要原因,期盼從進入受扶助者的生活脈絡裡,重新建構助人者的專業知識。
潘文瑾表示,第四世界運動1950年代誕生於巴黎近郊的貧困區,神父若瑟進到貧民窟與赤貧的子民一起向社會揭示貧窮問題在富裕的社會中依舊存在。目前第四世界運動已經擴展到全世界30多個國家,與赤貧家庭為伙伴一起展開奮鬥。
潘文瑾說,一位從事清潔工作的母親,兩天前帶著他來到台北一處大橋底下,看那裡有許多居無定所的人,並對這種狀況打抱不平。潘文瑾表示,許多貧窮的人,其實是站在第一線對抗貧窮,但是這些貢獻我們的社會看不到,而第四世界運動就是要向世界揭示這些貧窮家庭的勇氣與聰明才智,透過持久志願者的陪伴,逐步重新取得他們的信任,願意站出來表達心聲。
楊淑秀表示,就讀輔仁大學社會工作系時,透過老師孫大川得知第四世界運動,孫大川在比利時留學期間曾聆聽神父若瑟演講並參觀「窮人歷史紀錄館」,心中深受感動,返台後組織小型關懷團體認識台灣的貧窮家庭。在邀請第四世界運動工作人員來台時,楊淑秀發現他們尊敬每一個人,無論其宗教背景或貧富貴賤,不僅記錄窮人的看法,也記錄社會對窮人的看法。
「永遠要去尋找最貧窮、被社會摒棄的人,這就是走向基督,可以為人類找到合一的鑰匙。」楊淑秀認為,這不僅只是一個天主教運動,實現社會正義需要所有不同背景的人共同參與。她出生於貧困家庭,深刻感受到父母的付出不被社會看見,窮人受到不公平對待的所見所聞,更體認到黃彰輝牧師說的「呣甘願」。
「每一個人都是上帝的創造,為什麼有的人面容模糊,不被肯認是上帝所創造的?」這樣的想法鼓舞楊淑秀在大學畢業後加入持久志願者團體,全世界目前約有300至400位不同背景的持久志願者,領取最低薪資,選擇透過簡單的生活方式靠近窮人,一起奮鬥,期盼重新建構平等的知識。
本次選播的紀錄片包括《若瑟・赫忍斯基:半世紀的抗貧之路》與《即使骨肉分離,如何支持底層子民的親子聯繫?》。前者介紹第四世界運動如何與窮人站在一起,體現耶穌基督的愛;後者則是探討過去專業評估赤貧家庭父母親若不適任,就將兒童帶離甚至限制探視,而造成的骨肉分離悲劇,提醒專業助人工作者必須貼近受服務對象的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