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原點 歷史檔案館今啟用

歷時30年努力 匯集珍貴信仰文物 為人民儲存宣教記憶 傳承萬世代

編按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於11月20日舉辦落成啟用感恩禮拜,館內收藏19世紀迄今的洗禮簿、議事錄、紀念刊、書信、地契、手稿、照片、教會古匾、台灣第一部印刷機等文件及器物,俾利教會歷史研究與典藏,歡迎各界捐增或託管資料。本期新聞帶讀者一窺部分樣貌。

【特稿/夏文學】在眾教會千呼萬喚下,一座全新現代化建築與專業設備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以下簡稱總會檔案館)終於在11月20日舉行落成啟用感恩禮拜,奉獻給上帝也呈現給台灣教會及社會。回顧這段籌建的歷史,雖可說是一波三折,許多史學前輩與牧長,都在不同時間點貢獻出他們的智慧與心力,檔案館的落成不能說是哪個人的功勞,但眾人的同心付出,上帝的保守成全應是大家共同的心聲。

歷史脈絡下的總會檔案館

我在年少時期,長老教會正好迎接設教百週年,總會當時成立了「歷史委員會」,並編著出版《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年譜》《台灣信仰名人略傳》等一系列叢書。這可說是長老教會有正式官方史冊出版的劃時代里程碑。除編撰書冊外,歷史委員會另一重大貢獻就是藉由收集到的檔案史料以及歷史文物,也順勢成立了「教會歷史資料館」,館址即設在台南神學院的巴克禮牧師公館(現已拆除)。

幾年後,我成了台南神學院的學生,當時的教會歷史老師林信堅牧師,也兼任歷史資料館館長,每次參觀歷史資料館時,他為我們解說每件文物、檔案的由來,及其典故與信仰意義,每一件文物、檔案就像是他的寶貝一樣。受派至地方教會牧會後,回神學院拜訪師友或研習進修時,才知道歷史資料館因為老舊又無防火及溫濕度控制的設施,發生過文物被偷盜事件。

在不得已下,幸商得當時長榮中學蘇進安校長的允諾與協助下,歷史資料館正式遷往長榮中學,與該校的歷史展示館合併使用,讓這批珍貴史料暫時有了棲身之處。而就在90年代,筆者首次有機會受銓派為歷史委員會的成員,也就此參與了尋求成立長老教會永久檔案館歷史任務的行列。

鍥而不捨終達願望

一晃眼就是將近30年,歷史委員會成員雖然囿於法規限制,任期屆滿必須輪換,也間接造成某些重大事工無法傳承連貫,但他們並沒因此氣餒,這其中有部分同工仍因職務或歷史專業,能貫穿其中持續傳遞推動建立檔案館的異象。因緣具足下,總會常置委員會於2014年成立了「總會歷史檔案館籌建小組」,正式啟動檔案館的建造程序。更奇妙的是,興建檔案館的位置竟然重回原點,回到歷屆委員一致期盼、最具象徵意義的台南神學院校園。

值得一提的是,歷史委員會諸成員也積極收集資料,分別在2013、2015年,參訪英國、加拿大母會及美國長老教會所屬檔案館與宣教師史蹟、史料。就是希望在檔案館興建前,能充分收集硬體建物結構設計,及館內檔案存放的櫃位擺設規劃、動線,還有最需要的溫濕控制與防火、防水機件設備、檔案收存的流程、文件規範,館內借閱辦法等。同時,委員會也積極研究草擬「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檔案管理條例」,並於2017年4月21日獲得第62屆總會通常議會通過,如此軟硬體的配套也大致底定。

檔案館的興建,在在需要專業人員與大筆經費,非一個委員會所能勝任,所以總會常設委員會藉由銓派獨立檔案館籌建小組,前後共5年。而所需4000萬元的經費,原先計畫由各中會、機構,依比例分攤籌募,後來在2018年的63屆總會通常議會通過,由總會所結餘的預備金款項撥付。雖然這讓歷史委員會諸委員少去募款負擔,不過若由原先參與興建的初衷來看,全台募款應該會讓大家對檔案館的關注與支持增加才是。

成立檔案館的意義

也許許多人對所謂檔案館、文物館、博物館的名稱、本質與區隔,並不完全釐清了解;更多人也許認為這種場館可有可無,反正這些資料文物本來就在各地存在著,何必大費周章?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歷史人,也都活在歷史中,相信大部分人都會小心翼翼妥善保存個人照片、日記、書冊、紀念品……,因為這裡面充滿著故事與珍貴的回憶。既然如此,一個國家或團體、機構,她們共同的記憶,若要保存完整無缺,則又要透過完善的檔案館加以收集、保存;並藉由分析、研判與整理,進而詮釋出它顯示的意義。換句話說,教會有沒有檔案館,或裡面的設施、管理是否完善,會具體而微的顯露這個教會的格局、視野與文化高度。

如一句話所說:「讀什麼樣的歷史,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若吸收偏差史觀及不正確史料,不知不覺就影響一個人的思維與認知;我們常說不要數典忘祖,但更危險的是「數錯典,認錯祖」。台灣剛走出威權黨國史觀的戕害,更清楚什麼樣的歷史,會造就什麼樣的人。

