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無遮欄】共享經濟可以共創利益,也可共同照應

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

Uber Eats、Foodpanda等外送服務員接連發生意外,其勞動條件引起社會關注,勞動部指出平台業者和外送員之間為雇傭關係,應遵守《勞基法》,但業者卻說是承攬關係。雖然各界認為勞動條件要有保障,但業者的說法卻得到不少支持,有人認為,若是雇傭關係將會導至成本增加、外送員收入減少、商品價格也會因此提高,有違共享經濟的精神。

這樣的說法反應對共享經濟的發財想像,不論對雇主、消費者、外送員來說,如何透過壓低成本賺取利潤才是王道,但共享經濟真的只是透過剝削式的cost down來發財,還是有其他獲利可能?或者,到底什麼才是共享經濟存在的目的?

如何讓社會資源共享,降低成本,提高價值,是共享經濟的重要目的,做法除了目前的商業模式,也可以透過相互協力、彼此互助達到共享的目的與精神。例如,過去在高雄美濃一到農忙時節,需要大量勞動力下田工作,然而,一般農家的人口及體力無法獨力負擔,又沒錢請雇工,於是,農民們組成了「交工班」,集合人力、交換勞力、彼此協力,一家一戶合力採收田裡的收成。交工制度不但透過彼此分擔完成農事、降低成本、提高產能,也讓村裡的人際網絡、社會關係更為緊密。

近幾年,各大學財務困窘,原本可以提供的外聘講者演講費也減少,也較難邀請外校人士演講,提供同學多樣的刺激。雖然有此窘境,但仍想維持一定教學內容,我和幾位不同學校的老師及專業人士「學術交工」,我到他們學校或機構免費演講,他們則到我課堂免費分享。雖然有點累,卻能知識共享,也提供多樣的學習。

事實上,傳統雜貨店不但是生活用品販售點,附近鄰居寄賣商品的銷售點,更是鄰里交誼的社區客廳。不過,城市裡的現代化小店也能發揮類似功能。嘉義有家便利商店,店長有感於鄰居行動不便,開始提供外送服務,將商品送到社區住戶家中,也幫忙代訂食材、送到府上。不過,雖然立意良好,但如果總公司不願增加人力,反而增加店員負擔。

相反的,教會等社區營利機構則應該扮演起社區協力者的角色,例如,有些教會週日會有愛宴或者平日也有烹飪活動,可以多準備一些菜餚,提供社區長輩共餐服務,或外送給獨居長輩,關懷他們的日常。會友也可以組小組,為行動不便者提供代購、外送服務,除了減輕負擔,也可以陪伴關懷。如果更有能力,還可以成立社區照顧中心,讓長者及孩童不再困在孤獨的房間或虛幻的手機裡。

這是共享經濟?當然是!因為這讓社區人力有效運用,並互助共享。不過大概不會發財,但社區互助協力,不但能彼此照顧,降低孤單寂寞,還能減輕家庭經濟及心理負擔,讓年輕成員專心課業或事業,有好的身心狀況,自然能提升整體產值與價值。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