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逸凡台南報導】台南市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訪談多名排灣族Kuabar(古華)部落族人,11月8日發表《大成小古華:當代排灣族人府城遷徙紀事》系列紀錄片,從信仰、經濟、女性、二代、返鄉5個面向記錄族人遷徙異地謀生、建立教會、進而扎根的過程,首場《信仰將我們凝聚於此》選在排灣中會Vusam(福山門)教會播映。

(相片提供/Vusam教會)

1972年莉泰颱風來襲,屏東縣春日鄉排灣族Kuabar舊部落被土石流沖毀,甫完工2年的嶄新教堂兩層樓建築亦遭洪水沖入,族人頓失生活中心,但沒有因此失去信心。災後一年多,族人暫時安置在Kaliguya(意即「簡陋的房子」)重建站,後來搬遷至新部落現址,從受災教堂拆下可用建材重建新教堂。

舊部落遭大水沖入的教會。(相片提供/蔣義男)

當年災後部分年輕人離開故鄉到台南市永康區謀生,陸續進入大成農工飼料工廠工作。Vusam教會牧師Tjuku Rupaljangan(段賽英)指出,這批青年原計畫短期打工後就返鄉,因故鄉房屋遭沖毀而被迫做「無法選擇的選擇」,繼續留在都市謀生,穩定凝聚族人的就是信仰。離鄉青年成長過程中親眼目睹倍加運動蓬勃發展,見證父母及長輩生命轉變,烙印深刻記憶。離鄉後維持自發性奉獻的良好習慣,即使月收入只有600元,也樂意集資購買電器用品供應教會需求。

約1985年,這批青年已在台南成家生子,便開始第一次小組家庭禮拜,隨後設立Kuabar教會永康分會,由牧師定期前來關懷。歷經5次遷移,Kuabar教會永康分會2016年設立堂會,取名Vusam即「小米種子」及「頭目家族長子」之意,期盼從教會設立的故事看見神的作為。Tjuku Rupaljangan1992年自玉山神學院教育系畢業,受派至此地擔任教育幹事,13年後向教會請假3年就讀道碩,畢業後重回牧會,前後已有28年。

Vusam教會。(相片提供/蔣義男)

根據台南市民族事務委員會調查,Kuabar部落族人到大成農工工作全盛時期有70多人,現年65歲的Vusam教會長老方明勝到台南工作時僅17歲,見證族人半世紀遷徙過程。Tjuku Rupaljangan說:「紀錄片不只是讓觀眾知道Vusam教會的存在,也透過每個人的分享,訴說上帝的恩典同在。」14日在Kuabar部落播放《當年,我們離開古華到永康》,她受邀演唱林班歌、古調及聖詩。

(相片提供/Vusam教會)

紀錄片分7個主題,每個主題15分鐘,23日下午3點於兜空間(Dou Maison)播放《我們的大成長城與天安門》、30日下午2點半於台南市原住民文物館播放《我們是來自屏東的排灣族,但也是台南人?》;更多詳情請查詢臉書粉絲專頁「台南市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