總會設立檔案館,不只是要以最高規格來收集保存史料,更重要的是期盼邀集更多人來參訪查考、研究及捐獻提供史料,讓舊史料重新與現代對話,傳播正確的史實與聲音。當然檔案館還肩負著傳播教育和推廣普及的任務,要讓每一世代的基督徒都能持續閱讀、聽聞前輩先人為宣教與福音的見證與努力,也能推廣至每個教會、機構,都能有收集保存史料的觀念與技法,培養出新一代更優秀的歷史研究者,為呈現繁茂歷史枝葉而努力。期待這全新並配置專業館員且與神學院結合的檔案館,能成為台灣眾教會一個活的歷史教育園區,讓古老的歷史文件,賦予全新的生命。

忝為歷史委員會的一員,能在這感恩的時刻,參與劃時代意義的檔案館興建,實在無比欣慰與感動。但更要感謝這多年來,凝聚諸多各層面、不同專業前輩牧長們鍥而不捨的努力,才能順利興建完成,畢竟其功;願上帝親自記 念每一位同工的付出與奉獻。(作者為總會教會歷史委員會主委)

歷史檔案館巴克禮特展文物

巴克禮獻身文

年代:1865年
授權單位:台南神學院

巴克禮牧師,從1865年16歲生日起,之後每年生日都於獻身書上簽名。1892年結婚後,夫人伊莉莎白亦隨同簽名;伊莉莎白於1909年去世,而巴克禮於1925年安息,生前其簽名從未間斷。萬榮華著Barclay of Formosa一書收有英文原文。

部分譯文如下:

永遠值得讚美的上帝啊!我謙虛順服,將我獻於祢。我罪惡深重,本不配站在天上主宰、萬王之王、萬主之主面前;尤其在此立約之時,更覺得羞愧,然我信有祢的恩典與計畫。在祢聖子的身上顯明俯就,祢的恩典使我心服接受。我知我是有罪的,得像稅吏搥胸痛哭,求憐憫與赦免。我到祢面前是藉聖子的名,是依靠祂的義,求祢代念子,憐憫我這不義的人。請不要再記著我罪,求接納我這背逆者。我確信一切權柄屬於祢。

在我離世之後,凡是活著的朋友,發現這與祢所立的約時,也能把這約當作自己的約,願祢的恩典允許他有份於藉我們的大中保與祢立約的福分。願讚美、榮耀永歸於聖父、聖子與聖靈。阿們。1865年11月21日,巴克禮,16歲立書。

廈英大辭典增補

年代:1923年
授權單位:總會教會歷史委員會、歷史檔案館

1873年,宣教師杜嘉德編輯出版《廈英大辭典》,之後曾於1899年又修訂。然而,半世紀過後,已出現許多新的科學和社會用語。為適應時代需要,1913年英國教士會請平時即勤於學習、記錄在地辭彙的巴克禮增補。往後十年間,巴克禮利用空閒收集辭彙,且獲得同事梅監務(Campbell N. Moody)提供400多張字彙和備忘錄。

資料蒐齊後,巴克禮在廈門編纂約3個月,並由牧師楊士養協助最後校訂,1922年自英國休假回來後立刻交付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年正式出版。《廈英大辭典增補》全書281頁,篇幅約達杜氏原著之半,且加上漢字對照。其資料蒐集完備、說明清晰詳盡,出版後大受歡迎。

台南神學院學生會公印

年代:1938年
授權單位:總會教會歷史委員會、歷史檔案館

1938年,台南神學院因戰爭因素被迫關閉,此印由當時學生會長吳克立保管,1996年神學院創校120週年慶,吳克立將此印轉交學生會,後由歷史檔案館珍藏。

活字版印刷機(含排字架、鉛字組及裝訂機)

年代:1880年
授權單位:總會教會歷史委員會、歷史檔案館

1880年,英國基督長老教會馬雅各醫師,奉獻一部英製印刷機給台南府城的英國教士會(含排字架、鉛字組及裝訂機等)。巴克禮牧師於1881年返英休假時,特地在格拉斯哥的印刷廠學習撿字、排版等技術。1884年初返台,利用英國友人捐贈的150英鎊興建印刷所並裝設機器。同時派工人蘇沙到汕頭學習印刷技術3個月再回來工作。1885年7月《台灣府城教會報》(今《台灣教會公報》)創刊,成為台灣最早的印刷業、最早的報紙,也是19世紀末英國宣教師留給台灣教會和社會的寶貴文化遺產。

巴克禮睡袍

年代:1935年
授權單位:總會教會歷史委員會、歷史檔案館

黑灰毛呢表布,內織黑紅格紋。腰間束帶為黑、白、紅三色織繩絞編。晨袍之領、袖、膝部多有修補。其中,膝部破損為巴克禮牧師生前每日跪著禱告磨損所致。

巴克禮簽發台南神學院畢業證書

年代:1912年
授權單位:總會教會歷史委員會、歷史檔案館

此證上有巴克禮西式簽名和中文印章,上載「茲證明本校之全教科卒業」,校名「台南基督長老教福音書院」,1912年3月30日,第108號,畢業生楊世註。

巴克禮使用的打字機

年代:1900~1915年間生產
授權單位:台南中會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

巴克禮牧師所有的Under Wood打字機為英國製,替他完成許多文字工作和書信撰寫。巴克禮將此打字機轉贈高德章,高德章於1933年將史密斯(J. Paterson Smyth)《平民的基督傳》譯為台語羅馬字,即是透過此打字機完成。

巴克禮書桌

年代:1935年
授權單位:總會教會歷史委員會、歷史檔案館

巴克禮藏書23冊

年代:1935年
授權單位:總會教會歷史委員會、歷史檔案館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