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兒童談罪與罰 教師分享方法

【陳逸凡高雄報導】2015年末,巴黎發生恐怖攻擊事件之後,法國年輕父親一席「他們有槍,但我們有花」的對話,安撫了恐懼與困惑中的幼兒,也深深打動許多為恐怖攻擊事件而驚恐的人們。鑑於近年來台灣社會暴力事件頻傳,如何與兒童談論這些社會事件的成因與後果,是每個師長都必須學習的課題。高雄哲學星期五於6月10日晚上假新浜碼頭藝術空間 ,邀請高雄市港和國小教師劉育豪專講「在治安危機的恐懼中,我們如何與孩童談罪與罰」。

劉育豪說,這次專講不是要提供保護兒童安全的方法、也沒有要講述高深的理論,而是提供第一線的經驗分享。他分享自己任教十幾年來大部分教的是中年級學生,學生家長平常大多忙於照顧生計,無暇帶領家中孩童參加共學活動,孩子只能跟著爸爸媽媽的角度來認識這個世界,因此他認為小學老師需要具備的條件,就是能夠刺激學生思考,他也樂於從各式社會議題進行教學,例如核電、動保、環境開發、廢死等。

在死刑的討論中,劉育豪帶領孩子從「處罰」的角度來思考,在學校做了什麼事會被處罰?並進一步思考,在社會上做了什麼是最嚴重的,該如何處罰?這些處罰好不好,有沒有替代方案?小朋友在討論過程中會發現死刑其實是最嚴重的處罰。

劉育豪以繪本《妞妞闖禍了》啟發學生思考,故事內容陳述同學共同飼養的小狗妞妞,咬死了隔壁班的小兔子跳跳,學校師長開會決定怎麼處置小狗妞妞,小兔子與小狗的飼養班級也分別面對不同的回憶與情緒。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分組代表不同角色,一起共同討論出代表性的想法,決定妞妞最後的結局。

劉育豪說,日前鄭捷被處死,正好開啟了與孩子對話的契機。他讓孩子回家寫作文,給出題綱「我對死刑的看法:我理解的死刑是什麼?死刑的好處或壞處?我支持或反對死刑的原因」,並寫信向家長說明出這個作業的理由,是希望訓練孩子思考與陳述,並解釋題綱的背後用意,「孩子面對是真實的台灣社會,還是必須讓他們理解這些事情」。雖有家長反映題目太困難了、甚至有家長認為孩子沒有思考能力,但是小朋友普遍都順利完成這項作業。

在後續的作文討論時間裡,劉育豪會在黑板上畫一條線,由小朋友在便利貼上寫下自己的意見,再貼在黑板上屬於自己立場的位置,討論過程中,老師只做補充,而不幫小朋友下結論。劉育豪認為其實還有許多延伸課程可以進行,例如真人圖書館,邀請有親身體驗的人士前來分享、介紹刑事訴訟程序、模擬法庭等。

劉育豪認為,由於現今台灣無現成的教材,議題深耕不容易。他提醒平常就要讓學生知道老師可以敞開心胸談這些問題,並且不會輕率做出結論。當孩子有這種認知,且有能力理解議題時,就會願意跟你討論。他在結論時強調,老師可以有自己的立場,但是在引導的過程中則需保持中立,「不必『說服』學生,而是讓學生明白『有這樣的想法存在』」。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