吶喊的上帝

Jonah Preaches to the Ninevites by Gustave Doré (Wikipedia)

劉玉雯

約拿書3章中,尼尼微王下令全城人要回轉離開惡道,離棄自己掌中的殘暴。隨即他喃喃自語著:誰知道呢?也許上帝會回心轉意,施憐憫,把祂的烈怒收回。如此,使我們不致死亡(約拿書3章9節)。

施憐憫(和合本修訂版並未譯出),希伯來文是םחַנָ ,第一層的意思即是遭受情緒上的痛苦與折磨──包括歉意、憐憫、懊悔、不忍心。這裡的上帝,是個有情緒、對受造界有很深情感的上帝,是一位感性的上帝。

幾年前,看過一部電影《逐夢大道》,講述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恩的非暴力抗爭。但在非暴力抗爭的過程中,有一名年輕人中彈身亡。身為牧者的金恩趕到醫院時,面對被射殺身亡的青年的阿公,金恩說:「上帝是第一個掉眼淚的。」

金恩所描述的那個會掉眼淚的上帝,藏在םחַנָ個字裡頭。在耶利米書42章10節,祂是「因為我所降與你們的災禍感到遺憾」的上帝。祂感到遺憾,內心哀慟,因為愛之深。但作為自我限制的上帝,在某一方面,祂必須要等待人自身/願/覺得回心轉意。人若沒有醒悟進而回轉,上帝也只能焦急而痛心的吶喊著。

םחַנָ的上帝,若按音譯,即是吶喊的上帝。祂在目睹殘暴與血腥橫行時,目睹肉身遭到蹂躪與死亡時,目睹平庸之惡與政權暴力時,祂是掩著面,邊流淚邊撕裂般吶喊著的吧?祂吶喊著,與流淚失喪受傷遭傾覆的人一同哀傷;祂吶喊著,向著那流人血藐視人之尊嚴的施暴者;當權者啊,何時要離開惡道?離棄掌中的殘暴啊?向那些靜默觀看的人吶喊著,為何你不焦慮呢?

為什麼不焦慮呢?

莫特曼在《盼望倫理》中,將康德的提問:「我應該盼望什麼?」改寫成「我應當畏懼什麼?」應該畏懼什麼?應該焦慮什麼?沒有焦慮感的人,對一切臨近與潛在的威脅與災難渾然不覺,誠如洪水來臨前,人照常吃喝嫁娶,不知不覺洪水來了,把他們全都沖去(馬太福音24章38~39節)。

吶喊的上帝,一方面是在安慰中要人堅守盼望。但此時此刻,更迫切的,也許是吶喊的上帝面對無動於衷的人們提出質問:為什麼不焦慮呢?沒有看見災難在眼前嗎?為何仍無知無覺呢?畏懼的倫理(ethics of fear)使人覺察危機;若無所畏,若不杞人憂天,仍不警醒,洪水來臨時,連你們也會被沖去啊。

「在想不到的日子,不知道的時候,那僕人的主人要來,重重地懲罰他,定他和假冒為善的人同罪,在那裡他要哀哭切齒了。」(馬太福音24章50~51節)上帝吶喊著。 (作者為南神神學院神學生)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